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越边境维管植物野外考察圆满完成
[内容预览]
| 2008/11/20 14:38:50云南中越边境地区是中国面向越南的最前沿地带之一,是中南半岛内陆“绿色大三角洲”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南亚热带地区,该地带是目前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最为完整的部分之一。 为发现新物种和新记录、丰富疑难种的材料,在美国国家地理协会探索项目的支持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主持下,该所税玉民研究组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史密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单位合作,[阅读全文]
-
沧州发明浅水位重盐渍土区绿化技术
[内容预览]
| 2008/11/17 16:18:08日前,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发明的渤海湾浅水位重盐渍土区绿化技术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们认为,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港城区重度盐碱地域绿化技术的空白,是港区绿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据该项目负责人、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阎旭东研究员介绍,此项技术从渤海湾泥质海岸带地下水位浅、矿化度高、土壤盐渍化程度重、淡[阅读全文]
-
第336次香山会议研讨“山地科学体系与资源环境安全”
[内容预览]
| 2008/11/17 12:10:41以“山地科学体系与资源环境安全”为主题的336次香山科学会议11月17~19日在北京举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郑度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陆大道研究员、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所崔鹏、清华大学水利系王兆印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山地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热点和科学前沿。中国是世界山地大国,全球65%的高山分布在中国,山地研究对系统地发展有中国地理特色的地球系统科学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特[阅读全文]
-
第三届亚洲大河国际研讨会聚焦亚洲大河流域气候变化
[内容预览]
| 2008/11/17 12:08:36“第三届亚洲大河国际研讨会”11月15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来自中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新加坡等国的8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区域气候变化、径流与流域管理,并将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此次国际研讨会由中德研究中心的组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德国波兹坦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变化中心等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中心、德国技术合作公[阅读全文]
-
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这里是大气科学最前沿
[内容预览]
| 2008/11/17 8:49:55“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不必走出国门,在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就能站在国际大气科学的前沿,与中外科学家就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这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前举行的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成立5周年研讨会上,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所长、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王会军这样介绍。 被誉为中科院与北欧科技合作典范的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2003年在[阅读全文]
-
不求灭藻只求“瘦身”
[内容预览]
| 2008/11/12 23:50:36改变思路是否可以在治理蓝藻污染方面取得更实际的效果?秦泽荣博士的思路是不求对蓝藻“斩尽杀绝”,但求与“蓝藻”实现共舞,只要富营养的水体最终能够“瘦”下来不成灾就行。他采用这种理论,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2006年,川渝等地的养鱼户由于采取向网箱里投放肥料给鱼“促肥”,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鱼塘大面积死鱼。死鱼是因为缺氧,作为曾在日本攻读微生物生态学的博士生,秦泽荣首先想到从增加水体溶氧量入手。他[阅读全文]
-
中德柴达木盆地西部联合千米科学钻探第一期顺利结束
[内容预览]
| 2008/11/10 16:29:53我国西北地区乃至整个中亚地区逐渐干旱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干旱化又是怎样一个过程?干旱化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青藏高原隆起之间存在哪些联系?在当前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干旱程度又将作出何种响应? 为了解开上述科学问题,我国甚至是全世界科学家一直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工作。青藏高原隆起的地质过程研究、黄土高原粉尘沉积记录研究等都是其中的亮点。 但是,现在青藏高原隆起[阅读全文]
-
生物技术治理重金属废水污染获得成功
[内容预览]
| 2008/11/10 8:52:35本报讯(记者仇方迎)江苏省昆山工研院华科生物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将生物高分子材料运用于重金属废水处理,于近日获得成功,经过近两个月来的生产实践检验,这项名为“基于生物技术的工业重金属废水处理—中水回用系统”的科研成果已展现出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长三角是我国现代制造业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电子企业最集中的昆山市,每天产生大量重金属废水,节能减排、污水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从今年6月开始,在昆山工业技术[阅读全文]
-
我研究出尾矿变废为宝成肥料新技术
[内容预览]
| 2008/11/9 9:39:41本报讯(记者张亮)记者近日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的成果鉴定会上了解到,我国研究人员研究出一种将采矿企业的“垃圾”———尾矿加工为多元素矿质肥的新技术。这对解决因采矿带来的占地、污染和安全隐患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该技术通过类似于水泥生产的简单工艺,将钼尾矿加工为含有对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钾、硅等多元素矿质肥。3年来,经过多种作物、300多个点次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肥料对农作物具备增产、提高品质[阅读全文]
