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实施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
本报北京讯 (记者/孟军) 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分组讨论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主席白玛在联组讨论会上发言说,建立和实施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已成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迫切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白玛在介绍了三江源生态地位的重要性后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全球气候变暖让人们将目光转向这片区域,开始对三江源生态环境采取保护措施,先后建立了隆宝、可可西里和三江源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政协关注三江源,有关领导和同志曾率队多次实地考察,形成大量建议,推动了三江源保护建设进程。青海省政府发布了停止采伐天然林、禁止开采沙金等政策法规,取消了对三江源地区州、县两级政府GDP、财政收入、工业化等经济指标的考核。经过多年努力,完成退牧还草668.7万公顷,退耕还林0.65万公顷,封山育林12.2万公顷,黑土滩治理1.3万公顷,禁牧减畜459万羊单位,生态移民4万人,游牧民定居2.1万户,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但是,上述措施并没有解决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问题,更艰巨、更复杂的任务仍然摆在人们面前。一是有限的资金难以承担近40万平方公里环境治理任务,短期的政策措施无法持续有效地解决生态保护的艰巨任务。二是当地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地方政府无力支付生态环境保护的巨额资金。三是三江源地区的群众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牺牲。
白玛说,必须找到一条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让少数民族群众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所以,建立和实施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解决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找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成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白玛就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把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议相关部委高度关注和重视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问题,从保护生态和促进藏区发展的角度,尽快研究批复青海省政府关于三江源生态补偿问题的报告,为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二是要进一步理清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补偿必须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补偿、农牧民生活补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偿、扶持生态产业发展补偿四个方面。三是要拓宽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筹资渠道。三江源生态保护区面积大、补偿范围广、资金需求量大,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程,仅靠地方政府的力量难以建立和实施,必须采取“以国家补偿为主,地方政府补偿为辅,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方式筹措补偿资金。白玛认为,应该增加中央财政对三江源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设立三江源生态补偿公益基金;推动三江源地区开展碳汇交易―――据初步测算,三江源区每年碳固定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碳汇交易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建议有关部门对三江源地区森林、湿地、草地的碳储存量和碳汇潜力作进一步评估,按照国内外碳汇市场规则,在国家层面上把三江源生态系统纳入碳汇交易系统,利用市场机制,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渠道。
白玛的发言,引起委员们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