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北 >> 甘肃 >> 正文

甘肃环县探索干旱山区生态农业之路纪实

Eedu.org.cn 作者:文璟    资讯来源:中国经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6-10

  甘肃环县十年九旱,连年春旱,然而,就在这旱灾连年,看似无法作为的土地上,却创造了全省梯田、旱作农业和种草养羊的亮点。2012年底,该县再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是什么力量让干旱山区的农业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后劲?

  环县用生态农业的艰难实践作了响亮的回答,这就是:坚持基础先行、粮草互补、农牧结合、循环利用、良性发展的生态思路,走“地平—粮增—草丰—羊肥”的生态农业之路。

  拔掉穷根:山区修出了“金饭碗”

  环县干部群众心里明白,面对恶劣自然环境,不把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治理好,教训还会更加深刻。

  近年来,该县坚持梯田建设为主,把科技扶贫与产业扶持相结合,坚持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以建设富民产业基地、打造精品示范点来引导群众变面貌、兴产业。

  2010年以来,环县结合整村扶贫推进、流域治理、退耕还林、土地整理等项目,每年新修梯田10万亩以上,截止2012年底,全县梯田累计达到133.74万亩,农民人均达到4.1亩基本农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平方公里。

  梯田的推进,为旱作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二五期间,环县还将每年新修梯田15万亩,使全县梯田累计达到190万亩,人均达到6亩。

  天池乡种粮大户朱德鑫,近几年坚持梯田种植全膜玉米,去年仅50亩全膜玉米收入就达5万多元,还在玉米地套种葵花,收入1万多元。说起种地,朱德鑫深有感触,他说:“如果地不平,这全膜玉米就没法种,咱这穷根到现在都拔不掉。”

  旱作农业:地里刨出了“金豆子”

  干旱山区发展农业,难就难在保水保墒上。上世纪90年代,环县开始引进半膜种植技术,最初在曲子、木钵、环城、洪德等乡镇推广,总面积不到10万亩,亩均比露地增产150公斤,群众形象地称之为“温饱工程”。

  但这项技术还是在春季下种时覆膜,而这恰恰是最干旱的时候,天不下雨就无法覆膜下种,导致增产效果极不理想。尽管这样,环县人还是坚持苦干加巧干,坚持年年修梯田,逐步普及农机具。针对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培育、示范、推广地膜种植技术和高效耐旱品种,逐渐把半膜改为全膜,把春覆膜变为秋覆膜,在苦干中创新,在创新中实干。通过多年的实践,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得到了群众的认可,面积由2009年的20万亩发展到现在120万亩。

  芦家湾乡小堡条村,是环县蒲河流域治理的项目村,全村耕地全部梯田化,依靠梯田,这个村多年坚持种植全膜玉米,每年人均增收1200多元。仅去年,这个村种植全膜玉米达3000多亩,平均亩产达到620公斤,原来外出务工的苏世珍,看到种玉米“有利可图”,就回家种地,他还租种了别人的60亩,种植面积近百亩。“我们村光靠种粮,去年就接回8辆小轿车,现在全村就有30多辆了,今年我们村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地膜玉米面积再增加1200多亩,我们算是在地里刨出了‘金豆子’!”村支书刘万金高兴地说。依靠地膜玉米剩余的饲草,这个村户均养羊达到18只,成为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村。

  南湫乡是出了名的穷乡,干旱贫瘠,自然条件差,代家洼虽然有上万亩平地,但许多群众因为天旱“地不养人”纷纷外出打工,闲置了大量农田。多年在外打工的代家洼村农民计生智,看到“种地也能赚钱”,就联合本村4名农民流转土地1万亩,采取筹建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的模式,机械化种植马铃薯。去年种植的1万亩洋芋毛收入达到1000万元,创造了干旱山区万亩良田收入千万元的“神话”。

  种草养羊:生态链上的首位产业

  环县素有“畜牧天下饶”的美名,天然草场达800多万亩,是甘肃东部的草畜养殖大县,但由于长期人为地过度放牧,致使生态环境陷入“草场荒漠—水土流失—干旱少雨”恶性循环。

  为此,历届县领导班子痛下决心,在调整产业结构中,从流域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种草养畜中寻找生态农业的路子。从2003年起,这个县在中南部的乡镇进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羊”试点,试点成功后,2007年在全县全面推开。

  曲子镇西沟村是“舍饲圈养”的试点村,他们率先探索出“山顶沙棘戴帽、山坡梯田缠腰、沟底林草穿靴”的治理模式,使全村的6架山、5道梁、3条沟全部披上了绿装,户均种植紫花苜蓿地达到59亩,成为全县羊畜养殖效益最好的村。

  回忆起“舍饲圈养”的前后,村里的养殖大户周卓感受最深,他说:“6年前,我们镇提倡发展舍饲圈养,我就把草当粮种,然后在周边的养殖厂学习专业技术,养了150只肉羊,草料全部用的是自家地里玉米、苜蓿、麦秆等,现在发展到500只羊,一年纯收入20万左右。”

  毛井乡杨东掌村从2003年开始,坚持种草养羊,目前,全村多年生牧草达14200亩,新建养畜暖棚130座,全村养羊13000多只、养牛140只,草畜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如今,这个村山绿了,羊肥了、民富了,在谈到下一步打算时,村支书杨世会满怀信心地说:“今年我们还将再种3000亩紫花苜蓿、4000亩禾草,争取户均养羊达到50只,养羊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

  截止2012年底,全县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达到220.4万亩,羊畜饲养量达到214.47万头(只),建成标准化养殖厂157个,种羊场3个、示范基地21个,规模养殖大户达到12580户,草畜产业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860元以上。

  旱作农业连年丰收和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的连年增长,为全县发展草畜产业奠定了基础。今年,这个县提出了发展100个养羊专业村、培育100个养羊合作社、扶持1万个养羊大户、养羊大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的“双百双万”工程,为此,县财政计划每年列支2000万元,支持肉羊产业发展,并每年争取4亿元以上的惠农贴息贷款,扶持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合作社发展,依靠“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支持大多数农户发展草畜产业。(文璟)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