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迎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惠国谈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
Eedu.org.cn 作者:谢颖    资讯来源:人民政协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6-3

  编者按:

  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过渡,开启生态文明的历史新篇章。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绝不仅是人们通常所想到的自然生态保护,而是囊括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这一点来看,有必要对生态文明的文明形式和理念进行学术层面的探讨。如何理解文明演变背景中的生态文明?如何应对新的思维和理念?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专家李惠国先生。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问: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地位,您对此有何看法?

  答:生态文明建设是贯穿于城镇化的全过程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千万不能把城镇化简单理解为造城运动。生态文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无论对于城市还是农村,其自然环境和生活是多样化的,用简单的“造城”思维无法解决问题,否则会给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生态造城严重破坏。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在城镇化过程中,我们每万平方米拆除建筑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是7000到12000吨,每万平方米建筑施工产生的垃圾为500到600吨,目前,建筑产生的垃圾约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到40%,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在古城镇的过度商业开发下,很多古镇居民退出原居所,形成外来移民的商业街,作为城市里文化活动的载体的人离开了,古城镇的文化历史生态受到严重破坏。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的城镇化规划必须遵循社会、经济、自然、历史、文化相结合,着眼长远,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与历史的和谐,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和谐。

  问: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的重要意义在哪里?

  答: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GDP已位居世界第二。可是我们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我国的GDP有数量,但质量却不高,人均则很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经济是在高投入(资金、土地、能源和材料)、高成本、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状况下运行的。我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还很低,经济发展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如果在GDP中扣除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仅有5%左右。环保部的绿色GDP核算结果也表明,从2004年到2009年,环境污染的代价已从5118亿元提高到9701亿元,显示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上升。目前,新的科技革命和正在兴起的新的产业革命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主导力量,将形成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这将是资源和能源节约型的绿色的经济形态,使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2008年引发的金融危机及其诱发的一系列的问题,必将加速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从历史的进程看,后金融危机时期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历史转折点。

  对文明进化的理性分析

  问:您刚才提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怎样理解这种文明的演变?

  答:人类社会的演变、进化过程,既是一个人类应对自然环境的挑战和冲突的过程,也是一个处理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冲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要想掌握主动权、争取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认识和顺应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把握和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文明,在时间上是动态的、连续的,是一个有其起源、成长、衰落进而向新文明过渡的历史过程;在空间上是分立的、多元的,是一个由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形成的多种文明形态共生、共存,进而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现在开始向生态文明过渡。作为一个时代,自然意味着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据一定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地位,因而它不可能是某种单一的历史过程,它必然充满着复杂性、多样性,存在着多方面的本质规定性。因此我们这里所谈论的决不意味着否定、排斥从政治、经济、生产关系等角度对社会文明史的各时代的不同内容、本质、特征的更多揭示和把握。不过,这种划分是就人类社会发展总的历程来说的,世界的各大洲、各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各时代的具体时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每个文明时代的科学特征、技术特征、产业特征、经济特征、社会、政治和文化特征等也有很大不同。

  问:在这种背景下,怎样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

  答:文明演变、进化的动力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状况、性质、规模决定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原始文明和农耕文明时代,人类依赖和敬畏自然;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妄图征服自然;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将与自然和谐共生。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几次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利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和规模,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工业文明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控制和利用自然资源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但是同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甚至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要在继承工业文明时代的全部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和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共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使生态文明时代的生产力具有崭新的性质和特征。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生态文明绝不是对工业文明的简单否定,更不能否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片面追逐经济利润的理念引导下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导致了生态的破坏,但生态建设依然要靠发展先进的科技手段,关键在于要破除旧的发展理念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和新思维。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不要用造成这个基本问题的同样的思维去解决这个问题”。尤其在中国来说,更具有特殊性,因为我们的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科学理性和科学思维方法还没有在国民中完全树立起来,所以更加不能否定科学理性和科学的分析思维方法。在当今的知识综合的时代,综合观念、综合研究方法、综合评价原则正在成为人们的普遍意识,从而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这种综合正是科学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注重新的理念研究

  问:对生态文明的研究现在已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有了生态哲学的相关思考,您怎么看?

  答:德国有一位哲学家说过:思想先于行动,就像闪电先于雷鸣到来一样。哲学家的历史使命就是以其敏锐的思想洞察力,深刻地揭示时代的伟大课题,并力求以理论的形式进行概括和回答。一种哲学思想是否先进,是否能为广大公众理解和接受,就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概括和回答当今时代的伟大课题。我们迎接新的生态文明时代,思想要先行,理论研究要走在前面,进而对新的理念、新的生态价值观及其思维方式进行宣传普及,这有一个大众化的过程。

  生态文明的新思维并不是一下子凭空出现的,对生态问题的系统理论思考,实际上从上世纪下半叶已经开始。现代人对生态文明的系统思考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如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引发了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注意,世界上没有看不到希望的苦难,也没有不令人担忧的繁荣。学者的智慧和使命就在于让人们在苦难中看到希望,在繁荣中看到令人忧虑的问题。新的理念总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而得来,生态文明便是现实促使人们思考的结果。当今世界正处在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转折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的发展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还需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逐步成熟完善起来。

  问:那么生态文明的新思维对我们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怎样的要求?或者说,主要关注哪些问题?

  答:从哲学层面上来说,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首先是生产力的新特征。生态文明时代先进社会生产力具有一系列新特征。每一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由这一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时代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新特征,是解决生态文明时代发展问题的理论前提。

  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理念的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正在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人们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及生活方式,虚拟现实、虚拟社会正在变为社会的现实。全面智能化、绿色低碳化、资源节约化、高度人性化将作为新时代经济社会活动的最为重要的理念,引导其发展方向。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理念,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以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规范人们的行为,逐步形成新的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面对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不仅要看到在科技、经济发展等硬件方面的差距,更要看到在经济社会生活管理和人的文明素养等软件方面存在的差距。调查、分析研究这些软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提出可行的有效解决方案,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时代课题。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三个方面同步相互配合进行,即生态时代的器物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和观念习俗建设。

  问:您能对此简单阐释一下吗?

  答:以观念习俗为例,我们迎接生态文明新时代,迫切要求提高国民的文明素养。培养国民树立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以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一项重大、紧迫、长期坚持不懈的任务。美丽中国需要由心灵美、行为美的人来塑造。应该承认我国国民的文明素养、环保意识与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要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与一些国家的某些方面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正以“文明的大国”、“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的言行都关系国家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是每个国民维护国家形象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培植健康的国民心态,要有广阔的包容胸怀,自强而不自大,谦虚而不自卑,自爱而不欺外,坚持原则而不失灵活。有了这种健康良好的国民心态,就不会只喜欢夸大自己的成就和优点,不喜欢提及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不会只喜欢听人家的赞扬,不喜欢人家的批评和逆耳之言。境外对国人行为的某些诟病,我们应引为借鉴,并虚心学习世界各国人民的长处。我们的国民不仅要有美丽的心灵,还要有美丽的行为、优雅的举止、具有较好的科学与人文素质。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而且是人更美。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