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能源 >> 正文

王安建:描绘中国"能源战略"的未来图景

Eedu.org.cn 作者:洪蔚 李晓明    资讯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27

    研判大势:中国能源消费

    面临需求增长和结构调整双重压力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其中50%以上的石油必须依赖进口。在决定经济命脉的战略性资源严重依赖他人,而且节能、减排呼声越来越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到底要怎么走?

    先期工业化国家走过的道路显然不可重复。西方国家在提早进入工业化时拥有各种先发优势,一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当时仍然处于自然经济阶段,对能源的需求极低,另一方面这些国家通过战争、掠夺、扩张获取了发展所必需的大量外部资源。这样的发展路径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中国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需求十分旺盛。《能源与国家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从6平方米增长至28.5平方米,钢的年产量从500万吨增长至5亿吨,水泥产量从600万吨增长至13亿吨,乙烯等化工产品从无到有,增速迅猛,机动车1957年只有40万辆,现在已增长至5600万辆,这一切带动了中国能源消费的高速增长,统计显示,1957年能源消费只有0.68亿吨油当量,2007年这个数字是18.6亿吨。

    “这50年里,中国GDP增长22倍,一次能源增长26倍,人均GDP增长10倍,人均能耗增长11倍,这是一个总结论。”王安建告诉记者。

    这些能源是怎么被消费的?一组中美两国2006年部门能源消费构成的对比表明,美国的产业能耗占32%,交通占28%,民用占21%,商用占18%,而中国75.8%的能源被消费在产业上,交通只占7.5%,民用占10.8%,商用占6%。这清楚地说明了能源消费的递进波次性规律,只是中美两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已,同时也表明中国尚未摆脱传统工业化能源消费的轨迹。

    在部门能源消费的“S”形曲线上,产业能耗接近于峰值期,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家能源消费增长的重心必然会向民用、商业、交通转移。这种趋势意味着国家的能源需求管理政策应提前制定好相应的应对预案措施,在结构调整上未雨绸缪。

    “在2012~2015年里,中国钢铁需求有可能迎来5.2亿~5.4亿吨的峰值,之后平缓下降,庞大的钢铁、水泥、建材产能过剩,2015年前后中国重化工将明显发生转移,向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发展,然而过剩的产能和庞大的就业人口将带来空前的压力。”王安建表示。

    显然,未来20年中国的发展既需要满足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同时还要去调整优化结构,而先天资源不足的国情也决定了能源对外依存度将持续增长。

    外部环境同样不容乐观。从能源的角度观察,这是一个严重失衡的世界。国家间和人均能源消费存在着极度的不均衡性,能源消费的结构存在着巨大差异性,能源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能源供需不平衡,能源价格不稳定,价格机制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全球能源格局。

    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庞大的中国如果按照以往的增长方式谋求GDP总量再翻番,资源与生态环境都将面临难以承受之重。因而,中国的和平崛起意味着一项人类前所未有的事业,充满风险和挑战。

    探求趋势:

    全球能源格局大变革时代来临

    基于上述能源消费规律及对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王安建团队对未来20年的全球能源需求进行了科学预测。结果显示:到2030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量将达到185亿吨油当量,GDP总量将达到113万亿美元,年增长率分别为1.9%和3.6%,人均能源消费达到2.4吨油当量,人均GDP达到13800美元。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拉动者将来自发展中国家。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需求量将分别达到54.18亿吨、4.88万亿立方米和108亿吨原煤。2009~2030年22年将累计需求石油1057亿吨、天然气82.1万亿立方米、原煤1780亿吨。

    “我们的这个预测结果,与IEA(国际能源署)最新公布的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预测结果明显不同。”王安建说。

    在接受采访时,王安建指出,IEA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是按地区而不是按国家类别作为预测单元,将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混合在一起进行能源预测,这么做明显缺乏科学性;二是使用终端能源消费预测法作为基本预测方法,其能源转换效率和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存在问题,同时缺乏对能源消费基本规律的认识,对处于经济腾飞或转折期国家的能源预测缺乏总体把握。因此,其对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一次能源需求量的预测明显偏低,而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能源需求预测过高,与多数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已呈“零增长”的基本事实不符。

