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正文

圈养大熊猫走向野外迈出第一步

Eedu.org.cn 作者:李雪梅    资讯来源:中国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2-21

  2月20日,卧龙二期野化培训大熊猫“草草”带仔转圈仪式在卧龙“核桃坪”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举行,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场出生的大熊猫幼仔顺利结束初期野化培训,正式进入卧龙大熊猫野化培训二期项目第二阶段。上午11:00,在简短的转圈仪式后,大熊猫“草草”及幼仔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离开生活了5个多月的小型野化培训圈,转入中型野化培训圈新家开始了新生活。

  2010年7月20日,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将“草草”、“紫竹”、“英萍”、“张卡”四只配种后的雌性大熊猫从雅安碧峰峡转运至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2010年8月3日凌晨,大熊猫“草草”顺利产下一体重205克的雄性幼仔,成为全球首只在半野化环境下出生的大熊猫幼仔。

  幼仔出生后,一直跟随母亲“草草”在面积2400平方米的小型野化培训圈开始了为期5个多月的独立生活。该野化培训圈位于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地形、环境、气候、温度等均适宜母幼生存,圈舍内建有3个人工巢穴,可供“草草”及幼仔选择。

  为准确掌握母子俩对环境的适应情况以及幼仔的生长发育状况,项目组科研人员每天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对母幼巢穴选择、环境适应、行为活动等情况进行24小时观察和监控,每月初还会为幼仔进行体检,定期采集其体重、体长等体征数据,并与同期出生的圈养大熊猫幼仔进行比较。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幼仔的人为干扰,每次体检科研人员都会穿上特制的大熊猫模拟服装进行,同时还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异味。根据长期采集到的监控资料和和2月3日的体检数据分析,目前“草草”及幼仔对半野化环境适应性良好,幼仔已逐步独立,其各项生理指标和行为较同期圈养环境下出生的大熊猫幼仔明显偏好,体重已由出生时的205克增加到了11600克,不仅灵活地掌握了行走、爬树、采食等基本生存技能,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警惕性和野性,懂得驱逐异类。

  按照卧龙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二期项目规划,幼仔半岁时母兽和幼仔将转移到更高海拔的中型培训圈参与第二阶段的野化培训。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中型培训圈包括面积分别为27000平方米和15000 平方米的两个小圈,两圈之间有围栏相隔同时有能开能关的可控门相通,便于“草草”及幼仔活动。进入中型培训圈后,科研人员将综合运用热红外视频监控系统、RFID社区门禁监控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电定位和GPS定位等先进技术对“草草”母子进行全方位监测和数据收集,开展大熊猫母兽孕激素和应激激素变化、幼仔的生长发育比较、母幼行为比较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幼仔在野外环境里的适应情况。

  作为全球首只出生于野化培训场的大熊猫幼仔,幼仔的出生和成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表达对大熊猫科研保护事业的关心和对“草草”母子参与野化培训的大力支持,仪式上,爱心企业淘宝网现场认养了幼仔并取名“淘淘”,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为淘宝网代表颁发了爱心认养证书,感谢各界爱心人士对大熊猫科研保护事业的支持。

  仪式最后,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大熊猫办公室副主任张陕宁,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站长杨旭煜,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共同为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揭牌。卧龙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科研小组工作人员随即将大熊猫“草草”和幼仔“草根”送入中型野化培训圈舍,经过近70分钟的山路后,“草草”及幼仔顺利到达中型培训圈舍开始了新生活,科研人员就母子俩在新培训场的情况即时展开了密切监测。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