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脱硫废弃物改造盐碱地

    [内容预览]

    | 2010/11/29 11:00:56
    我国科学家正在应用一种以脱硫废弃物和盐碱地改良剂为主的技术模式,以改良黄河河套平原的盐碱地,如果这一技术能够大面积推广,西北粮仓将进一步增产。  宁夏大学副校长许兴表示,黄河河套地区1500多万亩灌溉农田中有1/3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制约这一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燃煤电厂产生的大量脱硫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污染威胁。

    [阅读全文]

  • 看得见的节能管理

    [内容预览]

    | 2010/11/29 8:54:01
    运用下一代传感技术实现生态城市、雨水回收净化楼宇、深度水处置装置臭氧发生器、屋顶装有光伏发电的太阳能板、北京智能交通的模型展示……在2010年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上,记者随处可见引领世界绿色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趋势的绿色生活方式的展示。  在欧姆龙公司展台前,记者的目光被日本京都市283所中小学校、幼儿园的一项节能策略案例所吸引。  京都市教育委员会为了推进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

    [阅读全文]

  • 中南林业科大主办2010亚太低碳经济国际学术会议

    [内容预览]

    | 2010/11/28 16:44:22
    11月26-27日,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办、日本富山大学和韩国江原大学协办的“2010亚太低碳经济国际学术会议暨第九届东北亚经济论坛”(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sia-Pacific Low Carbon Economy & 9th Northeast Asia Academic Network,APLCE2010)在长沙举行。200名与会代表分

    [阅读全文]

  • 中科院新楼兰计划拟在罗布泊旁造新湖

    [内容预览]

    | 2010/11/28 10:24:08
    成都商报讯(实习记者 蓝婧)昨天,地理学家夏训诚在“金沙讲坛”上介绍了我国学者最新一次对罗布泊地区科考研究得到的7大新发现。在这次科考中,学者们对罗布泊“大耳朵图像”有了新认识,找到并确认了罗布泊东湖的北湖岸线存在,得出古湖泊的面积超过5.5万平方公里。  夏训诚表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正在起草“新楼兰计划”,将罗布泊纳入其中,从上游引水,在罗布泊旁形成一个新的淡水湖,进行楼兰的生态重建。

    [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水产养殖系统的生态经济研究取得新进展

    [内容预览]

    | 2010/11/27 14:57:44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和出口区,滨海湿地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快速消失和难以恢复的重要原因;其生态经济效益与影响如何是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环境退化与生态恢复领域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的博士生李林军在其导师任海研究员、陆宏芳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展的能值与经济学综合研究表明,区域水产养殖系统虽然在经济投入强度与效益上差异显著,但生态经济表现相近;

    [阅读全文]

  • 中国掌握国际节能减排标准领域话语权

    [内容预览]

    | 2010/11/27 13:46:16
    不久前,ISO技术管理局通过了由我国提出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工业企业和区域节能量确定方法新技术委员会”提案,并由我国承担该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这是我国承担的第一个节能减排领域的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我国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同时获得通过的还有我国提出的国际标准提案,这是一项包括改造项目、工业企业和区域3个层面节能量计算技术通则的国际标准。据了解,2006年,ISO理事会提出在能源

    [阅读全文]

  • 攀钢二次钛资源回收利用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内容预览]

    | 2010/11/26 11:10:18
    国有大型钢铁生产企业攀枝花钢铁公司投产40年来产生了几千万吨的高炉渣,渣中1000多万吨二次钛资源,至今都不得不弃置堆放在渣场里。 为攻克这一技术难题,“攀钢高炉渣高温碳化生产2.6万吨/年碳化渣中试线”于2009年初建成,并进入试生产优化阶段。高炉渣高温碳化能够将含钛物相中赋存的二氧化钛通过碳热还原转化为碳化钛,以满足后续低温氯化工序的技术要求。来自攀钢研究院的最新消息称,该中试线产品

    [阅读全文]

  • 新奥“能源生态城 ”碳减排70%

    [内容预览]

    | 2010/11/26 9:39:26
    本报北京11月24日电(记者操秀英)未来的生态城市什么样?新奥集团在2010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上展出的“能源生态城”或许能给您答案。   在绿博会新奥展区,一座“能源生态城”的沙盘展示了一座城与能源的互动。据介绍,“生态城”针对能源的生产、储运、应用、再生等能源全生命周期进行了智能循环与高能效利用。例如,“煤催化气化项目”产生的废气通过“微藻生物吸碳”转化为生物柴油;城市里的废水、

    [阅读全文]

  • 聚焦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四点理论创新六大作用

    [内容预览]

    | 2010/11/26 9:34:25
     ■ 核心提示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主要是以秸秆为资源,将秸秆在专用微生物菌种的作用下,定向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微生物、有机质和矿质元素等,使农产品达到高产、优质和无公害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要求。该技术在推广中主要以秸秆替代了农业种植中使用的大量化肥和传统有机肥,其植物疫苗替代了大量农药。据有关部门统计:大棚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每亩可降低成本50%。蔬菜平均每亩

