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支撑计划为喀斯特生物资源利用奠定基础
[内容预览]
| 2011/4/6 11:48:30本报讯(记者刘志强)经“十一五”攻关研究,贵州大学等单位研究人员收集并建立了喀斯特山区作物特有种质资源库,定位和克隆了喀斯特山区高梁耐盐等相关基因,为喀斯特山区生物资源永续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依托课题研究,育成玉米、水稻等作物新品种17个,累计示范推广400多万亩,新增产值44657.65万元。3月27日,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喀斯特山区特有作物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转基因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六个课[阅读全文]
-
燃煤电厂烟气净化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
[内容预览]
| 2011/4/5 11:01:26本报讯(记者吴晋娜)由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牵头,联合重庆大学等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脱硝脱汞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日前通过了结题验收。专家认为,该项目开发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煤电厂双相整流烟气脱硫、两级式烟气脱硝、烟气脱汞关键技术与装备,打破了国外对燃煤烟气净化先进技术的垄断。 长期以来,我国燃煤电厂环保技术大多依赖国外技术。为提高燃煤电厂环保技术的国产[阅读全文]
-
我首台水泥回转炉窑富氧助燃节能装置投入运行
[内容预览]
| 2011/4/5 10:59:02本报讯(记者魏东)由山东烟台华盛燃烧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我国首台水泥回转炉窑富氧助燃节能装置,4月1日在烟台海洋水泥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行。测试表明,在不增加燃料的前提下使炉窑火焰温度提高180℃,节能效果显著。 空气中只有20.9%的氧气参与燃烧,燃料在燃烧时因缺氧会导致设备热效率低下,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煤炭(包括油品、天然气)在26%氧浓度时燃烧最完全,燃烧速度最快,燃烧温度最高,热[阅读全文]
-
中国特色林果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项目在云南启动
[内容预览]
| 2011/4/3 14:04:41新华网云南频道4月3日电(吉哲鹏 冯颖)近日,由云南省气候中心主持的中国气象局2011年公益行业专项--特色林果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项目启动。 该项目不仅可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减轻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农业灾害风险程度提供科技参考,同时也将为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突破资源约束,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持。 据介绍,该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针对[阅读全文]
-
生物质12小时轻松变衣料
[内容预览]
| 2011/4/3 8:01:59本报讯 (记者刘志伟通讯员张全友)武汉大学张俐娜教授课题组,采用最普通和经济的氢氧化钠和尿素水溶液作为纤维素溶剂,预冷到-12℃后实现了2—5分钟内迅速溶解纤维素,制备出透明的纤维素溶液,再由此生产出新型再生纤维素丝,整个生产周期仅12小时。这种新型低温溶解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加热的方法,而且无挥发物产生,废液容易回收,尿素可循环使用。3月29日,张俐娜凭借这一成果获得2011年安塞姆·佩恩奖,她也[阅读全文]
-
第27次南极科考队:为获"气候天书"钻冰下挖10米
[内容预览]
| 2011/4/2 16:01:52地震和臭氧观测、深冰芯钻探、环境遥感、生物多样性调查、全球气候变化……昨天凯旋的我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的科考任务单上,出现了许多时下热门的科学热词。 昨天,科考队员们耐心解释说,南极因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和极少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确是很多自然科学重大课题的理想研究地,但若要得出结论,还需更长期的、综合的、各[阅读全文]
-
中国首次成功应用海底机器人进行大洋科考
[内容预览]
| 2011/3/31 16:24:29中国正在进行的第22航次大洋环球科考中,首次成功应用海底机器人进行深海考察。在本次科考中,中国自主研发的3500米无人缆控潜水器(ROV)完成了对南大西洋硫化物新区的探测工作,成功采集了海底硫化物和生物样品。国家海洋局该领域权威专家表示,这标志着中国大洋科学考察进入了机器人时代。 2010年12月8日开始的中国大洋22航次环球科考目前已完成第一、二航段的科考任务。“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阅读全文]
-
电厂余热如何“变身”居民暖气?
