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粉尘变成“可燃棒”

    [内容预览]

    | 2011/3/2 9:45:58
    提起河北省张家口市卷烟厂的粉尘排放,居住在公司周边的居民有过不少怨言。然而,当记者近日走进公司附近的生活小区时,这里的居民告诉记者,自从公司把除尘设备改建到地下后,机械振动声就听不见了,粉尘污染也没有了。  粉尘是卷烟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之一,过去由于除尘设施落后,加之作业振动声响大,粉尘排放和噪声经常扰民。对此,公司对粉尘排放系统进行了技术升级,并将除尘系统从地面改建到地下。  在位于厂区地下

    [阅读全文]

  • 中科院:引领国际煤化工循环利用技术

    [内容预览]

    | 2011/2/28 10:09:28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污染重,效率低,资源浪费大。中科院紧密围绕国家洁净煤技术的战略需求,立足原始创新,长期坚持不懈,在煤基清洁燃料及化工品生产领域形成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目前该领域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并在示范工程稳定运行的技术几乎全部来源于中科院,其中,煤间接法合成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技术在工程示范方面取得的突破尤为突出。  面向国家需求,布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煤炭在未来相当

    [阅读全文]

  • 中德海洋科学中心在中国海洋大学成立

    [内容预览]

    | 2011/2/25 11:05:46
    2月24日上午,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共同支持的中德海洋科学中心(Center for Sino-German Cooperation in Marine Sciences)揭牌仪式在中国海洋大学举行。海大校长吴德星、德国不莱梅大学校长Mueller、基尔大学校长Fouquet、莱布尼兹海洋科学研究所所长Herzig、莱布尼兹热带海洋生态中心主任Ittekkot共同签署中德海洋科学中心

    [阅读全文]

  • 汽车尾气发电能成为现实吗?

    [内容预览]

    | 2011/2/17 8:42:52
    你听说过汽车尾气可以发电吗?据统计,2010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1806万辆,如果尾气发电成为现实,所有汽车配备尾气发电装置,那么节约下来的石油及减少的尾气排放量将十分可观。请关注——  在车水马龙的街头,一股股浅蓝色的烟气从一辆辆汽车尾部喷出。这种气体排放物不仅气味怪异,而且令人头昏、恶心,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汽车尾气。  环境保护部去年发布的《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0年

    [阅读全文]

  • 中国科学家通过星地联合探测南极冰雪冻融

    [内容预览]

    | 2011/2/16 15:57:21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科学家已获得全南极的多源遥感影像图,测得了冰盖运动和表层冰雪的融化等数据。但由于缺乏地面验证,卫星遥感所获得的冰雪参数的可靠性不高。记者2月15日从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了解到,“极端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平台”将给卫星遥感数据“挑刺”,通过星地联合探测南极冰雪冻融。 该平台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程晓教授、李秀红博士等研制,经过现场与国内科研人员

    [阅读全文]

  • 安徽农业科技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出台

    [内容预览]

    | 2011/2/16 11:22:46
    中国气象报记者王兵 通讯员韦炜 王珏报道 日前,《安徽省农业科技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以期建立起适应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体系。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几十年来,安徽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气温明显升高,降水空间分布异常,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气候变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方案》以减缓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农林碳汇、适应气候变化、防灾减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阅读全文]

  • 我建成首套近地面沙尘观测系统

    [内容预览]

    | 2011/2/13 11:51:11
    本报讯(记者杜英)近地面50米范围内是沙尘暴发展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绿洲防护林可以减少70%的沙尘水平通量,消减风速30.5%—52.9%,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网对沙尘暴的阻截作用非常显著。这是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经过5年的观测研究获取的一组结论,该站研发的“0—50米近地面沙尘观测系统”为沙尘暴灾害防治和荒漠绿洲防护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这套系统由“风沙流

    [阅读全文]

  • 不同人工林播种因乡土树种而异

    [内容预览]

    | 2011/1/30 22:15:51
    我国华南地区存在大量的人工林,由于缺乏乡土树种而停滞于演替早期阶段,进而导致这些人工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低。 为了加快这类人工林的演替进展,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恢复领域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王俊博士在导师任海研究员的指导下,以桉树林、乡土树种混交林、豆科树混交林、针叶混交林为对象,以自然弃耕的灌木地为对照,在林下直接播种锥粟(Castanopsis chinensis)、厚壳桂(Cry

    [阅读全文]

  • 2011年北京低碳技术论坛举办

    [内容预览]

    | 2011/1/29 15:36:25
    本报讯 记者赵妍报道:以“新理念、新技术引领和支撑北京低碳城市建设”为主题的2011年北京(国际)低碳技术论坛,日前在北京举办。此次论坛邀请来自国内外从事低碳城市建设与规划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围绕推动北京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献策献计。论坛期间,北京市科委还展示了近年来在低碳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重点宣传和推介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和产品。

    [阅读全文]

  • 发光二极管作人工植物光源既节能又提高作物品质

    [内容预览]

    | 2011/1/28 22:05:32
    本报北京1月27日电(记者瞿剑)以发光二极管(LED)替代传统人工光源用于农作物生长补光,既节能降耗,又提高作物品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杨其长研究员主持完成的“LED植物光源节能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今天在京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以方智远院士为首的鉴定委员会评价该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推广和应用前景广阔,为设施农业、组织培养、植

