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调查昆仑山野牦牛死亡
[内容预览]
| 2005-4-8 8:53:45新华社西宁4月7日电 日前,由青海省格尔木森林公安局干警和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检疫人员组成的调查组深入到海拔4800米的昆仑山野牛沟,对近期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野牦牛死亡现象进行调查,初步诊断为饿死和老死。 3月31日,青海格尔木森林公安局在春季反盗猎巡山活动中发现,多头野牦牛异常死亡。公安干警在野牛沟方圆20平方公里区域内发现了10头野牦牛的尸体。 野牛沟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境[阅读全文]
-
杭州湾可以成为迁徙最远的鸟更好的停歇地
[内容预览]
| 2005-4-6 16:10:13“你从哪里来?飞到哪里去?”对于候鸟的迁徙,鸟类科学家一直未能做出完满的解释。 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项目官员许强和澳大利亚著名鸟类生态学专家、澳大利亚鸻鹬鸟类研究组副主席菲力史卓先生,也同样回答不了。 “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电影《迁徙的鸟》开篇第一句话这样说。对此,他们非常赞同:“候鸟的一生就是这么循环,它们没有任何借口不飞,直到死。” 从3月31日开始到昨天为止,[阅读全文]
-
美丽娇弱野兰花 海南吊罗山兰花环境需保护
[内容预览]
| 2005-4-5 16:19:08云雾缭绕的吊罗山,是无数植物精灵的家园。4月3日傍晚,来自全国9省区、近30个自然保护区的80多名植物保护工作者,刚进入吊罗山山脚的一条小溪流,便发现一棵倒伏的大树上生长着4个属的7种兰花。 兰花就是这样一种能在很小的生境中存在多样性的美妙植物。兰花有近3万种,主要生长在热带地区。世界各国人民都非常喜欢兰花,以至于在百多年时间里,就培育出了10多万个杂交品种。到了今天,要想再培[阅读全文]
-
黑颈鹤迁徙繁殖之谜有望揭开(图)
[内容预览]
| 2005-3-29 16:12:44中国首次成功用卫星跟踪研究黑颈鹤,目前用于其迁飞项目的卫星系统工作正常,每天都实时传回有关4只鹤的详尽信息。卫星信号发射器。专家们在给黑颈鹤安装卫星信号发射器。李昌莉 摄 2月26日至3月1日,中国动物学家首次用卫星在云南省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跟踪研究黑颈鹤。经有关部门批准,科研人员在捕捉到的5只黑颈鹤[阅读全文]
-
英《自然》:金蟾 第一个因温室效应而灭绝
[内容预览]
| 2005-3-28 9:27:14温室效应将使数千物种濒临灭绝——— 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在温室效应影响下,数千物种将陆续灭绝,中度的气温上升会使6个地区的1000个物种中的15%至37%绝种。 金蟾(goldentoad)是第一个被确认因温室效应而灭绝的物[阅读全文]
-
环境破坏渔民滥捕乱捞 洞庭湖野生鱼类资源在呼救
[内容预览]
| 2005-3-28 8:52:06新华网湖南频道3月28日电(记者 谭剑)由于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加上沿湖渔民掠夺性地滥捕乱捞,号称“鱼米之乡”的洞庭湖面临着野生鱼类资源急剧减少的趋势。专家呼吁,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若干年后,洞庭湖可能面临无鱼可捕的境地。 据湖南省畜牧水产局的监测显示,目前洞庭湖内洄游性或半洄游性鱼类资源急剧减少,大型经济鱼类如青、草、鲢、鳙等数量锐减,已占不到总产量的10%,而且捕捞的鱼的个体越来越低龄化[阅读全文]
-
国际大营救———拯救月熊
[内容预览]
| 2005-3-28 8:47:37日前,在四川新都龙桥亚洲黑熊救护中心,一头刚被解救出来的亚洲黑熊仰卧在手术台上,亚洲动物基金会的英籍兽医总监谢罗便臣女士和医师们正为它割除埋设在身体内的导管和切除胆囊。这头不幸的黑熊是1月18日从四川养熊场内被解救的46头亚洲黑熊中的一头。由于被长期囚禁,黑熊伤口溃烂和腹腔感染,施救手术艰难进行了9个小时。手术台旁,谢薇愠家恢本拘牡厥卦诤谛苌肀撸倘[阅读全文]
-
蒲洼获批建立自然保护区 北京褐马鸡有了保护伞
[内容预览]
| 2005-3-23 7:43:14北京境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将得到更好保护,中华蜜蜂的野外种群也将被恢复——日前,来自市林业局的消息说,市政府已批准建立北京蒲洼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方案,即日开始实施。 市林业局的专家说, 建立蒲洼自然保护区是落实北京市总体规划中加强建设西部发展带布局的举措之一,不仅可以保护太行山脉北段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恢复中华蜜蜂的野外种群,还可以保护拒马河的水源地,改善北京[阅读全文]
-
新玄武湖该给水鸟安个家
[内容预览]
