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类试点:居民知晓率高参与率不高
今年5月15日,本市各区县首推100个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本月底试点将覆盖1000个小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不断增加,但效果如何?推进垃圾减量,有哪些事亟待去做?今天上午,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审议本市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情况报告。
知晓率高
但参与率却不高
来自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的调查表明:试点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较高,但参与率不高。
据调查,参与第一批试点的小区,约50%居民能参与垃圾分类;而此后试点的小区,居民参与率仅在30%左右。同时,分类的准确率也普遍较低,70%以上小区需要“二次分拣”。
居民参与率低,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居民并没有意识到,参与垃圾分类是市民的社会责任。在一些试点的中高档小区,居民多为中青年群体,了解环保信息的渠道理应较多,但参与垃圾分类的比例反而不高。其中一些人因生活节奏快,图方便无暇分类;还有一些家庭聘请钟点工,缺乏分类意识,甚至将垃圾袋扔在家门口。
政府买单
财政支出可不小
调研表明,目前试点的一些做法,虽然有用但恐怕难以持续。垃圾分类全部由政府买单的投入模式,财政难以承受,也不利于树立居民的环保责任意识。
试点期间,不少区县政府斥资改造垃圾房,建设中转站、添置分类收运车辆;向居民家庭赠送垃圾桶、垃圾袋,也都是政府采购,无偿派发。
同时,一些街镇还要负担垃圾分类指导员、分拣员和志愿者的补贴。有街道统计,辖区内12个小区开展试点6个月,街道各类投入已近300万元;如果辖区内65个小区全部推开,一年预计要投入2000万-3000万元。如果推广到全区、全市,那将是一笔庞大的财政支出。
源头减量
还需社会同参与
调查认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需政府主导,也需全社会参与:
■ 除了发动广大家庭主动参与垃圾分类之外,更需界定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垃圾分类减量中的责任,解决当前投入机制单一,市场缺位,社会参与协同不够的问题;
■ 有效引导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减少废弃物产生,促进垃圾源头减量,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推进净菜上市,促进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建筑垃圾、厨余垃圾、农业废弃物、废旧纺织品多渠道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垃圾焚烧、填埋量。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