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水
本报讯(记者唐婷 钱炜)“目前对水资源的管理和研究往往更多地考虑‘蓝水’,即来自河流和地下水的水资源,而忽视了‘绿水’,即源于降水、存储于土壤并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到大气中的水汽。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我们应加强对‘绿水’的研究,提高‘绿水’的利用效率。”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7月29日下午在“全球气候变化下流域综合管理”学术报告会上作报告时指出。
“绿水”的概念最早由瑞典科学家于1993年在世界粮农组织召开的大会上提出,2005年,瑞典著名水文学家玛琳·福克马克再次阐述了其内涵及意义。他认为,“绿水”(气态水、土壤水)的循环供给陆生生态系统,主要是绿色的植物、作物等,故形象称之为“绿水”。
研究发现,全球总降雨的65%通过森林、草地、湿地和雨养农田的蒸散发返回大气中成为“绿水”,仅35%的降雨储存于河流、湖泊和含水层中成为“蓝水”。在全球范围内,80%的农田是通过降雨灌溉的,这些雨养农田提供了全球60%—70%的粮食产量。几乎全部的畜牧业肉产品和林产品都有赖于“绿水”。
“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约为18多亿亩,有一半左右依赖雨养;另外我国的草地约有60亿亩,很少灌溉,也主要靠‘绿水’生长。”刘昌明说。
然而,如此重要作用的“绿水”,在水资源的管理和研究中却一直被忽视。刘昌明指出,目前对水资源总量的评价,只考虑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蓝水”,而不包括“绿水”。在他看来,应该从广义水资源的角度出发,把“绿水”也引入水资源的范畴。
与广为关注的“蓝水”相比,“绿水”的研究也处于“非主流”的位置。刘昌明介绍,目前国内研究和倡导研究“绿水”的专家主要有他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他说,目前我们已经熟知液态“蓝水”开发利用的工程技术,而对“绿水”利用与管理则相对知之甚少,今后应加强“绿水”的资源计算评价与合理利用的研究,提高“绿水”的利用效率。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