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生态调查:若尔盖200多湖泊何以干涸
核心提示
◎近20年来,随着冰川退缩、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下降,川西北草原境内湖泊已干涸200多个,湿地面积萎缩超过60%。
◎8月6日至11日,记者跟随全国政协、省政协有关人士到川西北草原调研,直击草原上的生态危机。
□本报记者 李秋怡 实习记者 万瑶
牛羊欢奔,青草芬芳,天是蓝的,草是绿的。8月6日至11日,在川西北草原最美的季节,记者跟随全国政协、省政协有关人士到川西北草原调研。8月本应是水草丰美的季节,但调研中,一块块黄色的沙地不期而遇,在满眼苍翠中格外显眼。
川西北地区是我国六大牧区之一,有牧草地2.54亿亩。近十几年来,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以及超载放牧、乱采滥伐等因素影响下,草原生态环境面临重重危机――草地退化、沙化。截至2010年,沙化面积达299.96万亩,并以每年10万亩的速度扩展。
川西北境内若尔盖湿地草原,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是长江、黄河上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30%的黄河水从这里流出。近20年来,冰川退缩、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源头产水量逐年减少,境内湖泊已干涸了200多个,湿地面积萎缩超过60%。
A
【现象】
沙化面积扩大,湿地萎缩超六成
睡一觉起来整个帐篷里就是一层厚厚的沙,牧民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推沙出门。
川西北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在阿坝州和甘孜州,这两个州几乎每个县都有沙化土地。
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总站有关人士介绍,川西北草原沙化、碱化、退化“三化”面积已达1.67亿亩,占可利用草原的78.8%。省沙化监测中心的监测结果显示,从1994年到2010年,沙化土地面积一直呈上升趋势,草地有整体沙化的危险。
在若尔盖谢玛拉也沙化点,连绵起伏的沙丘把脆弱的草原生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的沙化正以每年7%-11%的速度蔓延,以黄河和黑河交汇处最为明显。睡一觉起来整个帐篷里就是一层厚厚的沙,牧民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推沙出门。”若尔盖县林业局局长左林忧心忡忡。
驱车草原,还能看到草地上散布着一个个黑色的小土堆。“那是鼠害的标志。”左林说。截至2010年,川西北高原草地鼠害面积约4377.3万亩,并以每年200万亩的速度蔓延。据了解,鼠害最严重的石渠县,鼠害草地达2760万亩,占全县可利用草地的97.7%,有440万亩变成了寸草不生的“黑土滩”。
除了草原沙化,湖泊和湿地的萎缩情况也很惊人。仅若尔盖境内湖泊湿地就已干涸了200多个,湿地面积萎缩超过60%。在县城北部的花湖,原来在湖面修建的一长段栈桥,现在成了旱桥。九三学社四川省委曾穿越花湖湿地进行过调研,调研显示,除热尔大坝的哈丘、错拉坚等湖泊以及黑河中游的沼泽化河漫滩外,其余几处大沼泽几乎无明显积水,甚至干如旱地,连人都可以在上面通行。
省政协副主席黄润秋透露,川西北高原已成为我国土地沙化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沙化的蔓延直接威胁着成都平原、四川盆地乃至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如果湿地萎缩和草原沙化的问题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理,20年后,整个川西北高原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沙漠之一,引发的沙尘暴将“光顾”直线距离仅300公里的成都平原乃至更广泛的地区。
B
【成因】
脆弱的草原生态,不堪承受之重
仅红原、若尔盖等县,每年到草原上采药的药民有30万人次,采挖时间每年从5月到10月。
省自然科学研究院杨一川认为,川西北高原地区植被类型较为单一,乔木分布较少,草原生态非常脆弱。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雪线上升,冰川融化,在川西北高原的直接反映是降水减少,蒸发加大,加剧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区内黄河、黑河和白河流域的土壤中以粒级的沙质为主,也容易引发沙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川西北高原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特别是从事牧业的人口比例增大,而当地的生产经营仍是传统放牧方式。人口增长必然伴随牲畜数量的增长,对草场资源需求也随之增长,从而造成沼泽草场的严重过牧,导致草场不断退化。
以若尔盖、红原两县为例,若尔盖县草场理论载畜量120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306万个羊单位,超载率达155%。红原县草地超载率也达到62.4%。省畜牧食品局有关负责人说,2010年,川西北草原平均超载率达46.2%,部分县达90%以上。
为满足牧业发展对草场资源的需求,扩大牧场,上世纪60年代初,当地把沼泽地作为备用草场资源进行开发,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挖沟排水疏干沼泽工作。这在短期内导致沼泽迅速退化。仅阿坝州疏干改造沼泽排出了至少10亿立方米的沼泽积水,原始沼泽遭受严重破坏,加速了沼泽变干。随着沼泽面积的减少,干旱及伴生的风、水侵蚀使得沙化发展极为迅速。
