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
[内容预览]
| 2010/11/12 0:05:4710月29日,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在河南省举行了2010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对在我国植物保护研究领域和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优秀成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等3个项目获2010年度“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科学研究类一等奖、“农业害虫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技术推广类一等奖;“农药登记药效试验标准化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等7[阅读全文]
-
南京一高校破解污水处理难题
[内容预览]
| 2010/11/8 9:45:00污水如何转化利用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南京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日前研发出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极大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使得高含藻微污染太湖水转化为饮用水成为可能。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张跃军教授介绍,这项新技术的学名叫“以高纯阳离子单体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核心的技术和产品群”。由该技术研发而成的产品,可促进悬浮于水中的污染物载体微粒的集聚变大、形成絮团的进程,达到[阅读全文]
-
新农艺将秸秆变为环保新燃料
[内容预览]
| 2010/11/5 13:51:35时下,正是水稻收获季节,而如何处理水稻收割产生的秸秆,一直是个难题。为让秸秆变废为宝,今年,竖新镇扶持一家农机合作社,并引进国内先进的压块成型机,通过科学处理,使秸秆变为环保新燃料。 近日,记者在上海状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新建的秸秆加工厂内看到,一台机器正在粉碎水稻秸秆,另一台机器将粉碎后的秸秆加工成长条形块状。 据了解,这种由秸秆制成的条形块状是上好的燃料,既可提供给发电厂,又可用于居民[阅读全文]
-
《自然—遗传学》发表我国科学家水稻研究成果引关注
[内容预览]
| 2010/11/5 11:31:12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水稻地方品种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日前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该研究报道了中国水稻地方品种的全基因组的遗传多态性和单倍体型图谱,并对籼稻品种的14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了这些农艺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位点,对水稻的遗传学研究和[阅读全文]
-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取得重要成果 获海量数据
[内容预览]
| 2010/11/5 9:54:09记者从日前举行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成果系列学术交流会上获悉,908专项圆满完成了4个季度航次的水体调查任务,获取了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海洋光学和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等多学科的海量调查数据。 据介绍,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综合研究和评价分析,研究人员已基本掌握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状况,对近海海洋资源、重要环境要素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认识[阅读全文]
-
中国太阳能装置荣获2010年联合国环境署“种子奖”
[内容预览]
| 2010/11/5 9:09:22一年一度的联合国环境署“种子奖”(SEED Awards)11月3日正式公布,来自10个国家的30个在社会及环境领域最具潜力的初创公司榜上有名,其中包括中国的一家生产便携式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公司。 一如以往几年,2010年“种子奖”得到了全球各地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企业家的踊跃参与,共收到来自将近60个国家的近千项申请。经过由12名国际专家组成的独立评选小组的甄选,此次共有来自中国、斯里兰卡、布基[阅读全文]
-
我国成功发射第2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内容预览]
| 2010/11/5 9:06:48中新网太原11月5日电 (唐振宇 尚春雅)北京时间5日2时37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送入太空。 火箭飞行19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数据表明,卫星已成功进入太阳同步轨道。经在轨测试合格后,这颗“风云三号”卫星将交付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使用。据悉,它将与2008年5月27日成功发射的第一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组网运行,进一[阅读全文]
-
中国水稻研究在“节水抗旱”方向上取得突破
[内容预览]
| 2010/11/5 8:50:32新华网上海11月4日电(记者李荣)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4日发布消息说,在取得世界上首份杂交旱稻不育系并育成籼型及粳型系列组合之后,其“节水抗旱稻”的理念已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并成为一种新的水稻品种类型。关键的突破是,节水抗旱稻的产能潜力已与目前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稻“拉齐”,米质也趋于优良,而用水只是普通水稻的一半。 据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说,中国水稻种植的现状是,水资源不富裕[阅读全文]
-
炉渣脱硫及盐碱沙荒地治理科技成果获科技部推广
[内容预览]
| 2010/11/3 20:39:00人民网北京11月3日电 (记者王珏)用钢铁炉渣治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吸收二氧化硫后的废渣又能让盐碱沙荒地绿意盎然,这是宁波太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炉渣脱硫及盐碱沙荒地治理”实现的效果。日前,这项科技成果已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和推广。 这项自主创新研发的科技成果耗资近2亿多元,包含17项发明专利与5项实用新型专利。在河北唐山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实地应用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科技部“火炬”中[阅读全文]
-
我国首个火电厂脱硝催化剂产品推向市场
[内容预览]
| 2010/10/31 11:29:25本报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郭姜宁)今天,江苏省江都市政府、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江苏峰业电力环保集团联合在京举行新成果、新产品发布会:由峰业电力环保集团旗下的江苏万德电力环保有限公司与华北电力大学合作攻关的我国首个火力发电厂燃煤锅炉用高科技蜂窝式SCR脱硝陶瓷催化剂产品在京正式推向市场,同时,也宣告国内此类脱硝催化剂完全依赖进口成为历史。 这项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环保产品,经过近3年的潜心研发,[阅读全文]
