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浙江 >> 正文

一座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答卷

——绍兴市巩固和提高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成果综述
Eedu.org.cn 作者:李菲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30

  绍兴人在思考:一座城市,什么最重要?在一次全市性的会议上,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给出答案:是水和空气。“水,老百姓天天要喝;空气,我们一时一刻也离不了。”

  ◆李菲


  2002年,浙江省绍兴市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2002年~2010年,绍兴国民生产总值从886亿元增至2782.74亿元,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毫无疑义,这是绍兴经济发展最快的历史阶段。


  站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回望过去10年,除经济建设,另一份完美的答卷来自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除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之外,绍兴还先后创建成功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节水型城市,并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成为全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2010年,绍兴公众环境满意率达到了86.49%,创下历史最好成绩。


  十年磨一剑。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领域,生产、流动、消费各环节以及城市、产业、企业各方面的生态系统工程,已经在古越大地全面铺开。


  ——绍兴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通过建立能效管理、推广节能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以及对重点用能企业征收超能耗资金等措施,实现“绿色”增长。“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0.41%和20.38%,超额完成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绍兴强化产业导向,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环境有效改善的“标本兼治”。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7.8%,比“十五”末期提高了4.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3.5%。


  ——绍兴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根本,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努力增强污染防治能力,初步形成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障体系。全市各级政府、重点企业建立健全了行政问责制,实施工业废水进管阶梯收费、有序用电等环境经济政策。“十一五”期间,实施行政处罚案件2853件,被责令停产、关停或依法取缔的企业达1000多家。


  ——绍兴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以生态文明创建为载体,政策支撑体系、市场化运作体系、组织领导体系逐步建立,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十一五”期间,诸暨市、新昌县已创建成为省级生态县(市),上虞市创建省级生态市已通过现场验收,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1个,省级生态乡镇71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比率达81.9%。


  ……


  2011年1月,绍兴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已不仅是对过去10年绍兴发展的经验总结,更是向着未来发展之路的辉煌开篇。

 

    1 发展生态经济
  破解两难命题的“绍兴选择”


  2010年,绍兴再次宣布,一次性淘汰印染落后产能7亿米。


  这样一个看似“壮士断腕”般的举措,有着深刻的战略背景。“‘十二五’期末,纺织业比重下降至30%”。2011年,根据《“十二五”工业规划》,绍兴将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定调为“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城市”。

  很显然,这是对以纺织等传统产业主导的过往发展模式的一个颠覆。整个“十一五”期间,绍兴一直致力于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难”,而以纺织印染业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被作为最关键的一个突破口。


  绍兴制定《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和“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现代产业集群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市财政设立总额5000万元的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用以加速这一进程。

 

  5年间,纺织业在绍兴工业经济中的占比以年均两个百分点速度下降,离不开绍兴淘汰落后产能新措施:按单位纳税额用电、用地和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排序,实行“末位淘汰”政策。共有300余家(个)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企业和项目被关、停、并、转,包括18亿米的印染和20多万吨的纺丝落后产能被淘汰。


  绍兴相继实施了绍兴县纺织、嵊州领带、诸暨大唐袜业、新昌轴承等省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试点。同时,围绕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全面实施循环经济“850工程”,培育出建材、印染、医药、化工、热电等行业的8个循环经济产业链。


  仍以印染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为例,绍兴制定《关于推进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的实施意见》,以绍兴县滨海工业区为产业集聚点,构建起企业小循环、行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3张循环经济网络,使老产业焕发出新生机。


  红绿蓝印染,将原本用于打样的数码技术用于产品生产,实现了印染业“零污染”;嘉业印染,大胆革新中水回用技术,印染废水经过处理变成了洁净的清水。


  2009年10月,绍兴市被列为浙江省惟一的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绍兴市委、市政府抓住契机,规划建设总面积达500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城,在全省率先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级财政5年内将投入100亿元专项资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


  截至2010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领域已集聚644家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3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20.4%。根据规划,滨海新城力争到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翻一番,达到2500亿元,到2020年再翻一番,达到5000亿元。


  而在广袤的乡镇腹地,“镇镇点火、村村冒烟”的粗放式工业化之路,已被可持续的生态经济、现代农业经济取代。绍兴县王坛镇,曾经的绍兴南部山区工业重镇,至今已连续8年没有工业投入,全镇24个村统一打造生态经济村,真正实现了“空气也能卖钱”的生态发展目标。

 

    2 建立生态机制
  节能减排与污染整治的“绍兴实践”


  2006年,中国掀起新一轮“节能减排”热潮,绍兴面临严峻考验。统计显示,浙江年综合能耗超5000吨标准煤企业中,1/5在绍兴,总数逾281家,绍兴工业用电比重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6%,全省最高。


  是年6月,绍兴350家重点用能、排污企业老总被请到全市节能减排会议现场。会议宣布:完不成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目标任务的企业,将被要求“自愿”交纳“超能耗资金”。按企业当年综合能耗标准煤量折算成电量“每度电一分钱”的方式征收,一家企业将多上缴高达千万元的“电费”。