同时,对草地无序地乱采滥挖药材,更是加剧了草地沙化。据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调查,仅红原、若尔盖等县,每年到草原上采药的药民有30万人次,采挖时间每年从5月到10月。被挖过的地方,由于没有及时回填,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植被破坏后,一般要在第三年才能长出稀疏的小草。年年如此,草原难有休养生息的时间。
“川西北地区生态保护的形势非常严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说。“川西北沙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叠加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和不合理利用。”
C
【治理】
牛粪也是治沙的一剂“良方”
如今,治理面积不到5%。牧民们开始自发地把一筐筐牛粪背到沙区,用于改善植被。
在位于红原县的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草学博士、成都女孩孙立菁只身从成都来到红原,想在这里干一番事业。
她利用2万亩草场进行新草种的育种试验,经过几年努力,实验草场的产量为天然草场的3倍,这将有利于缓解过度放牧的矛盾。
红原的冬天,最低可达零下30摄氏度,孙立菁皮肤干得开裂,但却一直坚守高原。“有时,无边的草原上是无边的寂寞,但只要想到能为改善草原沙化尽一份力,还是会觉得充实。”
牧民们也试图延缓草原沙化的进程。
牛粪在藏区是财富的象征,牛粪越多说明这家牧民的牛也越多。但是,牛粪却也是治沙的一剂“良方”。
以前,牧民们喜欢把牛粪堆在门口,一方面可作燃料,一方面表示家底殷实。随着牧区人口的剧增,对燃料的需求量增加,牛粪的消耗量极大,导致土壤粘结能力降低,肥力锐减。
如今,牧民们开始自发地把一筐筐牛粪背到沙区,用于改善植被。
这种改变,让左林欣喜不已。“以前听说我们来治沙,要实行休牧、轮牧,牧民们都不满意。现在听说来治沙,牧民都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
牧民态度的改变,也增加了政府治沙的信心。阿坝州州委书记侍俊说,2008年地震后,阿坝关停了127个电源点,并大规模开展沙化草地治理技术示范园区,部分地区形成了稳定的“灌―草”或“乔―灌―草”植被结构。
但这些远远不够,土地沙化治理面积不到5%,尤其是草原沙化面积还在以每年11.8%的速度增加,人们治理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草退沙进的脚步。
D
【支招】
让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良性互动
建议将川西北高原纳入国家生态建设规划,享受与“三江源保护区”同等的政策。
高寒地区治沙非常艰难,5%的成绩已经弥足珍贵。但是,当地人高兴不起来。因为川西北的防沙治沙仅仅停留在小规模的试点、示范阶段,还难以有效遏制整个地区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势头。现阶段,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沙化速度。
赖明建议,要重新审视川西北的生态地位。川西北高原地区与青海“三江源保护区”毗邻,是长江、黄河源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川西北的生态保护工作不应该因行政区划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建议纳入国家生态建设规划,享受与“三江源保护区”同等的政策,加强对川西北高原生态保护的政策支持。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用于治沙。省委政研室谭文劲建议,应当建立国家、省、州、县、区多级联系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生态环境信息系统,为牧区建立基础资料数据库,并加大引进和培养科研、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强监测科研队伍建设。
治沙之外,更要优化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谭文劲说,三江源把牧民搬出去,完全禁牧,效果也不是太好。川西北牧区可以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生态补偿机制,补偿川西北高原地区为保护生态屏障所做的退牧还草、放弃传统产业等带来的利益损失。
“现在全省正在加快推动‘两化’联动,我们牧区要走有牧区特色的路子。让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良性互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替代产业,在适当区域发展生态旅游业,依靠发展小城镇和建立牧民定居点,带动农牧民发展环保产业。这样特色工业和城镇化才能更好地联动,环境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产业也更具特色。”侍俊说。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拯救若尔盖 10年内建立生态功能区 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生态调查 河南树种生态调查 失衡的树种 为什么说若尔盖与沙尘天气有关? 若尔盖生态复苏有望 若尔盖生态退化与北方干旱沙尘天气密切相关 四川若尔盖湿地沙化严重 沙尘威胁成都平原 追沙8000公里若尔盖沙化触目惊心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