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成都北部生态屏障 老工业基地将转型
按照试点要求,在今后的3年内,该区将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最终目标,倾力打造具有现代化的城市形态、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优美化的城市生态的生态田园示范区,将青白江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大都市郊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老工业基地生态转型样板区。
目标1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据悉,在此次试点建设中,青白江区将全方位打造成都北部生态屏障,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确保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资源环境条件得到有效保护并持续改善,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强化。到2015年,全区林草覆盖率达到50%;水域湿地覆盖率达到7%;生态综合治理率达85%;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5%,农村牲畜粪便处理率达98%;每亩农田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降低至11.3千克和0.065千克以内;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2%;类或优于类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5%;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91.8%。
目标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个老工业区,能否构建以生态化、低碳化和高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在此次的试点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最核心的内容。在今后的3年中,青白江区将瞄准全球高端制造业,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以高效生态为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并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和物流商贸双千亿生态产业城”,力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预计到2015年,该区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累计降低21%;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降低8%、氨氮降低5.89%;固体废物排放强度下降至0.75吨/公顷,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92%,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98.5%;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到7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6;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达72%。
目标3 优化生态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并不仅仅是植树造林和降低污染,关键还要靠全社会的观念和消费模式。青白江区将通过抓好土地集约利用和鼓励生态产品消费,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市场包装限塑比重等指标持续提高。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率达93%,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2%,生态环保产品消费比重达75%,市场包装限塑比重达90%。
目标4 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据悉,下一步青白江区将把生态环境建设指标纳入全区主要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不断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体系,确保生态环境灾害应急预案与组织机构落实率达90%以上,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到2015年达92%以上。本报记者 陈泳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