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30只鳄蜥昨放归野外
![]() |
它们被誉为“爬行动物大熊猫” 广东人工养殖已有5年时间
被誉为“爬行动物大熊猫”的鳄蜥是第四纪冰川末期残留在华南地区的古老爬行类动物,属我国特有、分布区狭窄、极度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长期以来,鳄蜥被认为仅分布于广西大瑶山地区。2001年,科研人员首次在粤北的曲江罗坑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发现了鳄蜥。2007年,又在茂名林洲顶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鳄蜥新的分布区,这证明广东也是鳄蜥的重要分布区。
本报韶关讯 (记者卜瑜、钟达文 通讯员邓国柱摄影报道)为更好地保护世界濒危珍稀物种、中国一级保护动物鳄蜥,逐步恢复和扩大鳄蜥野外种群数量,国家林业局、广东省林业局昨天上午在粤北曲江罗坑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展开了人工繁育鳄蜥野外放归活动。
所有放归鳄蜥均有标记
此次活动共放归鳄蜥30只,其中包括成体10只(雄性6只,雌性4只),亚成体10只,幼体10只。这些鳄蜥均来源于曲江罗坑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的种群。工作人员重点选择了食欲旺盛、活动敏捷、无疾病、无外表损伤的个体作为放归对象,以提高放归的成功率。
为了加强对放归鳄蜥的保护和监测,科研人员对此次放归的所有鳄蜥都做了标记,今后将采用电子设备监控与人工调查相结合的手段对放归鳄蜥进行持续2~3年的监测。科研人员通过长期野外定点监测,及时掌握鳄蜥种群数量种群动态变化,为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鳄蜥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广东5年人工繁育鳄蜥
2001年,广东发现珍贵鳄蜥踪迹后,开始对这些珍贵的小生灵进行大力保护。如曲江罗坑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印发了大量的宣传单张发放到林区的各个家庭里。从2005年至今,每年都有群众将在沟渠中发现的受伤鳄蜥送到保护区来加以养护。2005年,保护区建了专用的饲养基地,在生态学和繁殖方面开始对鳄蜥进行研究。
在国家、省市林业部门的通力合作下,粤北鳄蜥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的保护,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不断恢复和扩大。调查显示,曲江罗坑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鳄蜥野外分布种群已从2004年的220只增加到2008年的500只左右。特别是曲江罗坑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成功突破鳄蜥人工繁育技术以来,已连续5年人工繁育鳄蜥获得成功,目前人工繁育鳄蜥的数量为131只。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