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沙漠化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本报讯 (记者/寇俊山) 土地沙漠化是三江源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它不但危害草场、影响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还掩埋河道和湖泊水面,增大水体蒸发量和含沙量,严重破坏水源涵养功能。8月11日,记者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玛查理镇玛拉驿牧委会看到,经过我省三江源区保护和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这里昔日的荒沙丘变成了绿草地。
自2005年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防沙治沙项目实施以来,我省林业局、省三江源办及省级相关部门同心协力,在技术上力求创新、在管理上注重实效,使项目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共完成投资2613.8万元,完成治理面积22.41万亩,其中人工种草4.87万亩、工程治沙0.21万亩。
为组织实施好三江源沙漠化防治项目,我省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利用召开会议、座谈讨论、调研检查、督促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三江源防沙治沙项目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宣传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八个管理办法和细则、林业项目相关技术标准和规定,切实提高项目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省三江源办、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检察院与省级相关部门每年组成联合检查组对治理项目进行检查,重点检查落实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及质量、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相关问题。
玛多县由于人口增多和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落后的自然放牧生产方式的矛盾冲突,生态环境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成为我省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仅沙滩、沙丘面积达80.57万亩。自2005年玛多县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以来,在不断完善保护区管理体系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沙漠化问题,选择不同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类型,采取围栏封育、设置沙障、人工补播牧草、工程治沙等多种措施,初步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势头。经过努力,截至去年底,项目区57.5万亩沙化草场,共完成围栏封育11.68万亩,人工补播牧草4.81万亩,工程治沙0.12万亩。由于近几年天公作美,雨水增多,在草原最美的季节,记者看到无论是封育区还是人工补播牧草区,处处生机盎然,一些流沙地通过工程固沙措施后已实现固定,昔日的荒沙丘变成了绿草地,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今年,玛多县实施沙漠化防治项目10万亩,投资700万元。 目前,214国道旁野马岭段的700亩工程治沙和500亩的人工补播牧草工程全面完工;黄河乡热曲河畔实施的封沙育草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