| 2005-3-22 9:50:48晨报讯今天是世界水环境日,市民对玄武湖规划的关注焦点也从景点设计转向了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中国鸟类专家周世锷教授、环保志愿者代表吴琦和盖星石都提出,规划应当多考虑对玄武湖的水环境和生态保护,让水鸟再回到玄武湖。 玄武湖20年鸟锐减9成 “玄武湖过冬候鸟已锐减了9成。”南林大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周世锷教授告诉记者。玄武湖重新规划,有关部门应把过冬候鸟也考虑在内,不能让它们再流离失所了。 吴琦[阅读全文]
-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改善 野生珍稀生物增至459种
[内容预览]
| 2005-3-21 23:23:59中国环境生态网讯 五年来,随着黄委对黄河水实施统一人工调度,受断流影响遭到破坏的黄河下游200多平方公里河道湿地及生态系统,已得到初步恢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野生珍稀生物比断流前增加了近一倍,达到了459种,就连绝迹多年的黄河刀鱼和黄河银鱼也多有收获。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野生珍稀生物的增多来源于对黄河水的统一调度,它使黄河非汛期下游保持了一定的流量,给河流自身留出了“生态水量”,在一定程度上[阅读全文]
-
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山东为近海鱼类营建“人造家园”
[内容预览]
| 2005-3-18 22:17:51中国台湾网3月18日消息 从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了解到,山东省将在重要渔场和近岸优良海域建设大规模的人工鱼礁,为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营建一批“人造家园”,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渔业产量。 据新华网报道,人工鱼礁是在一定的水域中设置各种构造物,投放工程块体,包括旧船、轮胎等废弃物等,为鱼类等海洋生物营造栖息地,形成适宜鱼类繁殖生长的场所,达到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优化的目的,[阅读全文]
-
1.5亿年历史的水生动物匙吻鲟重现门头沟(图)
[内容预览]
| 2005-3-16 19:01:491.5亿年历史的水生动物匙吻鲟重现门头沟 有着1.5亿年历史的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匙吻鲟,近日在门头沟养殖成功。据了解,匙吻鲟原产于美国中部和北部的湖泊、水库和海湾沿岸地带,性情温顺、易于捕捞,它因嘴长得像一个长长的汤匙把而得名。 门头沟区渔政管理站于2003年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引进匙吻鲟鱼种500尾,在深山中的雁翅镇付家台村的池塘里进行养殖试验,经过1年半左右时间,匙吻鲟的体长已从当时的10至[阅读全文]
-
黄河冰融百鸟来
[内容预览]
| 2005-3-15 17:29:34新华网呼和浩特3月15日电(记者丁铭万栋)伴随着黄河开河的春汛,温暖的河水挟带着数不清的鱼虾顺流而下,引逗得无数候鸟追逐觅食。连日来,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沿岸不时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天鹅、鸿雁、鸳鸯、野鸭等候鸟,它们有的在冰块上轻盈漫步,有的乘风盘旋,有的引颈鸣叫,引得两岸人们驻足观看。 据当地群众讲,每年黄河开河期间,都有大量的候鸟随汛而来,最多时一群有几千只,其中多数都是中国政府重点保护的天鹅[阅读全文]
-
数千鸭禽知宝地四百天鹅大连飞(图)
[内容预览]
| 2005-3-10 7:59:10天鹅飞翔,构筑一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景线。谷国强摄本报讯(于伟记者谷国强)近几天,我市各鸟类观察站的信息不断汇集到市林业局:今春南方候鸟向北方迁徙已经开始,大型涉禽已经进入我市各栖息地。专家告诉记者,今年的涉禽来得这么多,种类这么全,令人感到意外。 昨日8时许,记者与市野保站负责人及专家一道赶赴我市最大的涉禽栖息地———复州河入海口附近的原生态湿地。当途经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西蓝旗村西的复州河时[阅读全文]
-
海上森林再现东莞长安
[内容预览]
| 2005-3-9 11:18:42本报东莞讯 “海上森林”将再现东莞市长安镇———一个面积达1210亩的红树林造林工程,已完成试种并将于近日正式在该镇进行首批种植。 生长于浅海滩涂的红树林具有重要的生态环保作用,既可防浪护堤保岸有利于滩涂陆地的形成,又提供了虾蟹小鱼贝类等的生长环境和候鸟飞禽的栖息之所,还能减轻污染净化海洋环境。地处珠江口的长安镇,原来也有数百亩红树林,但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围海造田和八十年代以[阅读全文]
-
我国大熊猫将有身份证
[内容预览]
| 2005-3-8 18: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