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垃圾分类知识走进校园 多措施并举宣传实施
多载体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杭州市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站、校园电视台、黑板报、宣传栏、宣传橱窗等途径,大力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氛围。各中小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课、播放学生自编自演的趣味小品、校园采访节目等形式,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让广大师生进一步明了垃圾分类的意义和实施方法。不少学校还以征集海报、漫画、标语、童谣、诗歌等方式,以“小手拉大手”走进家庭、小志愿者走进社区的形式,让孩子们走出校园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加大普及力度。
杭州市饮马井巷小学的“小记者播报”是校园电视台的主要节目之一。小记者们向全体饮马孩子提出了“垃圾分类的倡议”,并且提出具体的要求。一个低年级的小同学倒垃圾时随手捡起了地上的纸团放入可回收垃圾桶。“咔嚓!”小记者快速按动快门记录了这一瞬间。这是小记者们“环保摄影秀”中的一幅作品。摄影秀中“香蕉皮要放在厨房垃圾桶里,饮料瓶要放在可回收的垃圾桶里……”等细节,都成为小记者们摄影的主要内容。此时,一个个新闻镜头将这些环保细节逐个“放大”,不仅鼓励了环保活动的先进典型,也成为垃圾分类宣传的重点。每个孩子都会学一学,做一做,校园的垃圾分类行动得到了落实。学校还将垃圾分类与红领巾日常行为规范的每日评比相结合,评比每班垃圾分类的情况,利用校园广播台进行表彰,从而加强了管理过程的监督、整改。
依托校外教育基地深化垃圾分类知识
杭州市教育局鼓励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校外环境教育基地和垃圾分类宣传中心,对广大中小学生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教育。杭州天子岭环境教育基地成为市第二课堂活动场馆后,杭州市教育局及时将相关信息发布到各中小学校,以便各中小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
江干区采荷第三小学503班的同学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利用空余时间来到位于华家池的江干区垃圾分类宣传中心进行参观。同学们首先被宣传中心外墙的装饰画吸引了,那些画告诉我们垃圾是如何经过集、疏、填、复等步骤变成今日的能源的。在宣传中心二楼,工作员叔叔组织大家玩了套圈游戏,同学们从各种圈的颜色中学到了垃圾可以分成四类: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最后,宣传中心的叔叔播放了垃圾分类的视频并做了详细的讲解。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学到了很多垃圾分类的知识,更加懂得垃圾分类要从自身做起。
引导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研究和实践
各中小学根据自身实际,利用环保社团、雏鹰假日小队、假期课题研究等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垃圾分类问题的调查研究,增强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意识,激发他们小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文明素质。
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活动,早在2010年就已经进入了半山实验小学。学校以“新半山社会责任教育”为切口,假日小队为载体,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来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2011年寒假,学校的“百灵小队”开展了“半山地区垃圾分类现状的调查和对策研究”。“百灵小队”的队员,连同辅导员、家长义工等沿途考察了杭钢北苑、南苑、金星村、半山村及田园等五个社区,敲响一户户居民的家门,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及文化层次的居民分别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于如何推进垃圾分类的建议等;他们随机采访了环卫工人,更全面地了解整个半山地区推进垃圾分类的举措和实施中碰到的问题;他们戴上口罩和手套,打开各社区的垃圾箱,检查垃圾袋,亲眼目睹了垃圾分类的实施现状;他们访谈专业人士,发现杭州唯一的垃圾填埋场就在半山地区的天子岭,而且只剩下不到八年的使用寿命;他们上网搜寻资料,知道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如何把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的……考察结束,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小队成员纷纷感叹,推进垃圾分类已经迫在眉睫。于是他们分工合作,有的写考察报告,有的给政府相关部门写建议信,有的写考察心得,有的拟宣传标语——充分表现出一个小公民身上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教育最深的,莫过于他们自身。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