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四川 >> 正文

震后四川民居重建:人类抗震生存智慧凝聚点

Eedu.org.cn 作者:梁现瑞 覃丹 沈…    资讯来源:四川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8

    你从海峡对岸走来,带来环保与自然的气息

    5月5日一场小雨,并没有挡住谢英俊出发的脚步。年过半百的他,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到地震灾区了。

    去年5月下旬,原本设在祖国宝岛台湾的谢英俊的“乡村建筑工作室”,应邀在上海启动了“马尔康爱心援建行动”,计划为广大农村灾区的民居重建提供技术支持。行动聚集了几十位建筑设计师,谢英俊是其中的“灵魂人物”。早在1999年台湾大地震后,谢英俊就开始从事震后重建设计,以就地取材、低成本、技术适用而闻名。

    自去年7月进入四川以来,谢英俊的团队已到过汶川、茂县、绵竹、青川等地,指导建设的轻钢房超过1000栋,并且数字每天还在增加。

    就在同一天,青川县沙州镇江边村四社的刘玉恩,正在对新居进行室内装修,预计一周后就可完工。刘玉恩很满意,因为120多平方米的新房,才花了5万多元,平均每平方米不到500元。要是修砖混结构,至少总价8万元。

    刘玉恩省钱的秘诀,就在于老谢带来的轻钢房。去年底,当老谢的团队到达沙州的时候,他这个村支书正在为重建资金发愁。但老谢解了难,说轻钢房修下来平均每平方米四五百元,又便宜抗震性能又好。于是,刘玉恩与村民们都动心了。

    轻钢房源于美国,已有100多年历史。建筑原理上与木架房相似,也是通过降低自身重量、增强建筑物整体性来实现抗震,造价和木架房差不多。它不需要焊接,只需用螺钉固定在一起,所以价格比一般全钢房便宜很多。

    农历腊月十八,江边村“尝鲜”建设轻钢房。最先动工建设的几家人,被好奇的邻居围观——正好,这为工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于是,谢英俊的“协力造屋”的全新理念顺利落地。在他的动员下,几家人组合成一个建设团队,大家一起建房,并且不同于当地的“换工”——不需要主人家管饭。

    其实,“协力造屋”是祖国宝岛台湾10年前的“发明”。把震后失去房屋的人组织起来,既为重建提供了所需劳动力,同时也解决了就业难题,还节省了建房成本。

    刘玉恩算了一笔账:当下建一栋100多平方米的房屋,共需两百多个人工,仅此一笔需要费用两万多元。即使是提供饮食,天天烟酒肉,几个月下来也开支不小。

    因此,“协力造屋”的设想一提出来,就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回应。不出一个月,仅沙州镇就组织了80多个这样的建房互助社。

    虽然在日本和美国,轻钢系统是用来盖高级房子,但来到四川灾区,谢英俊一心想为农民降低房屋成本,所以他结合当地的传统技法,以竹料编墙,以稻草混合泥土填充,在绵竹九龙镇建了一个轻钢示范房。这种草土墙,冬暖夏凉,室内外温差可达10摄氏度。如果农民自己造,每平方米造价可以低至三四百元。

    然而,也有一些农民并不认可老谢的生态环保与廉价造房的理念,在参观示范房后传出一个笑话:“墙上都会长蘑菇”。大家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砖头水泥结实,而且“很现代”。在汶川草坡乡,谢英俊团队用村里产的竹子制作竹屋顶,做好之后,前脚离开,户主后脚就把竹屋顶拆了。

    谢英俊只好妥协,另想妙方。他建议当地人利用旧砖,没有砖就在钢柱之间拉上双层铁网,以废墟的渣料混合水泥填充作墙。总之,尽量做到化废为宝。

    也有因地制宜的新招,从当地涌现。青川县骑马乡里坪村最早建造轻钢房的苟永金,一家四兄弟建了一栋四套的联排房。苟永金用木板制作楼上的双层墙,中间填以胶水粘结的木屑。

    你从异域走来,科技与细节是你的宝典

    尽管时间过去了好几个月,但跃进村村民陈圣双还是忘不了高鼻子的援建者保罗。

    去年11月初,保罗作为视博恩公司·慈福行动中国区聘请的技术负责人,来到了绵阳市安县永安镇跃进村7组。村民们发现,这个老外做事比任何人都认真,为了监督建筑质量,几乎天天泡在工地,“冻得清鼻涕都流出来了,还坚持趴着检查钢筋。”

