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重庆 >> 正文

重庆“十一五”环保攻略

Eedu.org.cn 作者:聂廷勇 阎杰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16


  碧水蓝天下的重庆。

  ■新修订的《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提出了按日累加处罚制度,解决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这一环境执法难题。

 

  ■积极探索统筹城乡环保新模式,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积累经验。


  ■今年10月23日,重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手机报正式开通,及时向广大市民传递创模信息。

    

  中国环境报记者 聂廷勇 通讯员 阎杰


  “要十分重视环保”、“要把重庆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指出。


  “我们绝不能有了温饱,失去环保;有了小康,失去健康”,重庆市长黄奇帆强调。


  “十一五”期间,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老工业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的山城重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环境保护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落实“314”总体部署(“1”即一大目标:重庆要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3”即三大定位: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4”指胡锦涛总书记交办的4件大事: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截至12月9日,重庆主城优良天数已达304天,比2004年增加61天,比2000年增加117天。


  长江、嘉陵江、乌江重庆段水质保持稳定,各断面水质均满足Ⅲ类水质和水域功能要求,水质属于Ⅱ类和Ⅲ类的断面比例分别为91.3%和8.7%。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声环境继续保持稳定。环保优化了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3634.61亿元,同比增长17.6%,居全国第三,西部第一。


  实行综合决策 建立统一战线


  “积力之举无不胜,众智之为无不成。”注重机制、体制和制度建设,是新时期加强环境保护的一条鲜活经验。


  近年来,重庆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环保试点、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建设等中心工作,探索奋进,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努力构建最广泛的环境保护统一战线和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


  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环保走进综合决策。重庆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环境保护摆上突出的战略位置,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把环境保护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强化环保参与综合决策,并狠抓落实。


  建立环保统一战线,汇聚社会强大合力。在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各部门间建立了并联审批、联席会议、联合执法、案件移送、信息通报等工作制度,完善了环保与相关部门左右联合的工作机制、环保部门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和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机制。环保统一战线有力促成了“全市环保一盘棋”,开创了各级领导重视、部门协作配合、公众积极参与的工作面。


  实行党政“一把手”考核,开督察之先河。自2000年起,开展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对考核落后的区县和部门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和领导,实行评优创先环保“一票否决制”并进行问责。促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环保,促进了众多环境问题的解决。


  环保资金年年增长,污染防治更有保障。重庆市财政以2005年5000万元环保专项资金为基础,每年递增10%专项用于环保能力建设。各区县也通过土地储备、土地开发等渠道筹措污染治理资金。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全市投资生态环保约600亿元。


  通过环保参与综合决策、建立系列协调机制、确保环保资金投入、加强党政“一把手”考核等措施,重庆环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突出环境问题逐一解决,环境质量改善迅速,经济社会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确保群众身体健康,保障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保证。


  推进治污减排 优化经济发展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全市GDP增长达14.9%,增速列全国第三名。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3634.61亿元,同比增长17.6%,居全国第三,西部第一。


  近年来,重庆坚持以经济增长带动环保,以环保优化经济发展,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融合。


  全力完成减排任务,科学运用环境容量。重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察督办,建立长效机制,建设三大体系,实施三大措施,运用多种手段,不断推进减排工作。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402项,削减化学需氧量15.98万吨。完成二氧化硫减排项目454项,削减二氧化硫29.54万吨,为经济发展腾出了更多的环境容量。


  构建绿色高压线,严把环境准入关。重庆2008年印发了《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全市48个工业园区和主城轨道交通规划等23个专项规划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书,严格实施了“批项目核总量”审批制度。


  清洁生产减污染,循环经济促发展。重庆印发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编制实施了“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促进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对重点行业的近100家重点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和示范、试点工作。


  污染企业环保搬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近年来,重庆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关停小火电35.86万千瓦,关停小水泥生产能力400余万吨,淘汰了钢铁、造纸、化工等落后产能。制定实施了更加严格的锶盐、火电、水泥等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出台了土地、财税等8项配套优惠政策,推动主城区165家工业企业实施环保搬迁和退城进园。通过轻化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由重向轻转变。2009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74.44亿元,同比增长13.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7.9%,第三产业占比实现了扭降为升。


  污染项目难过环评关,区域限批“亮剑”5区县。重庆2006年以来不予受理、不予审批和暂缓审批环评的建设项目共430个。同时,万州工业园区、大足县、铜梁县、长寿区、潼南县因治污设


  施不配套、严重环境问题久拖不决和未完成总量减排任务等原因,先后被实施区域限批。


  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探索总量减排新形式。重庆印发了《重庆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试点方案》,批准成立了排污交易管理中心,并于2009年12月25日成功举行了首批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2010年8月,《重庆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12月1日,排污权交易工作全面实行。


