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果园将发展生态农业
果农在万亩果园打理果树。记者邱伟荣 摄
减少化肥使用 利用生物技术除虫害 农忙时节雇135名果农打理
本报讯(记者廖靖文 通讯员海宣)原来以生产型为主的广州万亩果园将逐渐向生态型过渡,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转而利用增加物种多样性等生物技术减少虫害,同时将大幅提高种植效率,在农忙时节雇佣约135名果农打理。其余时候由专职技术人员管理和科研院校进行科研实践,并向市民开放。昨日,海珠区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万亩果园湿地规划建设情况。
万亩果园保护思路:生态先行兼顾生产
海珠区常务副区长刘捷介绍,万亩果园湿地保护的思路是,将单一农业生产提升到城市生态综合服务。通过政府征地解决果农“保胃”问题的同时,强化万亩果园城市生态综合服务功能,保护和强壮广州的“南肺”、“南肾”,优化城市生态和生活环境,为市民提供可达、可及、可享受的生态景观,建设湿地公园和保护果园生态并没有矛盾。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陈丽丽博士认为,随着万亩果园的地理位置从广州市城市郊区变为城市新中轴线南段重要生态区,在政府征地实现果农“保胃”后,“保肺”的形式不应该再只是单一保护已有的果树生产经营,应该通过在万亩果园栽种更多的植物品种,营造适当的生态,引入更多的鸟兽,提高生物多样性,提升城市景观功能,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场所,增强气候调节功能。单一的果林既不利于区域生态平衡,也不利于空气、水质的净化和土壤的改善。
今后减少化肥使用 利用生物技术除虫害
很多果农反映万亩果园被征收后,果树不再像过往那样得到日常料理,担心虫害加剧和缺少养护,导致果树失收。
对此,海珠区湿地管理办公室主任李东强介绍,去年开始从被征地的7个村聘请了30名富有经验的果农担任管理人员,负责对万亩果园进行日常的养护。而在农忙时节,如春节前的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期间,就从7个村中临时聘请了135名果农进行除草剪枝疏枝等工作,按照每日100元的标准给予报酬。今后在农忙时节,将继续按照这个经验进行养护。
与此同时,湿地办还在探讨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将部分果园作为科研用途,由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进行科研实践养护。
而果农们十分关心的今后果树收成归属,则明确是归政府。“在征地补偿时,已经包括了青苗补偿”。
与以往大量果农要投入农业生产不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柳建良认为,随着万亩果园从生产型向生态型发展,生产效率应该是以十倍的幅度进行提高,譬如以往一名果农可以管理3亩果树,今后就可以管理30亩。而且将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转而利用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增加物种多样性等方式来除虫害。
李东强表示,下一步将组建专家库,并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衔接相关科研机构和农业部门,根据果园湿地规划,做好果林分片建设、残次果林更新改造、果品结构改良、岭南优质物种保育等工作,全力打造“花果园”生态城市名片。
海珠湿地二期要吸引3000鹭鸟栖息
海珠区建设和园林绿化局局长王伟介绍,海珠区2012年申报了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根据总体规划,国家湿地公园包括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其中恢复重建区和湿地保育区主要在小洲、土华、北山和仑头地区,占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的六成,主要保持果林形态,担负海珠湿地公园水文循环、稳定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进行岭南物种保育等重要生态功能。合理利用区则包括湿地一期和湿地二期。
湿地二期占地面积约3000亩,在多次征求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群众等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将充分吸取一期示范区建设经验,坚持保护和生态优先,营造湿地自然生态,提升生物多样性,强化水乡特色,充分体现湿地“自然、生态、野趣”的特点,并完善科研、教育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
目标是在湿地二期建成后,吸引3000只以上的鹭鸟栖息。在前期设计中包括了鹭鸟的招引规划。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