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江西 >> 正文

保证生态优先 加速绿色崛起

Eedu.org.cn 作者:吴思勇    资讯来源:南昌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7-29

  7月22日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要求以中国梦为引领、以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奋力迈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新步伐。

  南昌率先予以策应。《把南昌打造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规划》明确指出,南昌将着力保证生态优先、打造绿色引擎,立志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和全国重要的宜居城市。

  低碳城市,由试点走向示范

  《规划》明确,南昌将通过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使全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使低碳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形成具有南昌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进而创建全国低碳发展示范城市。

  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绿色照明、服务外包、文化旅游等低碳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业、航空制造、新能源设备、生物与新医药等低碳新兴产业。降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制品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等高碳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

  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加快推进装备改造,提高工业企业能效,关闭高能耗企业。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追求“绿色产值”。抓好重大节能技术改造和示范工程,积极推进重点节能工程、重大节能项目和企业节能行动。大力推广绿色高效照明灯具。推进电力结构调整。推进火电厂节能技术改造,提高机组发电效率。

  构建低碳交通体系。优化综合运输网络布局,加强区域性重要运输通道的统筹规划,在市域范围内建立城乡互相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快速综合交通新网络。加快建立与区域中心城市框架相适应的轨道交通系统,创造条件引导市民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实施“城市慢行系统”和城市绿道建设。发展低排放、低能耗交通工具。推进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交通智能化管理。

  构建低碳建筑体系。改造既有高能耗建筑,新建建筑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实施地方性建筑节能办法,出台城市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管理办法。积极实施太阳能屋顶并网发电、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和地面光伏并网电站工程,加强光伏发电在建筑领域和城市照明领域的应用。

  优化低碳空间结构。健全城市功能,将新城打造成为“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的样板。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扩充城市容量。打造南昌国家高新区低碳产业示范区、湾里区生态园林示范区、红谷滩新区生态人居与现代服务业示范区、进贤县军山湖低碳农业和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四大低碳示范区域。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把城市沿赣江拓展至鄱阳湖,使南昌成为大湖与大城融为一体的低碳示范之城。

  加强低碳技术研发。重点推进工业节能技术、高效照明节能技术、建筑物节能、区域热电联产等技术研究。通过“市校合作”,着力加强产学研“三个平台”的建设。高起点建设低碳技术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和碳交易市场。围绕并网光伏电站、可再生能源建筑、“十城千辆”工程、“百城万盏”工程、城市现代交通体系、城市生态环境、节能照明灯推广和天然气管网建设等低碳示范工程,系统组织相关低碳技术研发。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着手重构职居平衡的区域人口分布,实施居住中心和就业中心提升规划。通过太阳能屋顶、太阳能路灯、立体花园、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绿色建筑、垃圾分类等低碳设施布局,建设可视化低碳城市。在本地生活消费品生产加工企业内逐步推行产品“碳标识”制度。打造低碳生活示范区,推行“绿色办公”计划。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构建固碳减碳载体。重点实施都市森林公园、都市绿色长廊、城乡森林板块、城郊生态绿化“四大工程”,增加森林碳汇总量,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提高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赣江低碳三角洲和低碳半岛概念规划及总体战略研究,推动南昌低碳生态示范带、低碳经济产业带和生态城建设。

  水都品牌,由江西走向全国

  《规划》要求,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江湖互济、河湖相通、水系健康、水量充裕、水质优良、水城交融、人水和谐的滨水城市“鄱湖明珠·中国水都”。

  加强顶层设计,保护“一湖清水”。科学制定“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专项规划和象湖景区提升、水系连通活化、赣江风光带建设、水源工程建设、保护与监测等一系列单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规划确定的项目和事项。在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南昌市城区河道湖泊保洁管理办法以及蓝线管理办法。

  强化项目引领,建设“中国水都”。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兼顾、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规划、储备、建设好“中国水都”项目。实施九龙湖水系综合整治、航空城水系综合整治、白水湖水系综合整治、乌沙河综合整治、朝阳板块排水系统、象湖梅湖景观提升、市民公园三期建设、玉带河清淤截污、污水收集管网改造与升级、幸福渠水系整治以及蒋巷、扬子洲岛、鱼目山滩地的开发利用工程。

  实行多措并举,打造安全健康水环境。建设完善的城市防洪减灾体系,保障城区防洪除涝安全。对汛期易积水的内涝地段,要预留排涝的空间,避免水涝的发生,使城区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二十年一遇。建设与完善城区生产、生活、生态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保障水质与水量安全。加大防污治污的力度,实施污染总量控制计划,科学有效限期治水。通过截污纳管、生态净化的措施,减少、杜绝水质污染源,还一方水土洁净;通过分区域、定功能结合水系统网络建设,分步、分期、分区域联通水域、水面,形成水系统的循环,提升河道生态自然修复能力;通过工程性措施,提高关联的水系蓄水、调水能力,让部分水源动起来,重现水的灵秀和妩媚,建立安全、健康的水环境。

  坚持整体推进,构建亮丽协调的水景观。强化赣江两岸主要功能区开发提升,建设沿江现代产业带和现代生活圈。开发赣江景观带, 建设城市通达鄱阳湖的赣江生态长廊,适时建设高品质游艇码头。依托沿江景观景点构筑独具魅力的江城夜景景观,依托南昌“百湖之城”特色,进一步唱响湖文化和水文化品牌,不断丰富南昌水文化建设的内涵,建设富有水乡气息的滨水旅游休闲和生活景区,营造富有生态气息的“山水相映、城江相依”的山水园林城市景观。多方入手,完善配套,加快建成与当地生活条件相适应、与本地自然环境相协调,水系健康、人水和谐的河湖景观与滨水空间。实现“见水、临水、亲水”的特色景观环境,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原貌,构建水系与城市的互动空间。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