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亚洲水文地质图》完成修编

    [内容预览]

    | 2010/9/13 13:15:08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环所近日完成了《亚洲水文地质图》修编工作。此次修编是在该所1997年编制出版的《亚洲水文地质图》的基础上进行,是水环所承担的“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项目系列图件成果之一。 新编《亚洲水文地质图》主要反映地下水赋存类型和产水能力,在原来三大新编地下水赋存类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裂隙孔隙水”类型,新划分出孔隙水、岩溶水、裂隙孔隙水和裂隙水四大赋存类型。对各类型地下水按产水

    [阅读全文]

  • 第四次北极科考创多项新纪录

    [内容预览]

    | 2010/9/13 9:39:26
    9月10日,“雪龙”号穿过津轻海峡进入日本海,正在回国途中。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摄    9月12日,北极科考外国队员、法国巴黎大学的帕斯卡利娜·布尔甘喜获《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纪念证书》。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摄     9月12日,北极科考首席科学家余兴光(右)向考察队员张远辉(左)颁发《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纪念证书》。新华社记者 张建

    [阅读全文]

  • 气象科技力助西双版纳州应对气候变化

    [内容预览]

    | 2010/9/10 8:03:19
    西部大开发十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采取有力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气象局积极开展本地气候变化规律及影响与对策研究,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完成了“西双版纳气候变化规律及特征”、“西双版纳浅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城市化与西双版纳傣族庭院气候环境特征分析”和“西双版纳雾日减少与生态环境

    [阅读全文]

  • 北半球冰冻圈变化研究项目启动

    [内容预览]

    | 2010/9/8 9:44:37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承担的“973”计划项目“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适应对策”启动。 该项目将围绕北半球冰冻圈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影响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并以冰冻圈变化对我国气候、灾害、水资源安全等的重大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为主要出口,针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冻圈迅速退缩的事实,研究北半球冰冻圈主要组分的变化机理,阐明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机制

    [阅读全文]

  • 我国实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独立发电

    [内容预览]

    | 2010/9/8 9:16:26
    本报讯 (张玲 周前进)9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燃料电池研究开发中心传出喜讯,该中心以电扇和灯泡为负载实现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系统的独立发电。   SOFC是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沼气等生物质燃料,以及其他碳氢化合物中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电化学发电装置,具有高效率、低排放、无噪声、热电联供等独特优点。SOFC发电技术是世界公认的21世纪的绿色能源技术,也是目前发达国家投入大量

    [阅读全文]

  • 国家海洋局:北极科考目的系研究其气候影响

    [内容预览]

    | 2010/9/7 9:32:25
    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记者 查文晔 王建华 隋笑飞)中国国家海洋局有关官员6日反驳了日本媒体有关中国正在积极准备开发北极资源的报道,称其为“纯属毫无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测”。8月20日,考察队员在采集北极点海水样品。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上周结束了在北极的第四次科考活动。日本《读卖新闻》4日的一篇报道称,中国正在积极为开发北极作准备,此次在科考的同时似乎也进行了资源勘探工作。 

    [阅读全文]

  • 攻克氢燃料电池瓶颈技术 中国跻身世界第二

    [内容预览]

    | 2010/9/6 8:38:57
     装有燃料电池的双足步行机器人(资料图)    “皇冠上的明珠”    别小看这张膜,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谁摘下了它,谁就掌握了国家战略“制高点”    “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我国受基础新材料落后和投入机制等问题制

    [阅读全文]

  • 中科院寒旱所一重大科研项目启动

    [内容预览]

    | 2010/9/4 19:36:13
    本报讯(通讯员王进东 记者武永明)由中科院寒旱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适应对策”日前在兰启动,在接下来的5年里,项目研究将深入了解冰冻圈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我国气候的物理过程,为提高我国的气候预测水平创造条件。中科院原副院长孙鸿烈院士、秦大河院士、姚檀栋院士出席启动仪式。  据介绍,该项目将围绕北半球冰冻圈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影响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并

    [阅读全文]

  • 全国生态安全与灾后生态恢复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召开

    [内容预览]

    | 2010/9/3 15:01:04
    8月13-15日,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四川省生态学会主办,绵阳师范学院承办的全国生态安全与灾后生态恢复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隆重召开。有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会议。 苏智先教授、董鸣研究员、储晓刚研究员、骆建国研究员等专家针对四川5·12特大地震后生态恢复重建现状与对策、用乡土寄生物控制入侵生物的可能:菟丝子对薇甘菊、移动实验

    [阅读全文]

  • 猕猴桃科及杜鹃目的古老多倍化与物种多样化研究取得进展

    [内容预览]

    | 2010/9/2 10:35:54
    多倍化或者整基因组复制事件在植物的进化过程中非常的普遍,然而,量化植物进化过程中的古老多倍化事件仍然十分的困难。近日,华南植物园与武汉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利用已有的EST数据库资源对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以及其所在的杜鹃目(Ericales)内的其它近缘科属物种的古多倍化和物种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猕猴桃属内发生过至少两次古多倍化事件,其中最近的一次古多倍化事件与猕猴桃科内的细

    [阅读全文]