    从供给的角度看,目前全球剩余探明可采化石能源储量约7528亿吨油当量,其中石油1686亿吨、天然气177万亿立方米、原煤8574亿吨。目前化石能源的静态保障年限分别为石油40年、天然气60年、煤炭130年。

    根据美国和英国石油生产与探明资源储量之间变化关系的历史研究,结合国际上相关经验,王安建等预测,2030年左右世界石油生产可能到达峰值点,届时全球石油产量将难以持续增长,“因此,我们也提出,一些矛盾将长期存在。”王安建说。首先,化石能源的国家分布和人均拥有量极不均一,因此能源供应的地区性短缺将长期存在。以2007年为例,除俄罗斯以外的欧洲地区,化石能源产量仅为7.5亿吨油当量,消费量却达到了16.7亿吨油当量,进口量约9亿吨油当量。除中东以外的亚洲地区,化石能源产量为26.4亿吨油当量,消费量则接近36亿吨油当量,进口近10亿吨油当量。

    在这种地区性短缺的矛盾面前,王安建说,必须认识到欧洲石油能源的供需关系具有脆弱的一面,同时,亚洲石油进口仍存在较大风险。

    因此,扩大天然气消费量和进口量将是亚洲国家的明智选择,王安建建议,中国应该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规划并设计自己的天然气来源及运输途径。

    报告指出,到2020年,亚太地区一次能源消费量将大幅增长,由2006年的43.5亿吨油当量增加到68.4亿吨油当量,占世界能源增加量的64%,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44%。2030年上述各项比例将进一步提高,从而完全改变全球能源消费格局,并对全球能源供应体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这种局面下,全球能源市场体系及能源价格将有怎样的走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呢?报告回答了这个问题。

    报告指出,长期看来,石油上游成本的上升对其价格具有根本推动作用,但短期内不会对油价造成较大影响。而游资炒作是推动本轮国际油价迅猛上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2007年至2008年7月中旬,进入国际原油期货交易市场的投机资金达到约2600亿美元,是2003年的20倍,投机拉动石油价格上涨近40%。

    研究报告在分析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价格台阶状上升规律后,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大约可以延续到2020年,合理的原油价格为50~60美元/桶;天然气理性回归的平均价格应处于160~170美元/千立方米之间。亚洲原煤理性回归的平均价格应该在70美元/吨左右。2020年之后,石油的稀缺性将明显显现,价格可能会大幅度增长。

    然而国际能源市场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石油市场体系和定价机制不仅对其他能源品种的市场和定价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未来一段时间,OPEC的垄断将加剧,导致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仍将长期存在。同时,据俄罗斯2030年能源战略研究结果,随着其国内能源需求增长的恢复,其能源供应的潜力也不容乐观。

    报告认为,国际能源市场体系存在着制度缺陷,缺乏有效监管,使得石油这种与地缘政治、国家经济、军事、外交和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战略物资,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像股市里的股票一样任人炒作,结果是价格的飙升或暴跌均由炒作方操控,供应方束手无策,需求方无可奈何,既损害了需求方利益也危害了世界经济。

    在这种能源格局面前,新能源无疑是众望所归的一条解决途径,报告对新能源和能源节约前景作出了评估,并指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

    同时,报告论证了中国新能源的优先发展序列,指出2030年以前新能源优先发展序列是: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2030~2050年的优先发展序列是: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

    王安建指出,新能源在未来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还有两个重大变数:一是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20万亿吨油当量,是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倍;二是核聚变能,核聚变商业化发电将在几十年内成为现实,届时资源近乎无限的核聚变能将成为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

    远景中国:能源战略不走寻常路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综合预测,到2012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

