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减少低等动物海蜇成灾 海水富养化是罪魁
沙海蜇是沿海“杀手”
“那个难受啊,它和别的伤口不一样,(蜇伤的地方)想起来就疼,疼起来满头大汗,他们说疼起来就跟女人生孩子一个样,而且复发性很强,没有十天半个月好不了。”李乃胜向记者如是描述。李乃胜是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全国知名海洋学者。
这种蜇人的水母,习惯上被人称作海蜇。其实海蜇是水母的一个小分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水母约200种,水母的长度从几毫米至几米不等,大型水母重量可达200公斤。我国常见的约有8种,有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海蜇、沙海蜇等。一般的水母不能吃,海蜇是唯一可食类水母。
沙海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是我国近海典型的三种大型水母,它们利用价值极低或者根本不具备利用价值,但是这三种大型水母,对人类来说都是“危险分子”。其中,沙海蜇是北方沿海最常见的剧毒水母,也是蜇伤游客的最大凶手,它一般被混称为海蜇。
浴场游客曾被蜇丧命
“被沙海蜇蜇一下,像是被抽了一鞭子或是电打了一下。”市民李海涛喜欢洗海澡,一年四季、天天坚持,几乎每年都有被沙海蜇蜇伤的经历。他告诉记者,沙海蜇对人的危害程度,要看蜇伤面积和被蜇伤者的体质。大多数人被蜇后会出现皮肤红肿刺痛的症状,少数过敏体质者还会出现呕吐、腹痛等,严重者还会出现休克和肺水肿,十个小时内要人命。
“2008年的夏天,我就被一个大海蜇缠上了,在医院躺了近一个月,要不是我体质好,估计也就不行了。”李海涛说。当年在威海海水浴场,从北京到威海游玩的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因为被蜇后出现休克,年纪轻轻的就丧命了。这个人,和李海涛同一天被蜇伤。
沙海蜇蜇人靠的是它的“毒箭”。海蜇的“帽子”(也就是俗称的“伞”)下面挂着很多须,蜇人的刺细胞就长在这些长须上。遇到外界刺激,海蜇会立刻释放出刺细胞,刺细胞里有毒刺,刺细胞进入人体内,毒刺会在瞬间释放肽类毒素。更可怕的是,即使人把沙海蜇的须扯断,毒刺仍能粘在伤口上继续放毒,甚至海蜇已经死掉,它的毒液还会在海里存留24小时。
海洋科学家研究证实,水母毒素的毒性是海蛇毒素的250倍,是河豚毒素的450倍。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它们和沙海蜇有着类似的“毒”。
水母已成为伤害人类最多的海洋生物。来自青岛各海水浴场的统计显示,在高峰时期,每天至少有上百名游客被海蜇蜇伤。在威海、烟台、大连等地,每年都会出现数起海蜇致人死亡的事件。因此看到漂浮的水母,不要去触碰,一旦被蜇,不能用淡水冲洗,应该用海水或醋进行冲洗。
本报记者 陈浩杰 图片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提供(署名除外)
进展
30科学家胶州设“攻蜇”基地
水母寿命很短,平均只有几个月的生命。它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其体内含水量一般可达百分之九十七以上,并由内外两胚层所组成,两层间有一个很厚的中胶层,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们在运动时,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就好像一顶圆伞在水中迅速漂游。水母并不擅长游泳,它们常常要借助风、浪和水流来移动。水母虽然长相美丽温顺,其实十分凶猛,它已是世界上对人类伤害最大的海洋动物。
水母引来的海洋灾害,已经引起各方普遍关注。今年1月15日,我国在青岛启动“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效应”计划。该计划是中国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之一,将致力于查明中国近海环境近海灾害水母的生物学特征、生长模式与生态适应策略,揭示导致灾害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与调控机制、水母暴发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途径与机理,预测水母持续暴发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演变的作用,提出应对水母灾害的相关对策。
这一科技项目共得到科技部的2800万元经费支持,将持续3年时间。研究团队共30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天津科技大学。据介绍,参与该计划的科学家均是业内公认的骨干学者,其中,苏纪兰、刘瑞玉、唐启升等院士还受邀分别担任该计划的科学顾问、咨询专家。
该计划相关专家表示,目前对于导致我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原因、水母暴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发展趋势以及是否会像世界上其他海域那样造成灾难性后果等,目前知之甚少。避免或减少水母暴发所导致的生态灾害,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至8月15日,“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效应”计划已开展了整整8个月的时间。目前,这一计划进展到了什么程度?记者了解到,项目组目前已完成首次海上考察。4月份,该项目26名科学家搭载“科学三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顺利完成项目首次野外调查,重点关注开展了水母研究需要的环境和生态参数(温度、盐度、溶氧、浮游植物分粒级生物量、浮游动物生物量及种类组成、水母碟状体以及底栖生物分布等),获得了大量数据资料和样品。
据介绍,红岛、海泊河口水母调查计划是“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胶州湾是海月水母、沙海蛰的多发区,根据胶州湾的底质特征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该计划确定了以红岛海区和海泊河口为研究区域。目前,科学家已经分别于4月8日~4月9日、4月19日~4月21日进行了两次调查。另外,为了便于水母实验的开展,项目组在胶州设立了水母实验基地,目前基本设施改造也已完成。
“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效应”计划项目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8月份,项目组将继续赴黄、东海开展野外多学科综合观测,结合今年春季和往年的大量航次资料,查明水母生态分布并研究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及其生态效应。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将同步开展受控生态实验研究,以期从室内-围隔-野外等不同层面揭示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研究发现海水变色能让飓风变向 改变海水颜色或可阻止飓风肆虐 墨西哥湾小海龟经人工孵化后放归大西洋 英国公司焚烧泄露石油致濒危海龟死亡遭起诉 海水升温使大批剧毒紫色水母入侵英国水域 美研发“吃海水热能”的水下机器人 世界自然基金会“换钩”一年拯救数千海龟 用细菌把海水“变”成淡水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势在必行 人间天堂面临被海水淹没危险 科学家提议新海水定义以助精确预测气候变化 2008最佳生物显微照片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