  • 北京建成首个自主知识产权大型植物工厂

    [内容预览]

    | 2010/8/23 13:49:44
    京鹏植物工厂工作人员在人工光植物生产车间巡视(8月19日摄)。   近日,北京市设施农业领域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植物工厂——京鹏植物工厂正式投入运营。该植物工厂占地1289平方米,利用精确环境控制技术和自动化高新技术进行植物周年工厂化生产,集成现代生物技术、现代种植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机械自动化技术于一体,可以使蔬菜、花卉等种苗培育实现全过程工厂化生产,同时可以提高农业现代化育苗水平以及农

    [阅读全文]

  • 我国太阳能低温发电技术已达领先全球水平

    [内容预览]

    | 2010/8/20 15:03:39
    最近,一座由普通太阳能真空管组成的太阳能屋顶电站在昆明落成并投入使用。  这是由云南齐裕热电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低温发电技术实际运用的一个案例。它昭示了我国的太阳能低温发电技术已经领先全球,与外国的光伏发电不同,这一技术以太阳能热水器为载体,利用传统太阳能真空管发电同时还具有热水复合功能。缺水地区可以无水发电,成本低,效果好。使我国独具优势的太阳能真空管产业由单一的热水器功能,跃升出发电复合功能,热电

    [阅读全文]

  • 我国掌握“低碳水泥”关键技术 可实现碳减排50%

    [内容预览]

    | 2010/8/20 10:11:19
        日前,记者从北京举行的973计划项目中期检查会上获悉,以南京工业大学沈晓冬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973项目组,已经基本掌握了“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可实现水泥碳排放量减少50%以上。    中国是世界水泥生产第一大国,年产量占全球的50%以上,是排名第二的国家——印度的13.8倍

    [阅读全文]

  • 中小养殖场如何变废为宝

    [内容预览]

    | 2010/8/18 9:45:45
    随着,国家对于农村养殖业的大力倡导和扶持,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种养殖场总数超过3000万家。养殖业的繁荣,大大满足了国人的菜篮子问题。但是随之产生的粪污处理和能源浪费问题成为养殖从业群体无法解决的问题,严重违背了低碳理念,更是导致了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危害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的大难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的、低碳的绿色生态环保系统呢?  目前,有一种

    [阅读全文]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与中美学者共话环境增值能源

    [内容预览]

    | 2010/8/18 8:38:56
    刚被中国农业大学授予荣誉教授称号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安东尼·勒盖特(Anthony Leggett)教授8月16日在2010中美环境增值能源论坛上做主题报告时指出,超导技术能够通过减少能源运输过程中的线损,协助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   本次中美环境增值能源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   安东尼·勒盖特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降

    [阅读全文]

  • 屋顶绿化走出实验室 助力立体低碳城市

    [内容预览]

    | 2010/8/17 10:42:29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也集中凸显,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热岛效应等城市化通病随之而来。近几年,屋顶绿化、立体花园等概念逐步走出“实验室”,推广应用到城市节能减排中。在城市土地紧缺的情况下,推广屋顶绿化成为解决城市热导效应的有效措施,无需占用土地,生态效果明显。  城市屋顶绿化能使夏季屋面温度下降20℃—40℃,室内温度下降4℃—6℃,大大减少了建筑物对热量的吸收。城市屋顶绿

    [阅读全文]

  • 把建筑垃圾“吃干榨尽”

    [内容预览]

    | 2010/8/11 9:58:16
    在为建设上海世博园区而拆迁原址建筑过程中,5平方公里的大规模拆迁,那么多的建筑垃圾都去了哪里?其实,答案就在园区内——园区内60%的路基、绿树花卉下的填埋物,以及大量的窨井盖都是由这些建筑垃圾处理而成,堪称是废物利用“吃干榨尽”的经典之作。而这一经典之作是如何诞生的呢?“世博园区工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负责人何品晶教授,近日对科技日报记者还原了那段充满智慧的变废为宝历程。  一条妙计惊醒迷惘之人

    [阅读全文]

  • 我国第四代燃料电池核心技术获突破

    [内容预览]

    | 2010/8/6 7:50:49
    本报讯 (车轮 记者李丽云)由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近日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孙克宁教授科研团队完成的“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集成研发”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独立开发出的“流延共烧结技术”,实现了我国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大面积电池基片制备核心技术方面的突破,单体电池的功率及功率密度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综合水平国内领先。在当前对清洁能源呼声日高的情况下,该项目将带

    [阅读全文]

  •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网开通

    [内容预览]

    | 2010/8/5 11:26:17
    中国、英国和瑞士政府联合组织实施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ACCC)项目,通过在我国政府及合作省份层面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提高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为了配合项目宣传,广泛传播ACCC项目成果,发挥试点省份示范效应,扩大受益群体范围,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经验分享,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支持下开发建设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网。  由项目管理办公室主办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网(www.ccada

    [阅读全文]

  • 聚能新技术终结传统燃具市场

    [内容预览]

    | 2010/8/5 9:26:23
    一项在节能和减低碳排放方面有着独特优势的聚能燃烧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大气燃烧方式,还实现了高效、节能、环保、健康等多种要求,引起了行业和全社会的关注。近日,在中国五金制品协会联合工信部、财政部、发改委及行业专家学者举行的“聚能燃烧技术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是一项划时代的技术,它为灶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契机。   “聚能燃烧技术的核心在于合金多孔蜂窝发热体技术。”据华帝股份的技术总监

    [阅读全文]

203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