    跃进村距离北川县城仅10多公里,大地震中,55户人家中有54户人家的房子被夷为平地。因此,“要建就建再也震不倒的房子”,几乎所有村民都这样想。“我就是干这个的。”保罗的家在澳大利亚北部,那里地震活动频繁,保罗20年研究抗震建筑,技术沿袭自欧美等国,强调通过增强建筑物的坚固性和整体性来抗震。

    保罗刚到村里不久,就有村民跑来问他:“为什么不在房子下面加一个隔震垫呢?”原来,村民通过媒体知道有这新科技,却发现自家的重建房没有这样设计,有些失望。“隔震垫会让造房成本增加10%左右,对于农村低层建筑没有必要。”保罗解释,普通民房只要采用全框架结构,就足以抵抗一般强度的地震。在应对地震的理念中,有“隔震”,有采用框架结构来“抗震”,还有“减震”——在房屋内部设置一些消耗地震能量的装置。

    在四川的灾后重建中,汇聚了来自全世界各门各派的抗震技术。比如“隔震”派,其技术1906年源于美国,由日本发扬光大,有叠层橡胶、旋转弹簧等多种产品,一般使用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物中,震后我省的遵道中学等公共建筑采用了这种技术。比如“抗震”派,有东京大学藤井明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带来先进的剪力墙结构,准备应用到北川的香泉乡中心小学的重建中。

    村民们也要求保罗拿出最先进的抗震技术来。他们问:“为什么有些使用了圈梁和构造柱的房子还是倒了呢?”

    每到这个时候,保罗总是耐心地解释,结构只是影响抗震性能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设计、材料、施工都非常关键。在实际施工中,保罗就发现不少细节问题,很多甚至是在设计时就忽略了的。他拿起一张纸画给记者看,“经过转角的圈梁内的钢筋,不仅应该有横向的,还必须添加几条斜向的,由此来增强圈梁对于不同方向的地震波的抗击力。”在铸造圈梁和柱子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爆模(指钢筋露出了表面)等现象,必须立即返工。

    “毫无疑问,如果能够把抗震、减震、隔震等技术都融合在一起,无疑最好。”保罗说,但基于成本的原因,实际上全部用到这些技术很难。不过,在框架结构的房屋中,可采用一些比较脆弱的材料作为填充墙,地震时它们很快被破坏,能吸收掉一部分地震能量,减小破坏程度。这实际是贯彻了减震的理念。“那么大的地震,完全不破坏是不可能的。为此,被动破坏不如主动‘喂’给它一些,对主体的破坏就小了。”这与中国人传统的“舍车保帅”思路是相通的。

    在综合各派的基础上,新西兰人带来了刚柔并济的建房思路。新西兰华人科学家协会主席余嘉顺向记者介绍,新西兰多数住宅都采用了钢筋混凝土作结构基础,木基结构板材作上部结构的办法。下重上轻,强度高,抗震性强。

    对这些理念,当地人不容易理解。他们认为只有用实心砖砌墙,才够结实。于是保罗一次又一次解释,即便是在西方,建房也不只是石头的天下。

    在青川县东河口青竹江畔,有3栋“加拿大血统”的小木屋已经竣工。今年内,约500栋这样的北美风情木屋将在青川建成。据加拿大木业协会的副总监斯蒂文介绍,这种木屋在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没有一幢坍塌。“它不仅结构轻巧,还在于钉子特别多,房子联接稳固。”并且,这种木屋的外墙,是用坚硬木材制成的外墙板,钉在由一根根木条架好的墙骨之上,这样房屋更稳固。

    斯蒂文透露,加拿大木业协会将继续在青川和整个四川灾区培训这种木屋的工人和设计师,让加拿大建筑智慧在四川生根落地。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