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江苏 >> 正文

从“森林城市”看生态文明嬗变

——绿色江苏,让百姓尽享“生态福利”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新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20
  “我希望能生活在一个充满了森林和动物的城市里,到处有历史名胜,工厂和交通运输都在地下,而地面全都用于散步和休闲。”这是上海世博园城市未来馆巨幅动画中一名小男孩的梦想。

  严冬时节,走在徐州大地上,郁郁葱葱的大小山头与城市相拥相抱,与小男孩的梦中情景已有几分相像。而“绿色徐州”,只是生态江苏的丛林一角。截至今年,全省建成国家生态市6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9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2和1/4。沿江8市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环保模范城市群。生态江苏,实至名归。

  给工业文明补上“绿色”课

  打开google地图,输入“徐州”二字,跃入眼帘的,是一幅布满绿色的画面。而83岁的徐州老人王耀武清楚记得,他早些年看过的一张徐州航拍照片上,全是灰蒙蒙一片。

  颜色之变,背后是徐州人在“石头上种森林”的创举。徐州是有名的“石头城”,石灰岩构造的山峦寸木不生,森林覆盖率不足1%。徐州人硬是通过炸石挖坑、背土上山、挑水浇树,在50万亩石头山上种出成片森林,走出一条艰苦卓绝的荒山绿化造林之路。如今,徐州的森林覆盖率已达27.6%,比全国高出8个百分点。

  事实上,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整个江苏大地都是一片绿意盎然。截至今年,全省共有18个市、县(市)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县)”。生态,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与经济增长并重的发展关键词。省委省政府一再强调,“经济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修复,成为各市一致而自觉的行动。

  扬州今年着力实施“通达、碧水、改水改厕”等农村八项实事工程,全市已有数百个村在生态环境、绿化、亮化方面达到了全面小康村建设有关指标要求,成了名副其实的“园林型”、“绿色生态型”新农村。徐州实施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把原先令人头痛的“地球伤疤”变成了带动产业、生态、居住、旅游等全面发展的“绿色引擎”。常州武进区则在全省率先实行环保考核分值双倍于GDP分值,有力促进了基层的生态建设。

  一个个创新举措,一处处生态亮点,折射出江苏从工业文明大步走向生态文明的坚实步伐。

  让森林拥抱江苏城乡

  “绿色江苏是全省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要坚持不懈地造林绿化,让江苏的天更蓝、地更绿、环境更美好。”前不久召开的江苏“生态省”建设工作会议上,从省到市就此达成了一致共识。

  方向已明确,各市纷纷亮剑,各显神通——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徐州市,通过见缝插绿、拆违还绿、扩湖增绿、延山扩绿,使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观,1100毫米左右的年降水量,接近长江流域城市的平均水平,呈现出北方城市少有的临水生态。用国家气候中心专家的话说,等于把徐州城向南迁址800里。

  江南水乡建设森林城市,无锡开了先河。无锡地处平原,森林资源先天不足。围绕太湖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工程,无锡在境内太湖一级保护区内构建生态防护隔离带,实施城乡绿色通道、环太湖生态防护林、市区河道水源净化林等绿化工程,在东部水网地区树立了森林城市建设的典范。

  沿海滩涂一直被称为“绿化禁区”,但随着竹柳、柽柳、盐桦等20多种耐盐树种的推广种植,我省的沿海盐碱地绿化模式从“改地适树”升级到“选树适地”。站在盐城海堤公路上极目远眺,两旁乔灌植被构筑起一条绵延无尽的绿色走廊。原先“雨后水汪汪、干旱冒盐霜”的荒碱薄地,变为“林茂竹翠、鸟语花香”的绿洲,为林业开发滩涂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截至今年底,我省沿海地区林木覆盖率达15.5%,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防护林体系,沿海岸基干林带已基本合龙,纵深防护林带建设正稳步推进。

  生态建设的春风,不但“绿”了城,还“绿”了村。截至今年,全省已建成绿化合格村1.1万多个、示范村910个。“白天不见村庄、夜晚不见灯光、小雨不湿衣裳”已成为宿迁、盐城等平原林区农民的切身感受。一年下来,江苏人留下了一条实实在在的“绿色足迹”。

  “园区+园林=幸福家园”

  上海世博会上,以“园区+园林=幸福家园”为主题的江苏馆,向千万游客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生态环境不仅是城市的品质标志,也是市民百姓的福利标志。

  这并不是纸上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创新实践。在工业园区建设中植入“园林”理念,让园区同时成为宜居的理想家园,是江苏各市工业园区转型的“神来之笔”。2010年8月,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命名为江北首家“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秦景安介绍,除严格发展环保产业外,还实施绿色生态战略,先后建设了蟠桃佛教文化景区、金龙湖小镇生态区和珠山山体公园。行走在开发区,不时可见碧水清波、层林吐翠,让人分不清这里究竟是园林景点,还是工业园区。

  实践证明,工业发展和城市生态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位于亭湖区的盐城市环保产业园,一处新兴小镇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全国唯一的“环保小镇”,路灯是风光电一体化的环保路灯,能量靠“风吹日晒”发电;“中水回收”、“光电处理”、一杯水冲厕等环保技术,在小镇的每一处建筑里随处可见。更为神奇的是,通过地源热泵系统转移土壤中热量或冷量达到室内制热制冷效果,使得“整个小镇没装一台空调”。

  “我们的目标,就是德国的威尔斯海姆、荷兰的沃仑丹姆、瑞士的策马特、日本小镇葛町。我们要向这些驰名全球的环保小镇看齐。”亭湖区区长陈红红如是说。本报驻外记者联合采写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