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绿都 生态南京
春日的南京,花团锦簇,绿意盎然。
紫金山、雨花台、栖霞山风光旖旎,秦淮河、金川河、玄武湖丽水绕城,明城墙蜿蜒盘亘,林阴大道法桐参天、香樟苍翠,公园、小区绿地星罗密布……
放眼南京,城在青山碧水中,人在绿树红花里,行在绿阴下,乐在芳草间。
南京的美,非唯天成亦在人谋。古都南京,正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为目标,向着独具魅力的美丽城市奋勇前进,谱写中国梦的南京新篇章!
精心组织 合力创建
金陵绿都,生态相承。2005年根据建设部统一部署,南京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2006年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写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2007年被建设部列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为加快创建步伐,2011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再次将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写入工作报告,确立将南京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同年,市委、市政府做出进一步深化生态建设工作的决定,举全市之力争创生态园林城市,打造独具魅力的绿色都市。截至2011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07%,绿化覆盖率44.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09平方米,三项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相继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等荣誉称号。
生态为先 规划引领
思路明,则事业兴。1997年南京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运用景观生态学和系统学原理,1999年起相继完成了以“两环四片”为重点的《南京市主城绿地系统规划》和以“一带两廊三环六楔十四射”为重点的《南京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成为园林绿化建设的向导和“护身符”,让南京从过去的“见缝插绿”,到科学、有序地规划建绿,进而向完善城市绿化功能、凸显生态效益迈进。
2013年,结合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修编了《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由单纯的保护现有生态空间逐步转向将外围城生态空间引入主城,在主城和都市区绿地系统的基础上,拓展了“十条生态绿道串联十片生态源区”的市域生态系统网架,形成了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
生态为基 科学建设
在持续开展“绿色南京”工程的同时,围绕“显山露水,滨江见城”,重点实施“两山两水两城一带”的生态园林建设,一个个大手笔行动敲响了南京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迈进的战鼓:
——中山陵风景区周边一度违建泛滥、环境脏乱,经过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恢复植被460余公顷,建成并免费开放十大主题公园,紫金山外缘面貌更加亮丽,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经评估,各类植物年吸收二氧化碳480万吨,释放氧气380万吨,年综合生态价值18亿元。
——幕府山曾是南京主城北部一道天然生态屏障,由于过度开矿采石,昔日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城北“绿肺”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1998年起,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先后关停9家采石场和4座垃圾场。历经十年寒暑,通过“石上绣花”、“轮胎固土”等创新方式创造了在裸岩绝壁上的生态复绿奇迹。十里长山重现绿意葱茏、鸟语花香,成为南京城北的绿色“氧吧”。
——玄武湖实施6.8公里的环湖路综合整治,秉承“以人为本、生态为先、凸显人文”三大理念,拓展生态湿地14000平方米,提升园林绿化景观53000平方米,建成李渔文化园等5处历史文化景点,这颗“金陵明珠”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秦淮河、金川河曾经水系淤塞、水质恶化、生态衰退;通过河道疏浚、引水补源,滨水绿化、重塑历史文化风貌。如今,秦淮河碧波荡漾,画舫穿梭;金川河波光涟漪,移步异景。两条水绿相依的生态、景观、人文廊道,已成为周边居民至爱的休闲场所。
——明城墙历经六百年沧桑,是世界上现存的最长的古城墙,是南京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经过十多年综合整治,基本完成现存25.1公里明城墙风光带外侧保护和建设工程,一条城绿相映的生态、休闲、文化明城墙风光带铺展开来,宛如古城南京的一条“绿色项链”。
——明外郭逶迤百余里,为传承历史文化遗韵、彰显人文生态宜居特色,和秦淮新河串连起来,通过古迹遗址恢复、园林绿化景观建设,构成一条环绕主城的人文绿色长廊和生态屏障,极大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
——滨江风光带全面开工建设,通过整合58公里的岸线资源,修复长江生态湿地,打造滨江自然景观,建设临江慢行绿道,使其成为一条展现大江风貌,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滨江新岸线。
生态保护 严格有效
目标明确,纲举目张。2012年颁布了《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2011年出台了《南京市城市绿线管理暂行办法》、《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和行道大树保护工作意见》,率先在全国实施了建设工程“绿评制度”。依法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生态绿地;保护城镇组团之间生态隔离绿地和生态防护绿地,保护沿江、沿河、沿路生态涵养和景观绿地。为促进园林绿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2009年颁布实施了《南京市城市绿化养护质量等级标准》、《南京市城市绿化工程验收移交质量标准》等近20个行业标准规范,建成了南京市园林设施地理信息系统。
2011年,我市围绕绿色都市建设,实施了节能减排、蓝天、清水等“十大绿色行动计划”。铁腕减排,控煤控污。强力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全力开展工业废气治理,合力治理城市扬尘污染,大力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零排放,城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2%,2011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达到317天。控源截污,雨污分流。大力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扩容完善污水处理,积极实施生态补水,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6.7%。源头分类、无害处理。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加快扩大垃圾分类试点范围,加快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理。
生态成果 惠民惠城
生态系列创建成果遍地开花,南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
以山为筋、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生态宜居城市已经显现,园林绿地分布均匀、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宜人。建成鼓楼、山西路、汉中门等市民广场及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300余处,居民出行500米,就有一处公园绿地,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2.6%,市民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率为92.4%。“绿不断线、景不断链”,实现了绿树与高楼同生长,绿色与城市共延伸。
以人为本,惠及百姓是南京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创建活动中,大力提升城市市政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保障服务功能。2008年全面启动实施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完成改造444万平方米,出新105个老旧小区,改造152个城中村,基本消除棚户区,社区各类配套设施齐全。独创保障房建设南京融资模式,2010年投入400多亿元实施了历史上最大的安居工程,累计竣工65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储备廉租房1800套,解决5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制订实施《南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实施细则》,率先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完善“五险合一、一票征缴”工作机制,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99.6%。加强道路、公园、公共建筑等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被评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先进城市。
本报通讯员 宁建新/文
陈烨/摄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未来"生态南京"啥模样 绿色走廊让人行走森林中 生态南京,让老百姓说话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