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贵州 >> 正文

贵州大旱折射“工程性缺水”困局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15

贵州省石阡县大沙坝乡沙槽村的稻田干裂开大口子,夏季稻几乎绝收。



  贵州大旱仍在持续。

  8月12日,贵州省民政厅通报的最新旱情数据显示:全省88个县(市、区)中的84个县(市、区)不同程度遭受旱灾,受灾人口1453.82万人,其中215.26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105万公顷,其中绝收近20万公顷。干旱灾害还造成7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中国青年报8月9日刊发的《贵州大旱碰上水利难题》一文,报道了大旱中贵州农村地区饮水困难、农田干裂的情况。贵州省气象台预计,贵州大部分地区干旱将持续发展。这将使贵州今年抗旱的任务更加艰巨。

  公开数据显示,贵州全省1896座水库中,没有一座大型水库;中型水库仅34座,平均2.6个县才拥有一座中型水库。在2010年年初和今年夏天的两场大旱背后,折射出贵州“工程性缺水”的困局。

喀斯特地貌背后贵州受困“工程性缺水” 



  在专家看来,“工程性缺水”是指在特殊的地理和地质环境下,水利设施缺乏会进一步加剧地表留不住水。

  事实上,贵州并不是一个天然缺水的省份,在民间,人们会用“天无三日晴”来形容贵州的多雨。

  有数据表明,贵州全省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984条,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56条,全省年平均降雨量1179毫米,人均水资源量2800立方米,

  记者发现,贵州年平均降雨量和人均水资源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两项数据分别为北京市的2倍和28倍。

  “水资源不缺,但就是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让贵州被‘工程性缺水’困扰。”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喀斯特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喀斯特研究中心”)主任苏维词说。

  据统计,贵州全省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92.5%,平均坡度17.78度,其中大于25度的陡坡地占全省总面积的34.5%,15~25度的占34.9%,两者合计占69.4%,

  “坡度越陡,土壤越薄,蓄水能力越差,土壤的侵蚀量成倍增加。”苏维词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决定了“山高坡陡、土薄易旱”的特点,天然的雨水要么顺着山体流进深深的河谷,要么顺着山的裂缝漏进地下暗河。

  于是,山村里有了“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的说法。如何把地表水留住、把地下水引进村子,成了解决用水问题的关键。

  “这不是简单地修一些水库水池的问题,需要强大的科研支撑。”苏维词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年干旱时,贵州西南地区的一个村子发现山上有一个裂缝在出水,村里人就在这个出水的地方修了个水池蓄水,一年以后,村民失望地发现,水池完全干枯,原来的出水点也没有水了。

  苏维词解释说,山体内部的水遇到岩石阻截之后,会顺着山体裂缝流出来,喀斯特地区的岩石遇到水会发生溶蚀作用,压力越大,溶蚀作用越强,村民们在裂隙水的出水口修水池,导致出水口的压力增加,让山体的溶蚀作用加快,久而久之,阻截水的岩石就被侵蚀掉了,“没有阻截,水就顺着山体里的暗洞流走了”。

  采访中,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这样的例子在贵州山村并不鲜见,因为科技支撑不足,一些水利设施在修建后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或着干脆就被废弃了。

  根据贵州省地矿局2006年的调查,贵州当年饮水不安全人口达1300万人。2011年初,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贵州农村饮水困难人口达1060万人。

  “政府的投资不小,但5年只解决了20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说明效果并不好。”苏维词说,“引不来水,留不住水”依然是最主要的问题。

喇叭岩村的小水窖实验



  为了对喀斯特地区的工程性缺水问题进行深度研究,从2005年开始,喀斯特研究中心在普定县坪上乡喇叭岩村做了一个实验。

  研究中心与村里的60多户人家签订协议,在农户的房前屋后修建小水窖,进行蓄水抗旱实验。

  这个村子吃水最困难的时候,村民需要走3个小时,才能挑回一担水。村里的年轻人大都不敢外出打工,否则家里的老人随时可能断水。

  按照喀斯特研究中心的设计,研究人员通过地质勘察,在农户房屋附近选择合适的点,修建一个容量为18立方米的小水窖。研究中心提供800元给村民买砖头、钢筋和水泥,村民自己建设。

  小水窖的水源一方面是山上的裂隙水,另一方面是天然雨水。采集裂隙水时,用水管从山体的出水处引流至小水窖;采集天然雨水时,用劈开的竹片架在瓦房上,把雨水引到小水窖里。

  研究人员希望了解,小水窖的蓄水能力是否足够,水窖里的水能否帮助村民度过旱期。

  通过一年的观察,研究人员发现,九成以上的小水窖常年不断水,邻村遭遇旱灾时,喇叭岩村没有发生人畜饮水困难。

  经过培训的村民,能够熟练掌握水窖养护的常识,如今,水窖依然正常发挥作用,裂隙水的出水口也一直正常出水。

  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在很多村民看来,一口小水窖就好比一个大救星。

乡村小水利工程还应更受重视



  记者注意到,贵州省省水利厅厅长黎平多次用“工程性缺水”来描述贵州水利困局。

  全国平均每立方米水的工程成本约为6元,贵州需要15元以上。目前,贵州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9.6%,远远低于全国水平。

  为了探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喀斯特研究中心在贞丰县、普定县先后实验了“拦截地下水出水点成水库”、“筑水池引暗河水”等方法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投资从2万元到20多万元不等。实验发现:贞丰县花江镇投资2万元的小水池能蓄水2000多立方米,常年有水,投资20多万元的普定县阿宝塘水库可以浇灌5000亩的蔬果种植地。

  苏维词告诉记者,这些投资少的小水利工程,见效非常快,农村老百姓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也很高。

  喀斯特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个测算,按照最低生活用水标准测算,200人以上的缺水村至少要修建一个500立方米的蓄水池,500人以上的村庄要修建一个1000立方米以上的蓄水池。

  “这样的小水利工程花不了多少钱,但在贵州的农村,非常非常少。”苏维词说,大量的资金都花在了大中型水利工程上,小水利工程建了一些,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数据显示,2006年到2009年,贵州财政安排用于小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为2亿多元,中央财政投入从2007年的26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53亿元。而在过去的5年里,贵州水利累计投入达到233.56亿元。

  一位担任过乡长的干部对记者说,自己在任时,有能力争取200万元专项资金修建水库,解决乡镇附近的饮水问题,但给村里建小水利工程,就很难争取到上级的资金,“再有200万我们就能把全乡一半村寨的饮水困难全解决了。”

  这位干部直言,在城镇边修中型水利设施是眼前看得见的成绩,而乡村的小水利工程建成了,却得不到太多关注。

  根据贵州省水利规划,未来5年,贵州水利建设项目总投资接近1000亿元。苏维词建议:这些经费应向乡村倾斜,采用政府补贴建材、老百姓投工建设的方式,大力发展乡村小水利工程,同时再支持一批符合省情的水利科研课题立项,“用科研成果保证投在水利上的钱不白花。”

  本报贵阳8月14日电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