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中南 >> 海南 >> 正文

海南农垦建设文明生态队强民生促发展增潜力

Eedu.org.cn 作者:夏冠男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8-6

    新华网海南频道8月6日电(记者夏冠男)海南农垦近年来以文明生态队(村)创建为载体,着力解决基层民生问题,五年来累计投入100多亿元集中对垦区基层生产队(村)职工住房、道路、环境、文化设施、改水改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造。垦区基层干部群众以此为抓手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以生态文明为先导,开辟“绿色产业”,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增长两不误,民生问题大为改善。2012年,海南农垦垦区生产总值完成148.5亿元,按可比价计,比上年增长20.8%。已建成文明生态队(村)1872个,占垦区生产队(村)总数的61.3%。

    一、文明生态队建设实现职工“安居梦”

    海南农垦创建61年来,为了使农垦这个特殊的系统增强凝聚力,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是各届领导班子重点抓的工作之一。其中文明生态队(村)的成功创建,让广大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凝聚了人心,增强了人们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它逐渐成为和谐农垦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被人们称为“民心工程”。

    海南农垦文明生态队(村)的前身是1991年开始的“精神文明建设示范队”。截至2001年,海南农垦建成“精神文明建设示范队”614个。2002年,海南农垦从海南省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成功经验中受到启发,在“文明队”的基础上,开展以“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队(村)创建活动,把文明生态队(村)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纳入企业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李恩杰说,创建垦区的生态文明,必须从解决职工的民生问题着手,把住房、饮水、道路等建设捆绑推进,而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职工的住房问题。按照海南垦区文明生态队(村)建设整体规划,从2007年开始,垦区开始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各农场把创建工作与职工危房改造结合起来,做到职工居住条件改善、道路硬化和环境绿化一步到位。

    记者在海南农垦邦溪农场的青龙队和十六队看到,职工住房由过去平顶房向楼房转化,目前两队共建起了五栋胶工楼,并赋予生产队新的文化内涵,建起了胶林生态公园、“石头”文化等景区,给文明队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阳江农场七队统一规划布局,一幢幢新楼房错落有致,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绿化、美化到位,成了高标准的生态住宅区。邦溪农场职工刘海敢说,过去职工住房条件差,很多是危房,遇上灾害天气就提心吊胆。通过文明生态队建设,农场和职工集体出资建新房,既缓解了职工要求盖房的经济压力,又圆了职工的“安居梦”。

    据统计,2007年至2012年底,海南农垦已建在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4.83万套,其中农场职工危房改造13.7万套,危房改造总投资超过82亿元。职工从政策中切实得到了实惠,垦区面貌焕然一新。

    二、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齐头并进

    海南垦区在创建文明生态队(村)的过程中,突出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高起点发展垦区乡村旅游业,对有条件的队(村)建成文明生态队(村)发展“农家乐”经营模式,并大力推进一队一品标准化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增加职工群众收入。海南省农垦总局宣传部长、文明办主任王昌龙说,分布在垦区各地的200多个特色“产业村”,既是海南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又成为海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

    三江农场上园村位于海南省东北部,濒临大海。虽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但是由于民生工程欠债多,发展无规划,交通不便等问题,经济发展一直很落后,劳均月收入只有二三百元,连温饱问题都尚未解决。在创建文明生态队(村)的过程中,农场提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市吃市、靠路吃路”的发展方针,引导职工群众充分利用靠海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淡水养殖业,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规划等入手,先后为上园村硬化了道路,合理规划了养殖区,并积极吸引客商前来收购。目前,上园村养殖的罗非鱼、对虾、螺等水产成为拉动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村中95%以上的农户有了自己的养殖基地,单养殖一项,该村平均每年收入就有150万元,每户年均收入达3万元。

    中建农场广青分场海寨区水路村是一个农村并场队,位于海南省中部,共有169户849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落后。2011年,为了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农场将水路村确定为总局文明生态队(村)创建单位。村党支部计划大力鼓励村民种植橡胶、槟榔等经济作物,但是村民长期形成的懒散、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却制约产业发展,“等靠要”思想严重。农场决定以改变生活不良习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的突破口,加强生产生活污染的治理,在村边建立了5个垃圾池,同时发动农户修建猪圈,改用卫生厕所,还投资了30万元修建了水泥路、排水沟等设施,建起了戏台、球场、文化室等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生活条件改善了,村民的生产更加有干劲。依靠农垦先天的资源优势,水路村村民靠种植橡胶、槟榔脱贫致富。在农场的支持下,85%的村民盖起了新房,2012年,海寨区村民劳均收入达1.6万多元,户均收入3万多元。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海南农垦垦区职工群众依托自然资源发展产业致富,部分农场的发展经验成为增收的典型:“槟榔楼”“胡椒楼”林立,更有“香蕉队”“荔枝队”“甘蔗队”“养虾队”……王昌龙说,建文明生态村不仅是修路建房,发展产业才是关键,生态和产业要齐头并进,两翼齐飞。

    据海南省农垦总局统计,2012年垦区劳动者人均报酬达到3.79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年人均收入1.06万元,比上年增长24.5%。

    三、文明生态队(村)建设促进优势资源集中统筹

    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周公卒说,海南农垦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在全省范围内依托各个农场场部建起了近百个农场小城镇,成为海南新型城镇化的样板。而文明生态队(村)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整合空间、土地、环境等资源的利用方式,加快对各农场以及生产队、并场队(村)的产业结构、就业方式、生态结构、环境布局的改变。

    李恩杰说,垦区各种资源宝贵,每个生产队的资源禀赋不同,整体利用率还不高,依然存在着规划薄弱,产业发展投入不足、设施落后、功能不全等问题。但是,已经有不少农场根据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挖掘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道农场什永队位于海南著名景区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附近,近年来,保亭县推行“大区小镇”建设,一些有地方风情的特色原居型旅游村镇依托复合型的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以“公司+农户”模式打造民族风情旅游。什永队纳入“大区小镇”后,农家变旅馆、乡村变景区、村民变员工,每家每户以土地入股分红,老百姓在经营传统农业的同时,又能通过在自己家门口的旅游点打工来提高收入。

    李恩杰说,像什永队这样的生产队,正是因为进行了文明生态队建设,改变了原来脏乱差的面貌,通过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更凸显了民族特色风情,和企业合作开发,又增加了就业,提高了劳动力收入。

    据介绍,依托自身资源特点,未来海南农垦文明生态队(村)将在几个产业领域重点发展。

    一是旅游业。旅游业是海南的优势产业和未来的主导产业之一,把文明生态队(村)建设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高起点统一规划,在垦区内能够实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风情旅游,加快开发农垦小城镇的旅游地产,形成农垦旅游业的特色。

    二是交通运输业。近年来,随着畅通工程的实施,农垦的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都有了质的变化。同时,垦区有大宗的橡胶产品、林产业和农产品,发展交通运输业也应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通过发展交通运输业,带旺农垦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

    三是文化产业。海南农垦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在做好文化产业开发方面具有较好条件。文明生态队(村)和农垦小城镇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综合载体,通过整合文化、旅游、地产等资源,整治村庄、保护现有的古树名木、历史古迹等手段,以鲜明的文化特色,吸引游客住农垦、游海南,并以此推动农垦的产业化发展。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