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山东 >> 正文

海龟减少低等动物海蜇成灾 海水富养化是罪魁

Eedu.org.cn 作者:陈浩杰    资讯来源:半岛都市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16
沿海大量增多的海蜇前年曾堵塞了岛城一家发电公司的水循环系统过滤网。记者 陆金星
在水中肆意游荡的白色霞水母
沿海大量增多的海蜇前年曾堵塞了岛城一家发电公司的水循环系统过滤网。记者 陆金星
青岛近海漂亮的水母,须上带剧毒

沿海大量增多的海蜇前年曾堵塞了岛城一家发电公司的水循环系统过滤网。记者 陆金星
浮上水面的沙海蜇
沿海大量增多的海蜇前年曾堵塞了岛城一家发电公司的水循环系统过滤网。记者 陆金星
海龟吃水母(电影《深海探奇》剧照照片)


  进入夏季,海蜇蜇人的消息屡见报端。当游客为在海水浴场被海蜇蜇伤而苦恼时,在地球另一端的黑海,那里的渔民同样忧心忡忡:暴发的海蜇正在让这里变成鱼虾枯竭的死海。

  伤人并不是水母危险的全部。近年来,我国渤海、东海、黄海相继出现了大型水母暴发的现象,水母数量激增,不但导致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也致使海水中的毒素泛滥,最终将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去恢复力,给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灾难。

  据海洋专家分析,水母的暴发,与其天敌减少有直接联系。海龟是水母最大的天敌,一只海龟一天可以吃掉50只水母,不过,近些年海龟对水母的食欲已经大不如前海龟视力比较差,它们把漂在海里的塑料袋当成水母吃掉,误食不能消化的塑料袋后果很严重,海龟会窒息而亡。吃多了塑料袋,海龟家族反而对水母害怕三分,进一步导致水母泛滥。

  水母暴发本来是自然现象,原来大约40年暴发一次,但近年来暴发频率越来越高,甚至每年暴发,特别是在世界20个著名渔场较为严重,它们对渔业和旅游业造成冲击。海洋科学届称,水母已成为继有害藻华之后最大的海洋生态灾害。今年初,针对全球性水母暴发对人类的影响日益显现,我国在青岛启动了“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效应”计划(俗称“973”计划),意在抑制水母过度繁殖,挽救沿海生态和渔业、旅游业。

  出海捞上的多是海蜇

  “海蜇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了海洋灾害,俄罗斯、英国、日本等,都在为海蜇发愁。”李乃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蜇在过去不被大家当一回事儿,但是从前年开始,它们在世界各地都成为特别的生物灾害。

  李乃胜曾注意到,有关科研机构进行的渔网调查发现,拖网捕上来的95%以上是海蜇。“有的渔船出海一天,能捞上来上千斤海蜇。”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海上执行考察任务时发现,青岛近海出现大量大型水母,沙海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均数量猛增。至今年7月中下旬,沙海蛰伞径已达到1.2米,每个水母重达100公斤以上。

  “这样的情况已经连续多年出现,水母呈现暴发态势,一年比一年多。”李乃胜表示。

  海蜇的过度繁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扩散,让各国沿岸渔业和旅游项目遭受了巨大损失。这些海蜇以鱼卵和幼鱼为食物 ,并和成年鱼类竞争各类海洋浮游生物,因此,海蜇数量激增造成其他渔业资源严重减少。

  40年一次变年年暴发

  今年1月15日,针对全球性水母暴发对渔业和旅游业的影响日益显现,我国在青岛启动了“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效应”研究计划(俗称“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所长孙松表示,近年来 、全球海洋中水母的数量均呈增加趋势,许多海域出现水母大规模暴发现象,并且频率和范围逐年扩大。我国所在的东亚海域是世界上大型水母暴发的“重灾区”,很多海域已经达到泛滥的程度。

  按照孙松的说法,水母暴发本来是自然现象,原来大约40年暴发一次,但近年来暴发频率越来越高 ,甚至每年暴发,特别是在世界20个著名渔场较为严重,对渔业和旅游业造成冲击。“水母已成为继有害藻华之后最大的海洋生态灾害。”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也表示,水母旺发表明我国近海生态系统正呈现出恶化趋势。

  李乃胜告诉记者,水母和赤潮、浒苔、海星一起已经构成青岛近海生态环境的四大危害。

  水母激增,海水变“毒水”

  “水母和鱼一样都以浮游动物为食,当水母大规模暴发时,它与鱼争夺饵料,而且水母会蜇鱼,留给鱼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导致各大鱼场的渔获量下降。”孙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多位海洋专家表示,近年来,由于海洋污染、过度捕捞,东海、黄海夏秋汛的海洋渔业生产已经受到严重影响。水母暴发规模和频率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使得原本就已匮乏的渔业资源雪上加霜。

