生态福建·绿色呼吸
6日,福建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众多媒体记者举手争取提问机会。本报记者 张永定 摄
6日下午,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灯光璀璨,墙上的巨幅漆画《武夷之春》引人注目。福建代表团在此举行全团审议并对媒体开放,敞开胸怀热情欢迎境内外记者来拥抱福建、感受福建、“呼吸”福建……
距离会议开始还有半个多小时,媒体采访区已然“爆棚”。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社、香港《大公报》、台湾《工商时报》、彭博社等海内外71家媒体的89位记者已抢占好有利位置,架起了“长枪短炮”。
“看到这幅武夷山的画,就能感觉到福建有多绿、空气有多好。你们真幸福!”等候中,一位长驻北京的媒体同行语带羡慕地说。生态文明、民生保障、对台合作……记者们的采访本上列满了关注福建的问题。
“感谢媒体朋友对福建的关心关注,美丽的福建欢迎你们!”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代表团团长尤权的欢迎辞赢得了一片掌声。
顺着“美丽福建”这个话题,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福建如何在加快发展中保护好现有的良好环境,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福建美,景色美,环境更美。”尤权说,“福建山美,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去年达63.1%;水美,12条主要水系水质状况优良;空气美,全省2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成为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
“当然,近年来,福建和全国一样,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日益迫切。”尤权指出,为此,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好环境,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突出抓好造林绿化,构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着力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另一方面,要在经济发展中加快“绿色转型”,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一句话,就是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态美”。
人民日报记者抢到了下一个提问机会:“我们注意到,这几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能否介绍一下,下一步工作打算?”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也是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省长苏树林欣然应题。他说,抓民生,首先要抓“钱”,着力生财聚财,推动产业发展,深化体制改革,让福建更富,为改善民生开辟活水源头。抓民生,就要注重公平公正,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满足老百姓在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的需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广大群众。抓民生,就要注重可持续,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厦门作为区域性两岸金融中心,现在发展情况如何?目前两岸产业合作进入深化阶段,平潭综合实验区现在产业对接方面进展如何?”
“福建民营经济发展活跃,泉州已设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请介绍一下现在成效如何?”
“福建是海洋大省,海洋经济发展很快,对于未来打造蓝色经济区福建有何打算?”
……
媒体记者的提问直接,张志南、刘可清、周联清、黄少萍、吴洪芹、丁世忠等代表的回答精彩生动,现场热度不断攀升。
“能不能再提一个?”提问时间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记者们意犹未尽。
“欢迎大家到福建来呼吸新鲜空气、享受良好环境,短住可以,长住更好,投资兴业更欢迎!好客的福建人会用特产‘八大碗’、‘八大干’来招待大家!”尤权的热情邀请又一次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也让中外媒体感受到福建的开放包容和盎然生机。(周琳 兰锋)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