    [阅读全文]

  • 欧亚新近纪古气候国际专题研讨会在昆明举办

    [内容预览]

    | 2010/11/24 10:44:20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主办的“欧亚新近纪古气候国际专题研讨会”(Key Laboratory of Bio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NECLIME Symposium)于11月18日至20日在昆明植物所召开。昆明植物所所长李德铢、书记兼副所长孙航参加了此次会议。 欧亚新

    [阅读全文]

  • 气候论坛第9届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内容预览]

    | 2010/11/24 8:59:50
    由中国科学院(CAS)、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共同发起和主办的气候论坛(CTWF)第9届国际研讨会“气候与环境变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近日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会议的协办单位包括南方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OMSATS)、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及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ICCES)等。 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全球

    [阅读全文]

  • 广州塔:建成全球最高气象点 高度526米

    [内容预览]

    | 2010/11/22 17:43:25
        在500米的高度上,风云变化会不会是另一番面孔呢?记者从广东气象局了解到,抢在亚运开幕前一周左右在广州塔526米处安装的气象站,半月以来运行有序。这一世界最高气象观测点测得的数据显示:500米的空中,要比地面冷5℃—6℃。     跟“小蛮腰”一起长高     在600米

    [阅读全文]

  • 我国南极科考将在"冰穹A"安装天文科考支撑平台

    [内容预览]

    | 2010/11/22 13:30:14
    据新华社南京11月21日电 记者21日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南极天文中心获悉,由紫金山天文台和东南大学联合研制的南极“冰穹A”天文科考支撑平台已跟随“雪龙号”奔赴南极。  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近日前往南极执行第27次科学考察任务。据了解,在“冰穹A”上安装科考支撑平台是此次科考队天文专家的主要任务之一。

    [阅读全文]

  • 油页岩实验中心在长春正式挂牌

    [内容预览]

    | 2010/11/22 12:15:20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与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共同建设的“油页岩实验中心”近日在长春举行挂牌仪式。该中心的成立填补了我国油页岩综合实验研究机构方面的空白。 “油页岩实验中心”是目前国家层面专门从事油页岩综合研究的第一个专业实验中心,是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与吉林大学地学院本着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促进发展的原则,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共同建立的。它将立足于油页岩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的研发,全力打造创新

    [阅读全文]

  • 等离子熔融技术变高炉渣为宝贵资源

    [内容预览]

    | 2010/11/22 9:19:08
    本报讯 (刘曙甲 刘志伟 梅海兵)“高钛型高炉渣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可解决攀钢40年积存的6000余万吨高炉尾渣,使尾渣中钛的回收率超过90%,提钛后的尾渣再制备铝酸盐水泥、钢水精炼脱硫剂高附加值产品,炉渣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将高钛型高炉渣变为宝贵的二次资源。近日,武汉科技大学这项技术,经湖北省科技厅组织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传尧等专家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钛是难熔稀有元素,钝钛及钛合金是新型结构

    [阅读全文]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碳循环观测系统布设完成

    [内容预览]

    | 2010/11/20 13:58:24
    新华网兰州11月20日电(记者宋常青)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目前已完成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碳循环野外观测系统布设工作,这是为了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这一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持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适应对策”第二课题“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及其碳循环过程”的一部分

    [阅读全文]

  • 中国首次在西太平洋进行大型考察

    [内容预览]

    | 2010/11/18 15:40:22
    11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0年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共享航次,从青岛奥帆基地码头起航。该航次由“科学一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承担,预计航期两个月。 此次共享航次是中国科学家牵头发起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NPOCE)国际合作计划启动以来,中国首次在西太平洋进行的大型考察,重点将对海洋环流、暖池变异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进

    [阅读全文]

  • 中国在天山建成首个冰川监测塔 达国际先进水平

    [内容预览]

    | 2010/11/17 22:20:31
        新华网兰州11月17日电(记者宋常青)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了解到,中国首个冰川监测塔已经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区建成。据介绍,这标志着中国在冰川监测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气候变暖造成全球冰盖和冰川消融加剧,冰川面积和储量大幅减少,由此产生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引

    [阅读全文]

  • 中国:10年后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内容预览]

    | 2010/11/16 11:01:44
        新华网珠海11月15日电(记者郑天虹  魏蒙)珠海航展组委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刘利华15日在此间透露,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在组建,已经成功发射6颗导航卫星,预计2012年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天基无线电导航定位

    [阅读全文]

  • 中科院描绘空间天气云图 建立五个区域独立模型

    [内容预览]

    | 2010/11/16 9:21:17
    在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5楼的一间实验室里,一块巨大的屏幕显示了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就是王赤带领的“空间天气基本物理过程和集成预报模式研究”创新群体利用三维太阳风数值模式描述的太阳风暴扫过地球空间,引起地球空间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形。  空间天气连锁变化过程和集成模式研究是当代空间天气研究中极富挑战的前沿课题之一。它涉及太阳大气、行星际空间、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科学的多学科交叉

    [阅读全文]

203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