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生态保护工程使三江源重现碧水蓝天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区域。这一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中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的生态屏障,中国最重要的河流长江、黄河以及另一条国际河流澜沧江均发源于此,被誉为“中华水塔”。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等人为活动的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给包括玛多县在内的三江源地区带来一场严峻的生态危机,当地雄奇壮美的巨大冰川加速消融,大批高原湖泊干涸或萎缩,宝贵的湿地资源逐渐减少,草原退化、沙化严重,众多牧民沦为“生态难民”,移居他乡。
青海省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牧还草工程。2005年,中国政府规划投资75亿元,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采取退牧还草、禁牧减畜、生态移民、荒漠化治理和人工增雨等一系列措施,努力使三江源重返“生态天堂”,重建青藏高原“绿色屏障”。
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三江源区停止一切矿产资源的开发,并从2006年起取消对当地政府进行GDP考核,而把生态保护与建设列为主要考核内容。
据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介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涉及青海省果洛、玉树、黄南、海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截至目前,这项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27亿多元,项目执行进度为90%以上。
李晓南告诉记者,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5年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明显缓解,水源涵养功能初步恢复,向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中下游输出的水资源保持优良水质。2006年以后的监测中,这一地区饮用水水质皆符合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
记者在214国道沿线玛多县境内看到,很多地势低洼处都积满了水,有些以前干枯的地方也成了水汪,大小湖泊密布,波光眨眼。成群结队的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白唇鹿等野生动物在湖边觅食、嬉戏,自由地栖息。
与大规模的生态保护工程相呼应的,是三江源地区牧民们参与生态保护的自觉性日益提高,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目前,这一地区已有近5万名牧民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走入城镇社区,这是青藏高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潮,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三江源再现碧水蓝天。
青海省副省长邓本太说,搬迁牧民观念的转变,对他们及其后代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是生态保护工程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33岁的达拉,是玛多县扎陵湖乡一名普通的藏族牧民。6年前,达拉一家与150户、642名牧民作为黄河源头第一批“生态移民”,自愿离开世世代代放牧为生的大草原,搬迁到100多公里之外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的移民定居点。
“如果我们继续在当地草原放牧,过不了多少年,那里的草场就会变成沙地,退牧搬迁是我们最好的出路。”达拉说。
2008年10月,达拉买了辆面包车跑运输,一年收入5000多元,再加上政府发放的饲料粮补助,一家5口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搬离草原放牧点、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后,47岁的藏族牧民东宝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这里的水涨了,草长密了、高了,野生动物也多了,我们真的安心了。”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