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新鸟5种绝迹鸟安家滇池 滇池湿地成鸟类天堂
鸟类名片
白头鹎(bēi)
(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
是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鸟类,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性格活泼,不甚畏人,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至四川、云南东北部;北达陕西南部及河南;东至沿海一带,包括海南和台湾;南及广西西南等地。
金眶鸻(héng)
(学名:Charadrius dubius)
是一种小型鸻科鸟,全长约16厘米,上体沙褐色,下体白色。有明显的白色领圈,其下有明显的黑色领圈,眼后白斑向后延伸至头顶相连。常栖息于湖泊沿岸、河滩或水稻田边。以昆虫为主食,兼食植物种子、蠕虫等。候鸟,在非洲过冬,其它时候则在欧洲和亚洲西部栖息繁殖。春季于3月末4月初即见有个体迁到中国东北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迁离中国东北繁殖地往南迁徙。世界分布范围较广,其中包括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奥地利等,国内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紫水鸡
(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
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中型涉禽,共有13个亚种。嘴粗壮,鲜红色,短而侧扁;鼻沟浅而宽,鼻孔小而圆,在鼻沟前部下方,额甲宽大,后缘呈截形,橙红色。跗蹠和趾长而有力,暗红色;能用脚趾抓住和操纵食物,这在秧鸡科中很特殊。两性同型,体羽大都为紫色或蓝色,尾下覆羽白色,翅和胸蓝绿色。栖息于江河、湖泊周围的沼泽地和芦苇丛中。以昆虫、软体动物、水草等为食。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
大麻鳽(jiān)
大型鹭类,体长59-77厘米。身较粗胖,嘴粗而尖;颈、脚较粗短;头黑褐色,背黄褐色,有黑褐色斑点;下体淡黄褐色,有黑褐色纵纹;嘴黄褐色,脚黄绿色。野外特征明显,容易识别,在我国还未见有特别与之相似的种类。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非洲中南部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灰头椋(liáng)鸟
(学名:Sturnus malabaricus)
属椋鸟科、椋鸟属的鸟类。中等体型(20厘米)的浅灰色椋鸟。头及后枕具丝状珍珠色羽,肩无白纹。与灰背椋鸟及丝光椋鸟幼鸟的区别在外侧尾羽栗色,腰色深,两胁具些许棕色。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常见于河谷边木棉树上或榕树上以及营巢于树洞中。在台湾也有出现。
乌鸦
雀形目鸦科数种黑色鸟类的俗称。为雀形目鸟类中个体最大的,体长400~490毫米;羽毛大多黑色或黑白两色,黑羽具紫蓝色金属光泽;翅远长于尾;嘴、腿及脚纯黑色。乌鸦共36种,分布几乎遍及全球。中国有7种,大多为留鸟。常见的乌鸦为北美洲的短嘴鸦和欧亚的小嘴乌鸦,其他种类如家鸦,分布在印度到马来西亚(已引入到非洲东部),而热带非洲的斑鸦颈和胸呈白色。
喜鹊
(学名:Pica pica)
是鸟纲雀形目鸦科鹊属的一种,共有10个亚种。喜鹊体形很大,羽毛大部为黑色,肩腹部为白色。喜鹊多生活在人类聚居地区,喜食谷物、昆虫,一般3月筑巢,巢筑好后开始产卵,每窝产卵5-8枚。喜鹊分布范围很广,除中、南美洲与大洋洲外,几乎遍布世界各大陆。在中国,除草原和荒漠地区外,见于全国各地,有4个亚种,均为当地的留鸟。喜鹊肉可入药。
反嘴鹬(yù)
体高(43厘米)的黑白色鹬。形长的灰色腿,黑色的嘴细长而上翘。飞行时从下面看体羽全白,仅翼尖黑色。具黑色的翼上横纹及肩部条纹,整体大致似高翘行鸟,但翼有大白斑。飞行时,背两侧、部分覆羽、初级飞羽黑色,其余部分白色。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北部;冬季结大群在东南沿海及西藏至印度越冬。偶见于中国台湾。(记者李妍)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