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江西 >> 正文

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五大体系建设

Eedu.org.cn 作者:李志萌    资讯来源:江西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2-1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命题。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就是要通过先试先行,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把开发和保护两大主要任务有机统一起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直接反映和决定它在国家区域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中的地位,使其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也为江西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实施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构建完善的支持体系。

  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鄱阳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也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鄱阳湖长期以来对长江流域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构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进一步构筑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并探索我国大湖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开发的新模式。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人民多年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有益探索的升华。上世纪80年代初,江西开始了跨世纪的“山江湖”治理工程,通过“治湖、治江、治山、治穷”相结合, 为工业化时代的生态保护作出了贡献,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撑。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省委、省政府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生态立省”等。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统一的新支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提出了符合实际、特色明显的“两区一带”功能分区,即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把生态功能保护和建设放在优先位置。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是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等,最终保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鄱阳湖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由此必须统筹湖区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第一,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积极探索生态修复保护模式、修复技术和生态工程建设措施。按自然法则、社会经济技术原则,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者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较好地恢复和维护区域生态功能。第二,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完善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法律法规和监管能力建设,逐步完善自然资源法规体系,确立法治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的核心地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三,充分利用先进生产技术,加强环境资源再生能力建设。积极提供解决环境问题所需的物质和技术条件,提高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的潜力,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寻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第四,处理好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挖掘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的潜力。建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迅速发展,实现发展生产力与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最佳结合。

  建立布局合理的低碳与生态经济体系

  加快发展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中之重。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是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建立低碳与生态经济体系,就是要使产业空间布局合理、生态与经济双优耦合,实现经济向低碳化、生态化转型,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经济目标是实现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资源综合利用达到新水平、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等,从而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并最终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由此要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基础,在生产领域大力加强对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及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流通领域开辟绿色通道,发展绿色现代物流和服务业;在消费领域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科学、节约和健康消费,促进人类行为方式的低碳化、生态化转型;在分配领域,注重以人为本的公平合理分配,构建和谐社会。

  江西低碳与生态经济建设的探索已经起步,将重点围绕建设优质农产品、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十大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产业低碳化、生态化改造,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建立健全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通过建立一个生态与经济双优的耦合系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一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发展企业循环经济、园区循环经济等微观层面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完整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重点加强江铜、新钢等龙头企业的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在整个区域范围内统筹规划,使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项目具有生产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在更大范围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整个区域协调发展。二是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具有优势的光伏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三是要实施清洁生产。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要改变传统的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并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构建城乡协调和谐稳定的社会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稳定社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社会发展目标是使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环保型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核心任务是围绕民生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着力发展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缩小贫富差距,体现公平公正。

  根据定性目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发展的定量指标,即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城镇化率2015年达到50%、2020年达到60%。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必须营造城乡协调和谐稳定的社会体系。一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消除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要着力解决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等滨湖地区的贫困问题,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改善农村特别是湖区、老区农(渔、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项目的支持力度,把和谐社区建设与生态社区建设结合起来,探索建立生态敏感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使生态保护区内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达到本县或本市的中等水平。二是努力提高人口素质,逐步消除贫困落后对生态的压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对农民进行就业培训,增强农民的生产、务工和创业技能,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就业,或者通过生态移民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压力,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三是建立城乡协调的人居环境体系。以创建生态城镇为抓手,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按照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结合我省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进行生态城镇体系规划,逐步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使城市空气质量、水质、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人均绿地面积等生态环境指标达到生态城市的标准。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城镇文化品位,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态城镇;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编制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乡镇村庄规划,建设生态型村庄。四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公共服务均衡,幸福指数提升,公民待遇平等”的要求,科学谋划、总体布局、突出重点、逐步推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以及公共社会服务一体化。

  建设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一环。规划目标是要形成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全国领先的生动局面,科学认识生态价值,重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鄱阳湖地域文化源远流长,湖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特有的生存智慧形成了独具魅力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有着珍爱自然的环保习俗与“宜陶则陶、宜稻则稻”的产业选择思维,具体表现在对山水的热爱、向往与依傍,对生态的保护、珍惜与尊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体现了生态安全的基本理念和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的核心价值及对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构建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第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培养善待生命、尊重自然的伦理观。充分发掘、整理、保护和利用我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吸取其生态文化的精华,借鉴世界先进的生态环保理念,运用到现代生态文化建设中。第二,建立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发展观。树立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资本、是资产的价值观,确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以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倡导节约资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倡导适度、节俭、低碳绿色消费方式,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光荣、破坏生态环境可耻”的道德意识。每个人都有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他人生存权利的义务,都应担当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职责;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节能环保当成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的大事,积极推动环保技术的应用,从而形成具有个体自觉、企业参与、社会共谋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氛围,使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共同奉行的价值观。

  建立公平和充满活力的政策制度体系

  政策制度支持体系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保护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政策制度支持体系的设置必须体现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加快建立有利于生态服务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统筹鄱阳湖区域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区域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建立鄱阳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合作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消除区域合作的各种障碍,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变行政单元各自的发展而导致偏利、偏害为互惠、和谐、多赢,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加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理念、技术、人才和资金,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搭建进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的广阔平台。

  加大金融支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股权(产业)投资基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和行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探索推进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和国际资金投入环保产业,进一步拓宽吸纳环保资金的渠道。要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加大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入,用于支持民生项目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

  根据各主体功能区划分,实施分类政绩考核评估体系。探索绿色GDP的指标核算,改变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在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应突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在高效集约发展区,要强化对调整结构、节约资源、自主创新等工作的评价,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以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以中央政府为主,省、市地方政府为辅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鄱阳湖区域的生态修复和维护。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完善区域间合作,对于直接受益主体收取适当费用来充实相应生态补偿基金。完善有利于地区生态保护的税费制度,加快建立按照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量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机制。逐步完善资源与效益的量化技术和货币化技术,为生态补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提高资源占用税率和收费标准,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对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特色产业,应给予税收减免待遇,以此支持生态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立法工作,构筑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保障。要尽快出台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法规以及重点领域的综合性法规和专项法规,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条例》、《江西省循环经济条例》、《鄱阳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江西省绿色采购条例》等,以法律保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