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北 >> 青海 >> 正文

大规模的生态保护项目让三江源重现碧水蓝天

Eedu.org.cn 作者:何伟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7

    新华网西宁1月27日电(记者何伟)得益于大规模的生态保护项目,青海省三江源地区近年来再现碧水蓝天,一些地方重现“千湖”美景。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的发源地,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上世纪后期的近30年,这一地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监测组2005年调查显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2100公顷,黄河、长江在青海境内每年平均输沙量高达8814万吨和1232万吨。

    为了使三江源重返“生态天堂”,2005年中国政府规划投资75亿元,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采取退牧还草、禁牧减畜、生态移民、荒漠化治理和人工增雨等一系列措施,对这一地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涉及青海省果洛、玉树、黄南、海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截至目前,这项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27亿多元,项目执行进度为90%以上。

    李晓南告诉记者,工程实施近5年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明显缓解,水源涵养功能初步恢复,向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中下游输出的水资源有所增加,且均为优质水标准。

    监测数据显示,2006年三江源地区出境水量仅为412亿立方米,到2009年出境水量达到776.3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增加91.075亿立方米,工程“增水”效果显著。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监测组监测显示,工程实施后的2005年至2008年间,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江域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Ⅰ-Ⅲ类标准,以Ⅰ-Ⅱ类水质为主,河流水质为优;三江源区主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质,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为优。

    监测结果还表明,三江源区主要城镇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以及标准限值,三江源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整体状况为优。

    “黄河源头第一县”--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2009年全年降水总量达到了448毫米,再加上退牧还草、人工增雨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项目,重现了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一地区湖泊数量已经恢复到4000多个。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