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生态立省”的战略开局
林权改革:推进林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推进林业发展,解放林业生产力,根本动力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省委林业工作会议后,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程加快,以确权到户为主要任务的主体改革基本完成,进入全国林改第一方阵。统计资料显示,全省完成林权确权面积11803.4万亩,发证面积11695.1万亩,分别占总任务的99.5%和98.6%。
但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不是“一分了之”。省委副书记杨松指出,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各项配套改革,切实减轻农民涉林负担,尽快规范森林资源流转,逐步建立林权评估、抵押贷款制度,努力加快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步伐,不断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抓好主体改革的同时,我省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京山、南漳、赤壁、公安4县市已被国家林业局纳入林木采伐改革试点范围,试点工作扎实开展。森林资源流转市场逐步健全,全省初步搭建起分层次、网络化的林业要素市场体系。
省委常委张昌尔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林业发展,要以发展检验改革的成效。”“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极大地调动了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以通山县为例,去年一年,全县就完成了人工造林7.1万亩,幼林抚育35万亩,楠竹复垦25万亩;造林成活率也由过去的80%提高到90%以上。同时,通过吸引各种社会投资主体的参与,吸纳社会资金近3000万元。分山到户后,农民对山林资源倍加珍惜,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从全省来看,林改以后,没有出现当初人们担心的“林改可能导致新一轮乱砍滥伐抬头”的现象。相反,绝大部分地方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得到了加强。比如在阳新县,农民自发组织防火、防盗、防病虫害“三防”协会136个,实行互助联防,“护林难”、“防火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让人欣喜的是,林改在解决农村农民就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林改后,很多地方出现了“一人承包、全家就业”的可喜局面。公安县依托38万亩速生丰产林,引进培育38家林木加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400个,上缴税收近4000万元;通过发展“林—粮”、“林—棉”、“林—禽”等种植养殖5万亩,每年为农民增收2500万元。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省有近100万农民工返乡,林改为农民工特别是山区农民工返乡就业提供了巨大的就业空间,成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现代林业:吸引金融资本的投资热点
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的召开,使林业发展迎来了春天。
但是,现代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只靠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农民投入远远不够。缺乏金融资本的参与,现代林业就像缺乏雨水浇灌的林木一样,难以实现“速生”、“丰产”、“高效”。
为了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推进我省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省林业局、省政府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省银监局出台《关于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湖北省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5月26日,省政府召开“金林搭桥、银企对接”会议,副省长赵斌亲自出席会议。他说,林业融资是继林权改革之后,政府为农民办的又一件大好事、大实事。会上,省林业局与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十二五”期间,授信林业额度达301亿元。
8月4日,中国民生银行武汉分行又与省林业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提供16亿元授信额度,5年综合授信额度规模将超过8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个月来,这几家金融机构,为我省涉林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及林农发放贷款18.5亿元,是上年度同期近3倍。
金融资本对林业的青睐说明了什么?
林业生产具有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林业生产力难以激活。但是,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副行长林建华认为,林木、林地是农民手中最大的资源,林权抵押贷款能够激活大量“沉睡”的林业资源,实现由“静资源”向“动资产”的转变,为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自身发展提供动力。
与其他资产相比,林业资产属优质资产,不会折旧,具有天天生长、年年增值的属性。王海涛说,优质的资产必然要求优质的资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家、企业家重视并参与到林权的后期改革中来。“金林搭桥,银企对接”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投融资平台,使活树变活钱,资源变资本,破解了林业投融资难题,必将推动地方经济、金融机构和涉林企业三者之间的互动共赢,为生态立省战略的全面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甘勇 刘友明 赵辉)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