  依托“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计划等载体,绍兴建立起一系列节能和治污“倒逼”机制,唤醒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公众普遍意识到:以牺牲环境、增加能耗为代价的发展,不可能再持续。


  之后,绍兴又在全省率先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强行卡住新上“两高”项目。统计显示,仅2008年~2010年,全市因不符合环保要求或不满足污染减排相关规定被否决的项目达到638个,否决率达11%。


  在政府“有形之手”之外,绍兴多方利用法律、舆论、公众力量,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2011年4月,市纪委、环保局、公安局、监察局4部门联合出台《对违法排污行为适用行政拘留处罚和追究党纪政纪处分的实施意见》,在环境违法处罚中首次引入行政拘留,“严打”的高压态势在全市形成。


  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企业才是真正的主角。绍兴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构筑起“谁排污、谁治理,谁节能、谁受益”的生态补偿机制格局。


  早在2004年,绍兴就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设立了汤浦水库水源环保专项资金,从水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费用于上游环境治理。2010年,补偿额度提高到每年1000万元以上。

  2009年,绍兴首次推行按浓度收取进管工业废水处理费的政策。2010年1月,进一步提高了排污费收取标准。使用市场手段倒逼企业减少用水量并进行治污设施建设改造,收到良好效果。

  同时,绍兴还于2008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截至2011年6月底,市区已有1038家单位实现排污权有偿使用,共缴纳排污权有偿使用金11309万元。


  绍兴市环保局联合人民银行等推出排污权抵押贷款制度,全市已有87家排污单位通过排污权抵押获得银行贷款4.89亿元。


  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在绍兴已经形成机制、投入、产业的完整链条。


  目前,绍兴每年财政环保投入均占到了GDP总量的2%左右,构筑起一个强大的公共污染治理、监控网络。


  绍兴是浙江省率先实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县级以上城市全覆盖的地市。目前,绍兴、诸暨、上虞和嵊新4座大型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已达到135万吨/日,全市94个乡镇(街道),已实现废水纳管或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的乡镇有38个,今年还将完成14个乡镇的污水处理工程。


  绍兴投入7000多万元,推动环境监控能力建设。至今已全面完成6个市、县级环境监控中心和330家企业的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新建(改造)任务,其中废水298套,废气50套,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企业总数名列全省第二。

 

    3 建设生态城市
  从“清水”到“洁气”的绍兴故事


  绍兴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战略决策,把生态市建设作为巩固和提高创模成果的主要载体,而“生态宜居”被列为城市发展的首要目标。


  绍兴人在思考:一座城市,什么最重要?在一次全市性的会议上,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给出答案:是水和空气。“水,老百姓天天要喝;空气,我们一时一刻也离不了。”


  正是本着这样最朴素却最深刻的认知。绍兴市全面实施“清水工程”、“蓝天工程”、污泥无害化处置等多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不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区域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如果说小舜江工程解决的是绍兴人“喝水”的难题,那工程浩大的绍兴城市内河水网整合治理,则是要让现代水乡人真正“亲水”。


  于2007年正式启动的“清水工程”项目,针对当时绍兴内河水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清淤、截污、引水和强化整治为主要内容的3年整治方案。


  2010年,市区“清水工程”实施3年后的监测数据表明,环城河、大环河、古城内河、绍虞平原8个水质监测站的氨氮指标和化学需氧量均比2007年同期有大幅下降,水质开始有所好转。曹娥江两岸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更是荣获2010年“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全球百佳范例称号。


  古城市民惊喜地发现,即使是有史以来降雨量最少的5月,市区河道仍然保持着正常水位,而且水质明显改善。


  “十二五”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又制定并实施了《绍兴市水环境质量考核办法》,全面启动“清水工程”新三年计划。绍兴人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全市水域“消灭Ⅴ类水、确保Ⅳ类水、力争Ⅲ类水”目标。全市设立了55个考核断面,将区域水环境质量与政府目标考核相挂钩。


  水事无小事。而在绍兴,改善空气质量同样也被当做民生大事来抓。


  2008年,绍兴市区启动深化“蓝天工程”,整治重点指向汽车尾气、餐饮业油烟废气、施工扬尘、工业废气等领域。


  绍兴市、县两级财政和交通部门筹集巨额资金,对2003年以前购置的公交车辆实施提前报废、对2004~2005年购置的公交车辆按国Ⅲ标准对发动机进行改造,全市共淘汰“黄标车”3960辆。2010年7月,进入绍兴市区的所有公交车辆尾气排放均达到国Ⅲ标准,提前半年完成了公交行业“蓝天工程”的目标任务。