  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绿色经济逐步建立。重庆环保和金融部门采取种种措施增强绿色信贷政策。重庆银行业加大对环保产业信贷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层次开展绿色信贷创新,推出能源效率项目贷款产品。重庆环保部门定期向其提供相关环保信息,将“环评”、“建设项目‘三同时’”、“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等环保信息纳入其征信系统,促进企业诚信排污、守法排污。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系列环境经济政策的试点皆取得积极成效。


  强化执法监管 确保环境安全


  “十一五”期间,重庆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引导与推动并重,着力完善环境法规政策,打造高素质的环保人才队伍,创新方法手段,强化环境监管,取得可喜成绩。


  率先实施“按日计罚”,解决违法成本低难题。2007年9月,新修订的《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在全国首创性地提出了按日累加处罚制度,有效解决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这一环境执法难题,受到全国广泛关注。《条例》实施以来,共对40余起拒不改正的违法排污行为实施了按日累加处罚,有效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近3年全市环境违法案件和拒不改正违法行为皆“双下降”,企业被处罚后对违法排污行为的主动改正率从4.8%上升到92.3%。


  环保齐抓共管,责任明确到位。在新一轮“三定”中,进一步强化了环保综合管理职能,明确了环保及相关部门保护


  环境的职责。通过坚持调度会、环境形势分析会、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以及建立环保特约监察员、社区环保圆桌对话和新闻发布、舆情研判与引导等机制,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相关部门认真履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


  实施环保专项行动,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全市41个环境监察机构全部通过国家标准化验收,环境监察总队升格为副厅级,28个区县环境监察机构升格为副处级。全力开展环保专项行动,2009年,重庆相继开展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后督察行动、长江环境执法行动、重金属行业污染专项检查等八大执法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5万余人次,检查企业23477家次,有效保障了三峡环境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


  监测能力大提升,环境质量晴雨表。全国首届环境监测大比武,重庆喜获全国二等奖,在西部地区和直辖市代表队中排名第一。重庆目前已建成空气自动站45个,实现了40个区县城镇空气质量日报。建成水质自动站9个,环境噪声自动站21个。2006年~2009年共完成监测数据量约400万个,为重庆市环境管理、环境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积极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把质量当作环境监测的“生命线”,并适时向公众发布环境质量状况,让人民群众及时知晓生产生活的环境质量情况。


  突发应急有准备,环境安全有保证。近期,环境保护部、重庆市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联合演练将在重庆长寿举行。目前,重庆已构建起市、区域中心城市与区县三级协调联动的应急网络体系。市政府及部门已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11个,各重点环境风险防范企事业单位编制突发环境污染应急预案244个,200家高危企业建立了“一厂一册”预案备案管理机制,基本形成了完善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


  重点企业重点监控,建设信息“数字环保”。对重点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安装了在线监测。建立了环保GIS信息基础数据库,解决了环境信息与空间数据结合和环境保护信息孤岛问题。建立了统一运行平台的环境管理、污染控制、环境监察、环境质量动态监控、环境预警和应急反应等系统。


  2006年以来,重庆环境监察、监测队伍、硬件装备、内部管理和业务水平均取得长足的进步,形成了全市监测工作“一盘棋”、监测质量“一条线”的管理模式,为服务“五个重庆”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采取四大行动 改善环境质量


  重庆坚持发展惠民、环保为民的根本宗旨,把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改善。


  “蓝天行动”摘掉“雾都”帽子。2009年重庆主城满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3天,比2004年增加60天,比2000年增加116天。


  燃煤设施改用清洁能源。重庆对主城共119个街镇的3455台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工业炉窑和茶水炉改用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创建了100个基本无煤街镇和197个无煤社区。


  治理工业污染减少排污。重庆对所有现役和新增2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加装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5年间重庆嘉陵化工公司、重庆天原化工厂等主城区87户企业完成环保搬迁。


  强制控制城市扬尘。重庆对房屋建设等10类工地执行了场地设置围档、进出车辆冲洗、硬地坪施工等5项强制性控尘规定,对违规工地实行了通报、约谈、处罚等5项举措。在主城划定采石场、小水泥厂禁止和限制发展区,关闭了623家采石场和10家小水泥厂。


  机动车改用清洁燃料。重庆共建成65座CNG加气站,改造4.5万辆CNG汽车,年使用天然气5亿立方米,淘汰1908辆客运柴油中巴车。


  “碧水行动”确保三峡一江清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库区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长江、嘉陵江和乌江重庆段8个国控监测断面水质全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全市建成94个城市(含小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成48座城市(含小城镇)垃圾处理项目,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改革初期的零分别上升到79%和89%。