    [阅读全文]

  • 中科院将构建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等8大体系

    [内容预览]

    | 2011/1/28 16:41:38
    中新社北京1月26日电 (记者孙自法)中国科学院最新发布的该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中科院将构建可持续能源与资源、先进材料与绿色智能制造、普惠泛在的信息网络、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普惠健康保障、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国家与公共安全等8大体系,并围绕这8大体系建设进行战略布局。  ――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重点部署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先进核裂变能、煤炭清洁

    [阅读全文]

  • 中科院:微生物次生代谢生物合成研究获重大进展

    [内容预览]

    | 2011/1/25 10:29:12
    近日,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海洋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组合生物合成课题组研究员张长生领导的团队在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该团队完成了重要抗菌剂台勾霉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鉴定和关键酶的功能阐述。这项研究的部分成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据专家介绍,台勾霉素(tiac

    [阅读全文]

  • 国内首座运用物联网技术智能变电站投运

    [内容预览]

    | 2011/1/20 10:03:50
    本报讯   近日,国内率先实现物联网技术与高压强电控制技术全面融合的国内首座220千伏新建智能变电站——国家电网西泾变电站在江苏无锡竣工投运。   这座变电站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综合运用智能传感、网络通信、实时监测、专家系统等技术,将传统意义上的设备“活化”,使其具备智能,进而实现自我感知、判别和智能化决策,自动完成顺序控制、一次设备在线监测、辅助系统智

    [阅读全文]

  • 地质调查“十二五”目标力促找矿重大突破

    [内容预览]

    | 2011/1/18 12:03:36
    记者从1月15日举行的2011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二五”地质调查将大幅提高我国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区带远景区矿产远景调查,致力于促进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将得到大幅提高。以整装勘察区为重点,将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带中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和重要找矿远景区1∶5万区调、航磁和化探调查,重点成矿带1∶5区调、

    [阅读全文]

  • 第27次南极科考完成普里兹湾62个站位定点调查

    [内容预览]

    | 2011/1/18 11:55:37
    随着P2断面最后一个站位CTD下放完成,北京时间1月17日零点左右,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结束了南大洋普里兹湾的阶段性作业,完成了全部优先级、部分次优先级和普通级共62个站位的定点调查。 科考队大洋队队长张永山告诉记者,此次调查与以往调查断面设置稍有区别,为了调查南极绕极流与普里兹湾水体交换的关键路径,在普里兹湾内增设一条陆架坡纬向断面A01,其他5条经向断面大致与以往设置相同。同时为了

    [阅读全文]

  • 北师大成立全球变化数据处理与分析中心

    [内容预览]

    | 2011/1/11 16:06:30
    1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数据处理与分析中心”成立。该数据中心以全球变化数据集成与共享为服务宗旨,最终形成国际化的为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分析和模型支撑的信息平台。徐冠华院士担任首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深受数据封锁、信息不畅所带来的弊端,特别是地球系统科学的兴起,全球变化等科学问题的提出,要求人们从全球的角度认识地球整体是如何运行的,揭示全球环境变化的驱动力,

    [阅读全文]

  • 中科院环境与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成立

    [内容预览]

    | 2011/1/11 15:08:41
    为加强中国科学院科研基地建设,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中国科学院环境与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于日前获批成立,其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实验室主要面向环境污染治理的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家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与区域污染治理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将开展环境微生物和污染物生物处理、微生物绿色催化工艺与机制、生物质废弃物微生物转化与过程调控的应用基

    [阅读全文]

  • 我国生产高端薄膜太阳能电池有了“利器”

    [内容预览]

    | 2011/1/10 9:06:56
    本报上海1月8日电(记者王春)不久,一种更“给力”并实惠的能源将走入寻常百姓家。今天,首台代表着国际尖端技术水平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PECVD)在位于上海张江的理想能源设备公司正式下线。这台设备的研制成功和下线,大幅降低硅薄膜电池生产成本,打破了高端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市场一直被国外厂商垄断的局面,填补了光伏电池高端设备国产化的空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

    [阅读全文]

  • 世界首台太阳能热发电站仿真机 于近日研制成功

    [内容预览]

    | 2011/1/7 10:07:52
    记者从中科院电工所获悉,在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的支持下,电工所太阳能热发电实验室历时5年,于近日成功研制了世界首台太阳能热发电站仿真机。该仿真机可对太阳能热发电站运行进行全过程仿真。  太阳能热发电站仿真机由计算机和仿真软件包组成,仿真软件由STAR-90仿真平台、电站运行操作员界面和模型软件构成,其中模型软件包括聚光场模型、吸热器系统模型、储能系统模型和

    [阅读全文]

  •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新科研中心启用

    [内容预览]

    | 2011/1/4 12:37:23
    1月1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新科研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依据版纳植物园的园区总体规划,新科研中心选址于该园区东门东南侧的盾形地块上,是该园自建园以来建设及投资规模最大的基建项目,总投资8700万元。新科研中心包括资源植物研究中心、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心、综合实验室、国际会议厅、图书馆、综合办公楼、职工餐厅、专家公寓以及配套附属设施等,总占地面积为9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7762平方米。&nbs

    [阅读全文]

203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