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北 >> 甘肃 >> 正文

甘肃:水土保持助推特色产业

Eedu.org.cn 作者:宋振峰    资讯来源:甘肃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7-31

  本报记者宋振峰

  水,生命之源。土,生存之本。

  然而,甘肃,却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我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仅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就有5亿多吨,约占黄河流域总输沙量的三分之一。

  盛夏时节,行走在陇东的乡村,映入眼帘的远远近近却是满山绿色。蓝天白云下面,一片片经过治理的小流域内凝碧滴翠,黄土坡上绿意葱茏;层层梯田如锦如缎,缠绕山间,编织着丰收的希望,演奏出一曲美妙的时代飞歌。

  绿色,这一生态文明的代表色,今天正改变着甘肃的基调。到“十一五”末,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7.92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59%,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成效和社会经济效益。

  一层层梯田,不仅润出陇原一派生机和活力,也使我省特色旱作农业得以“强基固本”

  这两年,在我省中东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这一旱作农业的新技术备受广大农民欢迎。

  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这一旱作农业新技术之所以能“遍地开花”,梯田建设功不可没。

  去年,靠着全膜玉米,定西市通渭县李店乡祁咀村67岁的祁俊清第一次卖粮了。在老祁看来,能种成玉米,也多亏了前年将山地修成了梯田。

  定西自然条件严酷,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曾断言“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定西人民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抗争。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定西人民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兴修梯田,治理流域。年年修梯田,岁岁搞治理。可仅靠人工修,费好大的劲,一年也修不了几块。这些年,梯田建设从人工作业变成了机械作业,老百姓却嫌投入太多。

  如果不推进梯田等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就无法提高效益。2009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实施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整合项目资金对梯田建设进行补助,力争通过4年的努力,全省新增梯田500万亩。

  在政府的帮助下,在祁俊清和其他村民的努力下,梯田建设,使定西市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为进一步加快梯田建设,2010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启动了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我省通渭、静宁等8个县成为首批试点。今年又有12个县成为试点。这一试点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坡耕地综合治理探索了路子,强力推进了全省梯田建设工作。

  截至2010年底,甘肃省累计修建梯田3105万亩,占全省坡耕地的51.9%,旱作农业区人均占有梯田1.81亩。这些梯田每年可拦蓄径流1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节约小型水利投资100多亿元。每年拦蓄泥沙1.1亿吨左右,约占全省年水土流失量的五分之一。

  层层的梯田不但拦住了泥沙,带来了生态效益,也催生出了经济效益。在一道道梯田上,我省各地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新技术,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据测算,我省现有梯田每年可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400多万吨,实现增产粮食170多万吨,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8%。

  一片片流域治理,不仅打造了五彩缤纷的特色产业,还谱写出崭新的生态和谐画卷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我省不少地区还按照“梯田修到哪里、地膜铺到哪里、产业跟进到哪里”的原则,依托梯田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为当地开发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打造了平台,注入了活力。目前全省旱作农业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梯田+马铃薯”、“梯田+经济林果”、“梯田+中药材”等多种产业模式,发展水土保持经济林果面积达1200万亩。

  在定西市,依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特别是梯田建设的长足发展,目前每个县区都培育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

  不妨看看这样一组称谓:安定区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渭源县被誉为“中国党参之乡”、“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陇西县被誉为“中国黄芪之乡”,岷县被誉为“中国当归之乡”,临洮县被誉为“中国花卉之乡”,漳县被誉为“中国蚕豆之乡”,通渭县被誉为“中国红豆草之乡”。这在甘肃独一无二,在全国也极为少见。

  但仅靠将干涸的山梁峁沟变成平展展的梯田,还不足以创造山川秀美的明天。省委、省政府意识到,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必须将梯田建设与流域治理紧密结合起来。

  这里曾经是一片荒芜而贫瘠的土地,如今,这里又是一片充满希望的腾飞的土地。盛夏时节,站在安定区鲁家沟乡西北部的花岔小流域的山头上,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

  在花岔,多年来,人们在荒山上修梯田、打水窖,在山沟里修建堤坝、植树种草。花岔不但绿了,而且也富了。“山顶造林种草戴帽子,山腰修造梯田系带子,沟底打坝穿靴子”的流域治理模式,唤醒了沉睡的荒山。

  不仅仅是在花岔,通过水土保持工程的巧手打扮,我省为减少输入江河湖库的泥沙,改善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分析表明,全省现有的梯田、林草、淤地坝等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拦蓄降水23亿立方米、拦蓄泥沙近3亿吨。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