    按照2020年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2030年保持适度增长,以及2030年人口达到14.7亿,综合考虑人均GDP、基础设施完备程度、社会财富积累水平等社会发展情景,强化能源节约与技术进步等条件,研究者预测认为,2020年和2030年,一次能源需求将分别达到34亿吨和41亿吨油当量。

    虽然总量在不断增加,但能源平均消费增速却在不断下降。根据预测,随着重化工的转型,2015~2020年,能源平均增速将由2010年7%的峰值逐步降至3.3%。2020年,工业化基本实现,能源年均增速进一步降低到2%。到2030~2035年间,中国能源消费有望实现零增长。

    王安建表示,人们应该对这种需求趋势有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应科学认识。

    细究之下不难发现,这个“能源消费总量第一”背后的含义深刻。一项针对中美两国能源消费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美国过去150年消费了1360亿吨油当量,中国消费了290亿吨油当量,在未来的20年里,已经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的美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不大,而中国仍然处在一个快速的高增长阶段,大约需要700亿吨油当量的能源才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实现。即便如此,届时中国累计能源消费总量为990亿吨,而美国则接近2000亿吨。

    “美国能源消费的模式正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所要竭力避免的。”王安建表示,“其实最终决定一个社会的能源消费水平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对人口众多的中国而言,建立节约型能源消费理念和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王安建同时指出,即使2030年中国消费上述巨大的能源数量,但届时中国的人均能耗也不及目前美国人均的1/3,仅为目前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也就是说,通过节能降耗,积极发展新能源,通过共赢的手段实现全球能源配置,中国有可能用发达国家一半的人均能耗实现工业化。”王安建表示,这条走新型工业化的能源消费之路有望对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显然,如果没有超常规的能源消费理念和创新的消费模式,这样的能源水平根本不可能实现上述宏伟目标。值得忧虑的是,这些年中国正沿着先期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轨迹前进,而这样的发展模式将难以持续!

    “超常规的能源消费模式要从产业全球配置、创新消费理念、全面发展节能技术、变革生活方式和超常规的能源管理的全面高度来实现。仅仅模仿发达国家主要以市场力量来推动能源节约的模式根本跳不出能源危机的陷阱。”王安建认为,如若中国的居民住宅普遍使用保温建筑并普及太阳能利用,发展公共交通而不是数以亿计的家庭汽车等等,那么,中国将以自己的现代化为人类能源消费作出巨大贡献。

    同时,中国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显然不可持续。综合考虑资源保障、能源效率、环境承载和经济效益,研究者勾画的能源结构调整方向为:2020年煤炭占54.3%、石油占17.8%、天然气占9.2%、核能占8.6%和可再生能源占10%;2030年煤炭占47.8%、石油占15.9%、天然气占9.2%、核能占12%和可再生能源占15.1%。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核电发展目标大幅调高。报告建议,应进一步大力发展核能,争取到2020年以后,核电占一次能源供应的比重达到10%以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煤炭需求的巨大压力,有效改善能源结构。

    中国近年来发展可再生能源、大胆尝试能源多元供给的努力举世瞩目,在论证可再生能源的未来时,报告指出,应争取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达到10%(包括水电),并在之后不断增长。可再生能源的重点为太阳能、水力、风能和生物质能的利用。

    报告还提出,全球配置和多元能源是中国能源供应的必由之路。中国应用更开放的眼光,用促进全球和谐发展的观念,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能源市场,推动世界能源市场体系变革,把全球能源配置和国内能源发展同等重视起来。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面对国际上“节能、减排”呼声日益高涨的环境,报告提出,中国面对“低碳经济”,应采取积极响应、低调谨慎应对的策略。

    报告指出,中国正处于依赖能源消费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工业化高峰期,但人均碳排放仅有1.16吨,是美国和发达国家人均排放水平的22%和34%,因此在碳排放问题上要继续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能力、产业的竞争力、技术进步的潜力、能源结构调整的趋势等方面,深入论证中国的最低能源需求和结构优化能力,从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和长远角度,统筹应对“低碳经济”。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