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四川 >> 正文

四川成功移植1529株“植物界的大熊猫”距瓣尾囊草

Eedu.org.cn 作者:王月婷 赵蝶    资讯来源:中新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20

四川成功移植1529株“植物界的大熊猫”距瓣尾囊草

距瓣尾囊草

  中新网成都12月20日电 (王月婷 赵蝶) 记者今天从四川有关部门获悉,今年以来,在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指导下,筹措资金178万元,四川省组织力量将位于江油市北城乡大桑园涪江边的国宝级植物——距瓣尾囊草共1529株,全部植株迁移到观雾山自然保护区所辖的新春乡景台村。目前,移栽完成后,距瓣尾囊草已在迁入地生根开花。
 

  尾囊草属我国种子植物特有,目前在世界上仅存两种,分别是尾囊草和距瓣尾囊草,而距瓣尾囊草更是十分罕见,全球仅存2026株,全部生长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一带,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5.12地震”使该草遭受极大破坏。四川省拥有距瓣尾囊草总数为2026株,有四大种群,其中,最大的种群为北城乡大桑园种群,数量为1529株,占总数的75.47%,其次是永胜乡象家沟种群,有322株,占15.89%,含增镇朝阳洞种群有96株,占4.74%,最小的种群为新春乡景台村种群,有79株,占3.90%。

  距瓣尾囊草仅着生于石灰岩缝隙,起源于大约两亿年以前的泥盆纪,仅靠有限的风化物质和缝穴浸出水存活。由于生长环境苛刻,极大限制了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其有限的个体更显珍贵。距瓣尾囊草为少见的夏枯型草本植物,地下茎肉质;在秋季萌芽生长,冬季开花,春季结实,夏季进入休眠期;其花瓣和叶片随着季节变换,色调也随之变化。距瓣尾囊草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科之一,块根有毒,可作药用,有消炎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具有一定的医药价值。距瓣尾囊草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花朵艳丽,可作为芳香油原料和温带地区不可多得的观赏植物,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同时,因其花瓣有距的特征,对于揭示毛莨科耧斗菜族这一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据文献记载:1925年,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江油北部涪江上游,首次发现距瓣尾囊草,并采集活体植株标本,随后带回国(标本现保存于美国),在当时植物学界引起轰动。1929年该种植物被命名为Urophvsa rockii,中文翻译成“距瓣尾囊草”。在此后80年内再无国内外学者采集到距瓣尾囊草。80年间,为了寻找、研究距瓣尾囊草,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两次派专家深入涪江峡谷,希望找到活体标本,但都未如愿。直至2005年,我国科研人员在江油市国家重点水利工程——武都引水工程规划库区再次发现了距瓣尾囊草。2010年11月,“距瓣尾囊草”被正式列入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名录。

  据记者了解,距瓣尾囊草最大的种群位于武引二期工程(武都水库)库区的江油市北城乡大桑园涪江边极小范围内。武都引水工程已在距瓣尾囊草的核心分布区建成并于今年6月蓄水,受武都引水工程的影响,距瓣尾囊草的主要栖息地大桑园将被淹没。为此,四川省高度重视,要求业务主管部门做好距瓣尾囊草抢救性迁地保护工作。四川有关部门组成的抢救性保护项目组从人文和科学的角度溯本探源,采用基因测序技术、电子显微镜扫描技术、遥感技术、X射线衍射等现代最新技术和仪器设备等研究手段,进行全方位野外科学考察与室内科学研究,提出了植株移植、种子繁育、基因保存等抢救性保护方案。如今,四川省距瓣尾囊草的抢救性保护迁地移栽工作已取得初步成功。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