  2010年8月,绍兴市政府公布新一轮清洁空气行动方案。在今后5年时间里,绍兴还将实施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工程、绿色交通物流工程、城市大气防治污染工程等,确保全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我国工业废水处理工作一直存在“重水轻泥”现象,污泥安全处置技术长期空白。为填补这一污染防治空白,从2006年开始,绍兴开始投资兴建污泥安全处置工程。预计今年底前,污泥焚烧处置能力可达到4000多吨/日,彻底实现工业污泥全处置。


  “砷毒”、“血铅”、“镉米”等事件频发,让重金属污染成为最受关注的公共事件之一。即将出台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显示,中国将对汞、铬、镉、铅等重金属进行重点防控。但在绍兴,这项工作早已走在全国前列。


  2010年5月中旬起,绍兴对全市65家铅酸蓄电池企业全部发出停产通知书,65家企业全部实现停产和停止供水供电,其中依法关停53家,56家拆除了生产设备,剩余9家企业已责令停产整治或限期搬迁。目前,绍兴117家重金属排放企业整治行动正在深入开展。


  在巩固和深化城区创模成果的同时,绍兴不断把创模理念向乡镇农村扩展,把环保模范城市环境管理目标和管理手段向中心城镇延伸。目前,依托农村“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绍兴村庄环境整治率达到83%,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行政村覆盖率已达93.97%,农村生活污水实施集中或分散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44.55%。


  人们会记住这一幕:在安哥拉首都卢安达,当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宣布,中国浙江省绍兴市获得2008年“联合国人居奖”时,全球100多个政府机构、组织的负责人长时间鼓掌。
  一个生态宜居的和谐古城,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4 打造生态文化
  让基层和民间的力量汇流成河

 

  一次宣传环境保护的骑行活动,自发参与市民人数超过千人;


  一次媒体发起的环保袋LOGO方案设计,多达10余家企业表示愿意赞助;


  过去8年,绍兴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节水型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一系列荣誉。支撑城市荣耀的,是市民环保理念的日渐提升,是生态文化的最终形成。


  年逾八旬的钟恒元,绍兴城有名的“环保老人”。组建“‘夕阳红’环保骑游宣传队”,坚持自发宣传环保20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了古城内的72颗大树,并建立保护档案。


  绍兴市委、市政府每年评出一批这样有影响力的民间环保人物,授予“十大环保模范人物”称号。最新的一次环保人物评选,组委收到了超过14万张选票。


  让基层和民间的力量汇入到建设生态文明的热潮,这正是绍兴建设生态市的根本动力所在。一系列宏伟目标,被细化成一个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家园创建,由此形成了创建的良性循环。


  一套硬约束环保指标让绍兴的街道、社区变成人人受益的生态家园。通过落实《绍兴市绿色系列创建工作五年规划》,绍兴出台“环境优美街道”、“环境优美社区”创建标准,包括水、声、气、绿化、垃圾处理和生态恢复等10余项环保指标,将生态环保的硬约束指标列入街道社区这一最基层行政单位的考核体系。


  绍兴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1个,省级生态乡镇71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比率达81.9%。另有国家级绿色学校9所,省级绿色学校110所,省级以上绿色社区57个,省级绿色家庭120个,省级绿色医院9家,省级绿色饭店33家。


  2006年,绍兴袍江工业区成为浙江省首家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园区建设规划论证的园区。2011年7月,袍江新区斗门镇荷湖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背山面水。


  2010年12月,在诸暨店口镇,诸暨海亮集团成立了海亮能源管理有限公司。这家铜加工企业,计划未来3年将投入50亿元巨资,打造集工业、建筑、交通、民用等为一体的国际一流能源合同管理公司。目前,企业已经与130多家印染企业达成余热回收利用协议,平均节能率达到20%以上。

  生态文化、生态城市、生态经济三者相得益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绍兴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鲜明特色。


  2005年5月,袍江、柯桥、越城三大城市组团之中,绍兴城市“绿心”——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按照“重在保护、重在生态、重在文化、重在特色、重在功能”的原则,镜湖形成了独特的“山体、水域、荷叶地”的地貌,一举摘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在离市区如此近的地方,有这么一块神奇的湿地,为公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这是绍兴人的幸运。”湿地国际主席高登娜·百川曼赞许,镜湖堪称绍兴水乡、酒乡、桥乡、名士之乡的一个缩影。


  2010年7月,绍兴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绍兴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绍兴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标志着绍兴市已迈入社会文明昌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基础设施健全、生活舒适便捷的崭新阶段。


  回望“十一五”辉煌成就,眺望“十二五”宏伟蓝图,“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这一金光闪闪的奖牌,始终镶嵌于绍兴科学发展的丰碑之上。


  在广袤的乡镇腹地,“镇镇点火、村村冒烟”的粗放式工业化之路,已被可持续的生态经济、现代农业经济取代。绍兴县王坛镇,曾经的绍兴南部山区工业重镇,至今已连续8年没有工业投入,全镇24个村统一打造生态经济村,真正实现了“空气也能卖钱”的生态发展目标。
  
 

绍兴市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切实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
          图片均由绍兴市环保局提供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