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中南 >> 广东 >> 正文

实施PM2.5减排广东提出路线图

“十二五”末PM2.5浓度水平比“十一五”末有较明显下降
Eedu.org.cn 作者:钟奇振 陈杰俊 …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10

广东省大气超级监测站工作人员正在检修PM2.5监测设备。


  中国环境报记者 钟奇振 通讯员 陈杰俊 史韵


  2012年3月8日,广东省率先按照国家最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公众发布珠三角首批17个自动监测站点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珠三角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并率先公布数据的城市群地区。

  广东省为何能如此迅速地公布监测数据?实施新标准后会对空气达标率带来什么变化?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的难点在哪里?带着这些公众关心的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一问 率先发布背后有何奥秘?


  距2月29日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不到10天,3月8日,广东率先按照国家最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珠三角首批17个自动监测站点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


  速度之快,再一次体现了广东先行先试的传统。记者了解到,在夺目的“率先”“第一”下面,广东有着良好的基础、强大的底气和清晰的思路。


  完成17119个空气污染治理项目


  广东省环保厅厅长李清说,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一直在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从体制、管理、投入、科技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以亚运、大运为契机,以珠三角为试验田,广东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走出了一条治理区域污染,实施区域联防联控的新路子。


  2008年10月13日,省政府建立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由分管环保工作的副省长林木声任第一召集人,组成成员包括区域内9个市主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和18个省直单位的有关负责人。高规格的领导构架、高效灵活的工作机制——联席会议的建立,有效地推动了珠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进展。


  在联席会议的部署下,广东省大气联防联控按部就班有序推进。2009年5月1日,广东省政府颁布实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2010年2月8日,广东制定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0年6月,珠三角新车提前执行机动车第四阶段(国Ⅳ)排放标准。此外,广东相继出台了《广东省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13项标准,推进锅炉、挥发性有机物、火电厂治理等空气污染治理项目近两万个。其中,仅亚运前,珠三角9市、汕尾市、清远市涉亚11市就完成17119个空气污染治理项目,是北京奥运会全部治理项目的3倍多。


  联防联控机制写进地方规章


  经过几年实践,广东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陈光荣指出,广东是较早建立区域性污染防治联席会议的省份,并将区域性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写进地方规章;较早制定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提前完成了“十一五”国家下达给广东的关停小火电总任务;较早在全省统一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在国Ⅲ油供应方面是全国供应较早、范围较广的省份。


  联防联控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亚运会召开时期,广州环境空气质量达到2004年申亚成功以来最佳水平。2011年,深圳大运会空气质量创下了10年来同期最优。2011年在国庆期间,全省各市的空气质量也达到了近10年来同期最好的历史水平。


  空气质量的改善,证明了广东联防联控的思路是正确的,更让广东率先发布珠三角PM2.5数据有了强大的底气。


  两张“网”奠定监测基础


  广东为什么能这么快形成成熟、稳定的监测能力?据陈光荣介绍,广东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99年~2002年,在粤港政府联合开展的《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研究》项目中,就探索开展了包括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在内的新型大气污染物研究性监测。2005年7月,粤港政府联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具有区域代表性、跨越粤港两地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至今这个网络已经对PM2.5、臭氧等进行了连续6年的监测。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广东省又拿下了“十一五”国家863计划设立的“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集成示范”重大项目。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发项目,在珠三角地区建设了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预警体系,新建的站点均具备“新标准”要求的监测能力。


  据悉,此次首批公布数据的17个站点,其中12个为“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监控网”的粤方子站,另5个为国家863重大项目的站点。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省环境保护大气环境首席专家钟流举说:“正是六七年前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提前布局的这两张‘网’,使得广东早早地形成了监测能力。”


  二问 空气达标率会“变脸”吗?


  外面明明是灰蒙蒙一片,但空气污染指数却显示优良,在“新标准”发布之前,直观感受与监测数据不一致,甚至“指灰为蓝”的情况,多年来一直存在。珠三角实施新标准后,会对空气达标率带来多大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在哪里?


