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浒苔围城 “大草原”重创水产业和旅游业
困局:合理利用难以形成产业化
浒苔是一场场海洋灾害的“元凶”,但海洋科学家们逐渐开掘出了浒苔的另一面。
研究表明,浒苔干物质中微量元素丰富,可作为一种低污染的高膳食纤维、高蛋白、低脂肪、矿物质丰富的新型海洋饲料。此外,浒苔具有味道鲜美、极易生长繁殖等特点,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海洋藻类饲料资源。
在这一领域,青岛的几家企业已捷足先登,却几乎同时遭遇了尴尬和困惑。
青岛友清海产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海藻食品的企业。据该公司董事长陈子林介绍,2009年,该公司看准浒苔产品的商机,自主研发了相应设备和一条生产线,专门生产浒苔面条,“当时生产了十几吨,味道挺不错,全部售完”。
令陈子林始料未及的是,这条生产线仅使用了一年,便被搁置在一旁,至今仍作为试验性质的新工艺,摆放在厂房中。
“最难过的是防腐关。”陈子林介绍,由于浒苔面条较湿,常温下仅能保存三五天。选择真空包装可放两三个月,但会损害口感。将其完全冷冻,则不便于销售。最后,陈子林不得不放弃。
困扰陈子林的还有浒苔的前处理设备问题:“将新鲜浒苔打捞起来后,加工前需要进行除砂、压榨等程序,购买相关设备,需要上百万元资金。即使配齐设备,产品如何推广也是难题,毕竟市场认可具有滞后性,企业一旦无法收回成本,则会面临很大风险”。
在陈子林看来,要在浒苔来袭的两三个月内消化掉如此庞大数量的浒苔,对企业的清理能力、加工能力、推广能力、销售能力,都是巨大挑战,“这就需要政府提供一定援助”。
同样介入浒苔利用的还有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大生物”)。 这是一家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工程化利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据该公司董事长单俊伟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2007年浒苔侵袭青岛以来,该公司一直在研制浒苔的无害化处理方案,引起了市政府重视。
2009年,青岛市政府通过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入2000万元,入股海大生物,在公司的胶州生产基地建设“青岛市浒苔资源化利用基地”,初步实现了浒苔上岸定点压榨脱水和工厂化无害处理,目前该公司已研制出几十种浒苔饲料及肥料产品,出口国内外。
单俊伟坦言,若没有政府投资,公司的浒苔项目必然会亏损,“对浒苔的开发利用需要政府财政支持和企业的市场化行为相结合。”
一个饶有意味的细节是,2010年夏,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张士成副教授和陈建民教授曾受青岛科技局之邀前往考察浒苔的开发利用。
就在这一年的6月23日,这两位学者所在课题组经过多次研究探索,采用水热液化工艺,成功地完成了将浒苔转化为生物质油的试验,这意味着浒苔有望成为一种制造新能源的绝佳原材料。该研究成果刊登在当年的美国化学学会期刊《能源与燃料》(Energy & Fuels)上。
陈建民向媒体介绍,如果要投入工业化生产,需二三千万元投资,半年左右可建成投入使用;从实验室数据来看,若投入使用,每天可消耗1000吨浒苔,产出200吨左右生物质油。这一成果显然引起了青岛方面的关注。
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张士成回忆,接到青岛科技局邀请时,曾感到意外。考虑到青岛是浒苔的“重灾区”,而两位学者也期待“尽快把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在对方盛邀下,两学者欣然前往。
海大生物成为两位学者考察的一站。单俊伟回忆,两位学者考察了海大生物的厂房和产品,提出希望投入一两千万设备进行中间试验环节,而这是决定产品能否最终走向大规模生产的关键。
考虑到企业风险,单俊伟当时没有应允,“后来的事我就没有参与了”。而此事在张士成返沪后也没有了下文,青岛方面再未和他联系。张士成曾坦言,他期待双方进一步合作,但需要有项目支撑。
“目前,国内对浒苔的开发利用还无法形成产业。”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曲克明指出,原因在于浒苔在一年中仅来袭两三个月,原料供应太集中,缺乏稳定性,此外,新鲜浒苔富含水分和杂质,分离成本高,储存费用高,这些都制约了浒苔的规模化应用。
“现在看来,浒苔的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单俊伟说。
记者 邢婷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青岛浒苔仍然肆虐 总分布面积超2万平方公里 浒苔绿潮将影响山东海阳附近海域 青岛研究中心将浒苔“变废为宝” 炼出生态油 浒苔,是福还是祸? 海边绿潮疑云 青岛浒苔缘何连续5年来袭 浒苔侵袭青岛 浒苔侵袭山东青岛海岸 浒苔大规模暴发应急处置有了关键技术 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敲响海洋生态安全警钟 敲响海洋生态安全警钟 青岛浒苔“围城”将持续到7月底 或将引发赤潮 加强对有害藻华的深入研究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