  库区清库清漂。重庆市圆满完成三峡库区二、三、四期库底固体废物的清理,共清理处置生活垃圾306万吨,清理处置一般工业固废260万吨,清理危险废物1.9万吨,清理处置废放射源18枚。重庆市已拥有三峡库区9艘机械清漂船和15艘水域普通保洁船,清理打捞和转运处置漂浮垃圾72万吨。


  船舶不再直接排污。新船舶全部安装生活污水处理装置。30马力以上的运输船舶均配备油水分离设备和污油水储存装置,600多艘船舶安装了一体化生化处理装置。在主要客运港区设置固体垃圾接收站。


  次级河流整治全面推进。璧南河污染治理为重庆主城14条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整治提供了样板。目前,重庆市政府出台制度,要求实行河长负责、发行债券等制度,全力推进治理工作。各区正抓紧污染源关闭、管网建设、清淤清污等工作。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100多个工业排污口和市政生活排污口,全面取缔饮用水水源水库内投饵施肥网箱鱼,关闭重庆主城区范围内35家自备生活水厂。


  “绿地行动”打造森林重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称重庆“一年种了十年的树”,以“森林重庆”建设为抓手,重庆积极推进“绿地行动”。


  建设“森林重庆”。重庆退耕还林1702万亩,森林面积达42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不到24%提高到目前的34%。


  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实施了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重庆示范项目,编制《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和行动计划》。


  自然保护区建设顺利推进。实施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重庆市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5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市幅员面积比例达11.1%。


  全国统筹城乡环保试点。作为全国首个统筹城乡环保工作试点,重庆积极探索统筹城乡环保新模式,为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积累经验。


  “宁静行动”提升宜居品质。以“宁静行动”为抓手,重庆着力整治建筑施工、工业企业、文化娱乐场所噪声源,规范建筑工程夜间施工审批程序和规定,累计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370平方公里。


  相对以往以GDP增长为单一目标的传统发展模式,科学发展的目标显然是多维度的集束目标群。其中,城市环境是否改善,市民能否共享环保成果,成为评价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准。重庆扎实推进“四大行动”,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了宜居重庆建设。


  加大宣教力度 提升环境意识


  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群众的生活品质。环保工作的成效,则系于大众的环境意识。重庆近年来不断创新工作,加大环境宣传力度,积极构建生态文明。


  实施新闻发布,强化信息公开。重庆市环保局从信息公开化出发,规范环境新闻宣传机制,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抢占突发环境事件和环境热点问题处置的舆论主导权,积极开展正面的环保舆论引导。


  关注舆情动态,抢占舆论制高点。重庆市环保局印发《关于舆情监控、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的通知》和《舆情监控、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考核细则》等制度。强化网络舆情监控,组建网络新闻发言人、网监员和网评员队伍。


  重庆环保世纪行,一支环保生力军。历经7载,重庆环保世纪行以发挥“三大监督”的作用切实维护了群众合法环境权益,以保护环境不断优化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和谐,成为了巴渝大地上又一支环保生力军。组织30余次大型采访活动,策划实施近20次宣传活动,20余家中央和市级新闻媒体、100多个相关单位和区县级有关部门、全市近100万人次参加了活动,发表文章2000多篇,督促200多个突出环境问题加快解决。


  开通创模手机报,打造群众参与新渠道。今年10月23日,重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手机报正式开通,利用新媒体短、快、频的特点,及时向广大市民传递环保创模信息,得到各方高度好评。


  创模宣传声势大,群众参与热情高。自今年7月21日全市召开创模动员大会后,重庆先后举办了创摸宣传口号和金点子征集、“阳光重庆”现场直播、新华网在线访谈、首批创模义务监督员征聘、创模“十进”等系列活动。全力办好平面媒体、电视、广播、网站、手机报等平台的创模宣传专栏。围绕全市创模工作,加强新闻宣传,重庆创模有关新闻在谷歌搜索引擎中达28万多条,初步营造出浓厚的创模氛围。


  社会活动有声有色,群众参与政府满意。近年来,先后开展直辖十年看环保、全民减排宣传周等众多活动。重庆市副市长凌月明批示:“主题突出、群众参与、效果明显”。


  加强绿色教育培训,提高群众环境意识。近年来,通过加强党政领导环保培训,创建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极大地提高了大众环境意识。


  如今,科学发展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环保机制体制不断健全完善,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升,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回望过去5年,重庆开拓创新,探索出了“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环保新道路。展望“十二五”,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重庆环境保护事业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扬帆远航。重庆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市环境保护事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必将开创新的篇章!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