  空气达标率降幅一到三成


  陈光荣告诉记者,根据2010年12月~2011年11月最新监测数据,按照国家现行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3项指标进行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在95%~100%之间。假如按“新标准”进行评价,珠三角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将下降至60%~90%左右(各城市下降幅度不同),甚至更低一些。也就是说,空气达标率会下降10%~30%左右,实际情况很可能会更加严峻一些。


  达标率的下降,数据上虽然不好看,但是广东对尽快将PM2.5纳入评价指标坚定。在去年12月召开的全省环保大会上,省委书记汪洋就明确指出:“PM2.5纳进去,一开始可能不好看,不要紧,我们可以做工作,有这个指标倒逼,有助于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大气质量,让老百姓呼吸到更好的空气。”


  PM2.5治理形势严峻


  据专家介绍,PM2.5最主要的来源是机动车排气、建筑扬尘、火电厂以及水泥等。但环保部门透露,按照国家的“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2011广东省的大气污染物减排形势非常严峻。据环境保护部初步核定,广东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上升1.03%和1.90%,其中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上升3.78%。如果不加紧采取措施,必将难以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任务,也会大大拖累空气达标率。


  其中机动车污染特别是黄标车的淘汰成为众矢之的。据介绍,一辆“黄标车”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14辆国Ⅲ标准或30辆国Ⅳ标准绿标车的排放量总和,全省所有“黄标车”污染物排放量约占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的70%。专家形象地说,地上“黄标车”越来越少了,天上蓝天才会越来越多。此外,近年广东的火电、化工、水泥等行业的大气污染排放,也大大增加了大气污染减排的压力。


  三问  何时告别灰霾天?


  PM2.5的发布,让人们看到了告别灰霾天的希望。然而,监测发布只是手段,治理才是关键。广东省环保厅指出,PM2.5等空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是人为,污染减排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近两年大气改善的效果证明联防联控的思路是正确有效的,要告别灰霾天,下一步就是要提升、强化、完善这些措施。


  研究促进污染防治综合配套政策


  钟流举指出,大气污染物减排涉及的部门很多,比如黄标车涉及交通、公安部门,优惠电价涉及发改、物价部门等。同时,减少机动车使用,主动淘汰黄标车,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因此,减排必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据环保部门透露,今后将继续加强与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合作,建立有发改、经信、环保、质监、财政、公安等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部门联动机制,推进PM2.5的整治工作。综合运用价格、环保、土地、市场准入制度、安全生产等多种手段予以推进。将协调省发改委和经信委,确保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应,电力行业停机脱硝治理、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协调公安厅严格新车准入,加强对在用车超标排放管理;协调财政厅安排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研究促进PM2.5污染防治的财政政策,制定火电厂脱硝及工业锅炉淘汰、老旧汽车淘汰等经济补偿政策;协调物价局,制定有利于PM2.5防治的价格和收费制度;协调气象局开展区域灰霾天气观测、预测、预警和研究;协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加大力度整治扬尘污染,严查露天焚烧和街边烧烤。


  加强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科学研究


  如何实施PM2.5减排,早日告别灰霾天?在3月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陈光荣提出了一份路线图: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根本。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要改善能源结构,节约使用能源;要提高环境准入标准,禁止建设高污染项目;第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是重点;第三,机动车污染控制是突破口;第四,加强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科学研究是基础;第五,联防联控、部门协调、公众参与是有效方法。


  环保部门指出,“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将继续大力推进空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尤其是将在珠三角地区推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联合减排,预计“十二五”末,广东省PM2.5浓度水平较“十一五”末将有较明显的下降。


  正如李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灰霾、光化学雾和细颗粒物是珠三角地区大气整治的长期任务,我们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决心和举措不会因亚运会、大运会的结束而消失。我们将建立区域污染联防联控长效机制,整体提升各地空气污染控制水平,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