  中国老教授协会海洋经济分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董罗海告诉记者,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公布的调查,因为过度捕捞以及海水污染等原因,山东近海47个主要捕捞品种,已有27种过度利用,6种严重衰退。而在青岛,胶州湾的鱼的种类也从上世纪80年代的100余种降到了目前不足30种,而这一趋势还在加剧。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荣告诉记者,水母是一类肉食性低等动物,海里的水母多了,会影响鱼虾蟹的生长,也会打破相对平衡的海洋生态,“简单说,就是让海水变"毒"了,海洋的环境朝着更有利于海蜇生长的方向发展,其他生物就活不了。”

  海洋或将成“荒漠”?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光涛也曾向记者介绍,水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盲端 ”地位,很少有生物能够以水母为食,但水母却能够摄食大量的浮游动物,此外水母还能够通过身体的刺细胞系统,杀死大部分它所碰触到的小型生物,包括鱼类的卵和幼体,导致海水中其它生物的大量死亡。

  2010年初第362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海蜇成灾曾被作为影响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而纳入议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苏纪兰院士、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唐启升院士等科学家发表的主题评述报告中,均对水母暴发表达了深忧。

  该科学会议形成的总结报告中显示,我国近海水母数量的增多,对海洋生态系统安全造成很大威胁。由于水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一旦水母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优势物种,将会使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根本性转变,海洋生态系统会从以“硅藻甲壳类浮游动物鱼类”为主的生态系统,转变为“甲藻原生动物和微型浮游动物水母”为主的生态系统,并会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格局,整个生态系统的服务与产出功能也会随之改变,其他海洋生物资源亦会受到重创,海水中的毒素 、有毒生物和低氧区等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去恢复力,给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灾难。

  “海洋生态系统从以“硅藻甲壳类浮游动物鱼类”为主的生态系统,转变为“甲藻原生动物和微型浮游动物水母”为主的生态系统 ,就意味着海洋中占主体的部分不再是鱼类,而是水母,鱼是比水母高级的动物,这就意味着海洋在退化,成为只长水母的荒海。”一位海洋学者分析说。

  塑料袋造就水母“神话”

  轻盈剔透、宛如薄纱的水母,缘何成了灾难?

  据介绍,海洋科学界形成的一个共识是:海蜇的增多,直接的原因是天敌的减少。

  海蜇最大的天敌是海龟。“海蜇幼体很小的时候,海龟吃海蜇,但海上塑料袋漂浮的越来越多,海龟把塑料袋当成海蜇误食,塑料袋不好吃,海龟吃了消化不了还会死掉,时间长了,海龟对塑料袋和海蜇都不感兴趣了。”李乃胜说。

  他的这一说法得到了沿海渔民的认同。“我不止一次看到过死掉的海龟,这些海龟的肚子里塞满了塑料袋,塑料袋它们消化不了,撑不了多久就会死亡。”

  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渔民杜先生说,前两年在青岛主要海水浴场、小港码头等,都能看到漂在海面上的塑料袋,这些塑料袋有的是被故意扔到海里,有的是从陆地上刮到海里的。

  家住小港码头附近的孔先生也表示,小港码头岸边总是漂满了垃圾,塑料袋一层一层的 ,驾船跑出去很远了,还能看到漂在海面上的白塑料袋。

  8月12日、13日,记者分别来到一浴、六浴和石老人海水浴场,在海面上并没有见到漂浮着的塑料袋。但沙滩上,随手被丢弃的塑料袋并不少见。这些浴场的环卫工人告诉记者,每天在这里打扫卫生,清理最多的垃圾就包括塑料袋。“塑料袋很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去,吹到海边的我们会捞上来,如果远了就够不着了。”一位环卫工人说,打扫塑料袋是让他们最头疼的。

  据记者从海洋与渔业部门了解到,海面上的垃圾袋污染确实比较突出,海洋渔业部门也曾多次组织过打捞工作,“这两年捞浒苔,捞上来的浒苔中塑料袋很多,靠政府根本清理不过来,还得靠市民多一些自觉。”

  环境污染是蜇灾罪魁

  塑料袋噎死了海龟,让水母成了海中的逍遥客。但水母成灾,远不止海龟减少这么简单。

  多位海洋学者向记者介绍,目前不少学者认为气候变化是水母暴发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温室效应。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入冬的海水在温室效应下水温上升,加速水母在幼虫期的细胞分裂,致使水母群体迅速膨胀。

