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江苏 >> 正文

无锡从运河时代向“太湖时代”迈进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无锡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6
  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像镶嵌在长江三角洲上的一颗明珠。她“包孕吴越”,滋润着广袤大地,哺育了无锡人民,是我们的“母亲湖”。无锡人民祖祖辈辈以太湖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无锡是“以湖兴市”的,无锡与太湖血肉相连。如今锡城从传统的“运河时代”向更加开放的“太湖时代”迈进之际,笔者认为更要重视对太湖的研究。
  研究太湖的成因。关于太湖的成因,学术界长期存在着泻湖说、堰塞湖说、构造沉降说和火山说等多种假说,最近,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王鹤年、谢志东、钱汉东三名教授找到了太湖属陨石冲击成因的关键性证据,确认太湖系陨石冲击坑。
  研究太湖的变化。人类活动推进了太湖的变化。东汉时,太湖面积约1600――1700平方公里,约为现在面积的四分之三。解放前夕,太湖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1961年南京地理研究所等联合调查,太湖面积2250平方公里(338万亩)。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围湖热”,围掉22万亩水面,后“退田还湖”5万多亩围垦土地。1981年调查,太湖面积为2133平方公里(320万亩)面积基本稳定。
  研究太湖的气象、水利。2000多年来,历史上太湖较大的治理有96次。采取了“上节、中分、下泄”的治水方略和“治水、治田并举”的方针,经历代脉分镂刻,使通灌溉,由原来的“下下田”,成为肥沃的“上腴田”。自唐朝长庆年间到清光绪年间1000多年间,太湖发生水旱灾害70次,其中水灾57次;旱灾13次。解放以后,太湖洪涝频发,较大的有6次,有的是百年未遇的大灾,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研究太湖的治理,从大禹“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到吴泰伯开凿“泰伯渎”,唐代较大治理太湖有5次,宋代33次,元代6次,明代33次,清代24次。新中国成立后,有计划地兴修水利,上世纪五十年代分散修圩,开港浚河;六十年代联圩并圩,河圩配套;七十年代水田林路,沟渠堤闸综合治理;八十年代修筑环湖大堤等等。如今太湖流域成为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
  研究人口资源,保护环境。太湖流域历史上有晋、唐、宋、清、民国5次大的人口迁入。自南宋开始反复出现“围湖造田”与“退地还湖”的拉锯战。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以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兴起,太湖水质严重污染,水域环境日益变化,每年夏季都有恶臭的蓝藻暴发,呈现富营养化。据1961年南京地理所调查,太湖有河港315条,其中死港63条。1975年太湖渔管会调查有309条,1980年复查时河港为224条,比1961年减少91条。不少河港淤塞严重,泄水不畅,并有污染。
  研究太湖经济和文化。太湖经济已从原来的农业、渔业经济转向旅游经济、水资源经济。太湖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农耕文化、渔文化、吴文化、水文化。
  研究太湖、治理太湖,当然是全流域人民的事,但无锡作为离太湖最近的滨湖城市,做好这项工作更是义不容辞。我们只有一个太湖,只有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土地。我们要以“胸怀全局、着眼未来,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博大胸怀,研究太湖,保护好每一寸土地,每一块水域,保护好生态环境,让太湖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