-
2010绿色大学建设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召开
[内容预览]
| 2010/10/29 19:47:20“2010绿色大学建设国际研讨会”10月27日在清华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探讨“在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错综复杂、我国水、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尖锐的形势下,大学如何发挥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全球的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绿色大学—大学在应对全球能源环境及气候变化问题中的责任与使命”。大会共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面向大学校园的绿色科[阅读全文]
-
贵州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实验室新晋国家重点实验室
[内容预览]
| 2010/10/29 10:14:54日前,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成为继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之后全省第三家与科技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同时,该实验室也成为全省第六家与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05年7月,省山地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成立,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地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师大中国南方喀斯特研[阅读全文]
-
未来五年生物降解材料产能增10倍
[内容预览]
| 2010/10/29 9:55:23本报讯(灿国)号称“史上最环保的垃圾袋”可降解生物垃圾袋在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异彩。10月26日,两年一度的“第四届生物基与生物分解材料技术和应用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新校区举行,300名来自美、日、韩、德、英、中等国内外顶级低碳环保新材料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把脉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透露,生物降解材料已经进入规模产业化的前夕,未来五年,这一产业的[阅读全文]
-
我国煤代油制烯烃技术迈向产业化
[内容预览]
| 2010/10/28 13:38:4810月26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烃工业化技术”(DMTO-Ⅱ)在京首签工业化示范项目许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技术许可方),与陕西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被许可方)正式签约。这是DMTO-Ⅱ工业化技术全球首份许可合同,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在走向工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阅读全文]
-
海洋光学推出 SteadiQ--极限环境下高精度测量用光谱仪
[内容预览]
| 2010/10/26 15:58:54上海2010年10月26日电 /美通社亚洲/ -- 海洋光学 (www.oceanoptics.com) 推出 SteadiQ 温控装置来扩大微型光纤光谱仪的现场应用;SteadiQ 控温装置可以有效稳定测试环境温度(-20℃至50℃),消除热漂移,非常便于苛刻恶劣环境下应用。便携、坚固耐用的特点可为现场测量诸如太阳辐射,火山观测,温室监控,工业应用(如:食品冷冻冷藏)提供高精度、置信度高的测量结[阅读全文]
-
第八届全国化学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内容预览]
| 2010/10/24 10:22:5110月9日至12日,以“化合物分子的奥秘”为主题的第八届全国化学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生态学会化学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昆虫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士植生生态所承办。化学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植生生态所黄勇平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植生生态所党委副书记何玉科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中国生态学会化学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植生生[阅读全文]
-
可燃冰钻探取心工具现场试验成功
[内容预览]
| 2010/10/21 6:26:29本报讯 (通讯员李江辉 梁子波记者孙明河)10月上旬,胜利油田传来喜讯,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心关键技术研究,在渤海南岸、黄河三角洲东北部的埕岛海域成功进行了现场取样。 天然气水合物外表像冰,点火可燃,其成分80%—99.9%为甲烷,被认为是未来最理想的替代能源。据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范围约4000万平方公里,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其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但可[阅读全文]
-
中国科技人员帮助农民借助生物天敌种植“生态粮”
[内容预览]
| 2010/10/17 11:34:51新华网长沙10月16日电(记者周楠)“以前的人是追求吃饱饭,现在是追求吃‘好’饭,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营养和安全,生产绿色粮食有着广阔的市场,是大势所趋。”15日,在中国水稻第一大省湖南省的长沙县一处优质稻生产基地,湖南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方国华告诉记者,运用生态防治技术是避免粮食污染、保证粮食质量的最佳手段。 近日[阅读全文]
-
我开发出太阳能光伏电池用高振实密度银粉
[内容预览]
| 2010/10/14 9:46:46本报讯(记者曹丙利)记者日前从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获悉,依托西北大学“光电技术与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国家级光电技术与功能材料及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由西北大学王惠教授主持的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题项目“太阳能光伏电池用高导电性银粉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工艺研究”,历经数年潜心钻研,通过小试、中试以及工业放大等过程,已成功开发出目前国际、国内市场上急需的高振实密度(2.5—4.8g/cm3)银[阅读全文]
-
第三次长江源综合考察启动
[内容预览]
| 2010/10/13 10:52:2310月12日上午,长江委召开江源综合考察动员大会,对即将奔赴江源考察的队伍进行总动员。长江委主任蔡其华指出,这是长江委成立以来开展的第三次江源考察,也是规模最大、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多学科、多专业综合技术考察,意义重大而深远。 据介绍,长江委曾于1976年和1978年组织了两次江源考察,确定了长江的正源,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自然条件[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