  此外一个深层次原因是海水的富营养化。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苏纪兰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唐启升院士联合发表的论文显示,由于海洋污染、海岸开发、过度捕捞,黄海、东海、渤海近海海域富营养化加剧,造成一些海域营养盐组成和比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21世纪初的近30年间,我国近海海水中总溶解无机氮年平均浓度明显上升,而磷酸盐浓度变化不大,硅酸盐浓度呈下降趋势,导致海水中氮磷比和氮硅比不断升高。在高氮磷比或高氮硅比条件下,甲藻对硅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环境更有利于水母的生长繁殖。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一位海洋专家认为,就青岛近海而言,水母成灾可能与近年来推行的伏季休渔制度也有一定关系。按照渔业部规定,青岛海域每年6月份至9月份实行为期三个月的伏季休渔,在此期间不允许渔船出海作业。这个期间正好是大型水母的生长盛期,渔业活动的减少,降低了人类对它的干扰和灭杀率,从而为大型水母的大量暴发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常吃的是绵蜇,害人的是沙蜇

  “听说政府每年都放流海蜇,海蜇既然在浴场伤人,又影响生态,为什么每年还要放流海蜇呢?”市民赵先生有些纳闷,而这也是很多市民的疑惑。记者对此调查了解到,事实上,政府放流的海蜇和浴场蜇人的海蜇虽然同为海蜇,但并不是一个品种。海洋学家表示,虽然同是海蜇,市民常吃的海蜇是绵蛰,而浴场蜇人的海蜇是沙蜇,两者有较大差别。

  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也介绍说,沙蜇蘑菇头部分有很多突起,象癞蛤蟆皮一样,毒性大;绵蜇蘑菇头部分光滑,没有突起,毒性小。目前人工养殖和放流的海蜇为绵蜇。近年来,本市浴场海蜇伤人事件经常发生,但经专家鉴定伤人的海蜇为沙蜇。此外,绵蛰口味较好,经济价值高,有不少渔民出海作业专门捕捞绵蛰,而沙蜇口味差,经济价值较低,因此不被作为主要捕捞品。

  据了解,每年七八月份开始,绵蜇和沙蜇开始大量活动,海蜇进入捕捞旺季。沙蜇少有捕捞,因此会在海里集中出现,而绵蜇被大量捕捞,作为美食进入市场。据了解,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是我国最主要的海蜇产区。

  近日,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表示,今年我省放流的海蜇资源长势良好、成活率高,有望获得大丰收。据初步评估,今年全省近海海蜇资源量接近15万吨,计算可捕量(鲜重)达到7万吨,其中,山东南部近海海蜇可捕量将超过5万吨,莱州湾海蜇可捕量也接近2万吨。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同是海蜇主要产地的辽东半岛,却意外闹起了“蜇荒”。据当地媒体报道,从营口到盘锦到锦州再到葫芦岛,整个海岸线呈现出一样的情况:今年海蜇“失约”了。今年全辽宁省的海蜇总产量只有703吨,相当于多年平均产量的三十分之一。因为捕不到海蜇,当地渔船大量歇业,一些渔船只能跑长途到山东海域捕捞。在大连,盐渍海蜇甚至卖到了螃蟹价。

  之所以出现一边丰产一边歉收的现象,是否放流了海蜇苗被认为是主要原因。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分析说,今年山东近海自然海蜇资源为较弱世代,海蜇资源基本为人工增殖放流的结果。而葫芦岛市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表示,根据对渔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渔民认为,导致今年海蜇剧减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放流海蜇苗。

  可食用的海蜇品种经济价值很高,海蛰在中国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被利用,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00多年前的晋代已有腌渍海蜇为食的记录。海蛰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尤其含有人们饮食中所缺的碘,是一种营养食品,而用盐、矾加工后的海蜇畅销国外。有一种说法是“海蜇生于矾死于矾”。“生于矾”是指海蜇生长的水域中,尤其是淡水与海水交汇的地方,含有矾这种物质才能确保海蜇快速、健康生长。说海蜇“死于矾”是因为海蜇体内含水分很多,捕捞后去头→浸洗→一矾一盐→二矾二盐→三矾三盐→均匀撒点盐(前后要22天左右)→成品。伞部加工成蜇皮,口腕部加工成蜇头。

  不过在食用海蛰时,最好是切丝之后用凉开水反复冲洗、晾干,以预防食物中毒。

  “最高级别”蜇毒比河豚毒450倍

  水母出现有大小年之分,去年青岛的水母就相对较少,今年则是水母出没的大年。轻盈剔透、宛如薄纱,可爱如精灵,这是水母给很多人留下的美好印象。但一旦被水母蜇伤,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痛苦。海洋科学家研究证实,最毒的水母毒素毒性是海蛇毒素的250倍,是河豚毒素的450倍。几乎每年夏天,都有在浴场游泳的市民因此受到伤害,2008年还曾有来青游客被蜇丧命。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