[内容预览]
| 2011/3/31 9:56:01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研发的“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新技术”,在华电大同第一热电厂建成了示范项目,经过一个采暖季运行取得良好效果。3月23日,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在山西大同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请关注—— 采暖成建筑能耗“大头” 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均需要冬季采暖,截至2008年,全国北方地区供热建筑面积已超过90亿平方米,采暖期因地域不同从[阅读全文]
-
2011低碳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会议在京召开
[内容预览]
| 2011/3/29 11:40:38由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2011低碳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会议”于3月24日在清华召开。本次会议为“三校联盟”主办的第一次大型学术会议。会上,剑桥大学校长Leszek Borysiewicz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校长Susan Hockfield教授以视频的形式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强调,推动低碳发展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三校联盟”是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阅读全文]
-
中科院在喀什成立对地观测分中心
[内容预览]
| 2011/3/29 11:39:423月28日,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分中心在喀什正式成立,这也是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目前建立的唯一 一个分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靳诺、中科院副院长阴和俊出席成立仪式。 这一中心将立足喀什,面向新疆及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中亚地区资源环境、全球变化等研究,服务区域可持续发展,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在3月27日举行的中科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喀什地区科技座谈会上,喀什[阅读全文]
-
“十二五”我国加快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发
[内容预览]
| 2011/3/29 8:08:29本报北京3月28日电(记者操秀英)“十二五”期间,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将从“启蒙”阶段迈向“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应加快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和政策的研发,以应对这场建筑界革命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在今天开幕的第七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题为《我国绿色建筑行动纲要(草案)》主题报告中指出。 他认为,加快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发具体举措包括:分不同气候区与建筑种类编制相应的[阅读全文]
-
我科学家:将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
[内容预览]
| 2011/3/28 10:20:11近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宣布,我国科学家将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对来自全球的20万个样本进行环境DNA测序或宏基因组测序,从而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基因图谱,并承担核心工作。该项目旨在全方位、系统性研究全球范围内微生物群落功能及进化多样性,以便更好地造福社会及人类。 与以往的微生物研究有所不同,该[阅读全文]
-
我科学家破解石斑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内容预览]
| 2011/3/27 16:23:31本报讯 (通讯员王静思 记者刘传书)研究发现石斑鱼基因组大小约为1.1Gb,相当于人类的1/3,基因数约20000多个。近日,中山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在中山大学联合宣布石斑鱼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这是我国完成的第三个鱼类基因组测序项目和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也是世界上首个鲈形目鮨科石斑鱼类基因组序列图谱。 石斑鱼是名贵海产鱼类之一,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巨大。它是典型的雌雄同体雌性先熟鱼类,在高龄的时候[阅读全文]
-
中国科学家首次完成珍稀中药材金蝉花全基因组图谱
[内容预览]
| 2011/3/25 15:33:39上海与香港两地科学家3月18日在港表示,经过一年多研究,已完成对珍稀中药材金蝉花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拼接和组装,并公布研究所得的金蝉花全基因组框架图谱。专家表示,图谱将有助于培育出药用与营养价值更高的金蝉花品种,同时也将药用虫生真菌研究推向新的层面。 在当天举行的国际生物医药与生物技术2011论坛上,由上海泛亚生命科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据介绍[阅读全文]
-
植物LED光源高效生产突破关键技术
[内容预览]
| 2011/3/25 13:57:48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杨其长主持完成的“植物LED光源节能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日前通过农业部鉴定。该成果是LED(发光二极管)光源在植物领域应用的重大技术突破,为现代设施农业、植物组培、植物工厂等领域的节能高效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针对国内外节能减排的迫切技术需求,研究人员历经8年多探索,系统研究了LED在植物组培、育苗[阅读全文]
-
在干旱和大风荒漠环境可种植耐盐植物
[内容预览]
| 2011/3/24 8:26:47本报青岛3月23日电 (通讯员刘洋 记者王建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今天发布消息,由该所邢军武研究员完成的盐碱荒漠和盐碱农业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邢军武通过长期研究,克服了大风和干旱对碱蓬和其他盐生植物种植的不利影响,可在内陆极端干旱的高盐碱环境大规模种植碱蓬和其他盐生植物,建立植被,消除裸露的盐碱荒漠及其盐渍化与盐碱尘暴的扩散,实现生态环境的改良和优化并建立高效盐碱农业产业。该成果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阅读全文]
-
我国学者发现:高等植物次要捕光复合物晶体结构
[内容预览]
| 2011/3/22 9:41:19日前,《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Molecular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院士、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常文瑞课题组关于高等植物光合膜蛋白——菠菜次要捕光复合物CP29的2.8?覽分辨率三维晶体结构,这是国际上首个高等植物次要捕光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阅读全文]
-
多国科研机构与中国合作进行祁连山生态保护研究
[内容预览]
| 2011/3/18 11:19:52新华网兰州3月18日电(记者 连振祥)依托祁连山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监测基地,中国与多个国家科研机构合作,就祁连山森林植被恢复与治理以及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综合管理等课题进行研究与交流,共同为中国西部的生态保护工作会诊把脉。 “今年正在围绕祁连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等项目,与德国科研机构和学者进行合作与交流。”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贤德说。 刘贤德介绍说,就祁连山森林植被恢复[阅读全文]
-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十二五”完成气象卫星更新换代
[内容预览]
| 2011/3/17 11:10:31“‘十二五’期间,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将进入关键阶段。”日前,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已经完成更新换代的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系列将从试验阶段进入业务应用阶段,其第一颗业务星将在2012年发射。而静止气象卫星也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更新换代,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最高观测时效可以每5分钟获得一张云图,较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每半小时获得一张云图有了质[阅读全文]
-
全国首个地理国情监测试点重点监测生态环境地质灾害
[内容预览]
| 2011/3/8 7:58:29全国首个地理国情监测试点省今天推出。今天,国家测绘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在北京共同签订地理国情监测试点协议书,国家测绘局认为,它意味着国家测绘局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围绕试点省,国家测绘局表示,将在试点期间投入1亿元,支持陕西省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测绘高新装备配置,以推动陕西省城镇化进程、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动态监测,在对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实施动态监测[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