-
中国科学家原创理论大幅提高全球海洋环境预测准确率
[内容预览]
| 2008/11/7 14:05:44我科学家原创的“海浪—环流耦合理论”及相关数值模式,得到了来自世界多国科学家的赞赏。10月底在大连召开的第十七届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年会上,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乔方利作为大会唯一特邀报告人,以《海浪—潮流—环流耦合数值模式:提高海洋与气候预报预测能力》为题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阐述。 乔方利从1999年起,在连续两期973项目的支持下,经过艰苦攻关,基本解决了[阅读全文]
-
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将成“风水宝地”
[内容预览]
| 2008/11/6 2:29:18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即将形成的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的利用问题持消极态度,华东师大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主任陆健健教授、何文珊博士与重庆大学及美国相关学者在对三峡库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发表论文,认为消落带湿地是“风水宝地”,经过合理开发与利用,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该篇题为Optimizing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中国的生态系统服务正在优化中》)的论文,于10月24日[阅读全文]
-
第334次香山会议研讨“水科学研究中的基础前沿问题”
[内容预览]
| 2008/11/6 2:27:52以“水科学研究中的若干基础前沿问题”为主题的第334次香山科学会议11月4~6日在北京举行。中科院物理所王恩哥研究员,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胡钧研究员,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潘纲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沈元穰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萧旭东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水是自然界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物质,正是因为有了水的存在,才造就了我们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然而水质危机已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尤其[阅读全文]
-
环保节能干法乙炔新技术
[内容预览]
| 2008/11/4 10:19:11环保节能干法乙炔新技术装置突破性地设计了连续入料、连续出料工艺和专用生产设备,对促进聚氯乙烯及电石制乙炔行业全面向安全、环保、节能方向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该装置一经推出,立即引起业内强烈反响,目前该装置已签订合同35套,已投入运行的达9套,正在安装的有6套。鉴于原有的湿法乙炔工艺因高耗能和高污染将受到限制和替代,干法乙炔新技术装置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目前国内聚氯乙烯行业普遍使用湿法乙炔发生[阅读全文]
-
上海交大“滤池技术”破解农村污水处理难题
[内容预览]
| 2008/11/2 19:58:17蓄水池里,螺蛳沿壁爬行,两寸来长的小鱼和水下60厘米深处的树叶清晰可见。这是松江区曹家浜污水处理站的蓄水池,池里盛着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清水。处理站担负着为曹家浜村250家农户净化污水的任务,自从一年前采用上海交通大学的“节能型组合式复合生物滤池技术”后,村民发现,处理每吨污水耗能仅需0.1千瓦时电,大约只要7分钱,出水就能达到国家一级B排放标准。 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邱江平、蒯琳萍教授[阅读全文]
-
中国有望建立特有的全球变化遥感监测系统
[内容预览]
| 2008/11/1 20:45:59中国一项著名的国家科技计划决定支持本土科学家通过空间观测来研究全球变化。这个项目将于明年启动。 中国科技部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批准了“空间观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机理与方法”展开研究。这个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牵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6家单位参与。 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研究员说,研究团队将面向全[阅读全文]
-
天津市专家新发明 混凝土上能种草
[内容预览]
| 2008/11/1 15:49:01混凝土上也能种草!这是天津市科研人员研发的一项绿化新技术。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经过三年多的技术攻坚,研发出环保型绿色植被混凝土技术,用于河流护砌、高速公路边坡、市区环岛及住宅小区等公共设施绿化,既能加固边坡,又能绿化环境、保持水土。目前,此项绿化新技术已获国家专利,并已在本市及全国推广使用。 “混凝土是碱性的,碱性环境并不适合植物生长,研发要解决的就是植物在碱性环境中的生长问题,并配置出适合植物[阅读全文]
-
美设计出新型垃圾沼气回收系统
[内容预览]
| 2008/11/1 10:48:14本报讯似乎“沉睡”于地下的垃圾已没有什么利用价值,然而其“呼出”的气体现在却为人看好。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垃圾填埋都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气体,很多情况下甚至可以产生大量可供重复利用的沼气。据统计,每百万吨城市固体垃圾相当于每天1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气体,含约55%%的沼气。不过,要想将其收集并加以利用还需想出一个方便可行的办法。 致力于提供能源和环保解决方案的美国江森自控公司针对垃圾填埋气体设计开发了[阅读全文]
-
第二届海峡两岸森林动态样区研讨会在浙大举行
[内容预览]
| 2008/10/29 17:09:3010月20日至21日,第二届海峡两岸森林动态样区(样地,forest dynamic plot)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来自海峡两岸13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及美国Clemson大学等单位的60余名专家与会,共同探讨海峡两岸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研究等。 大型森[阅读全文]
-
第333次香山科学会议研讨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研究
[内容预览]
| 2008/10/29 15:59:09以“植物染色体工程和作物分子育种”为主题的330次香山科学会议10月29~31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所 苏纪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荣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吴国雄研究员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西太平洋是世界上海温最高、面积最大的暖池和复杂的海洋环流系统,是全球热带对流最强、水汽含量最多的海区,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阅读全文]
-
环保新技术:可以饮用的印染废水
[内容预览]
| 2008/10/28 17:05:05“这是已经处理好的印染废水,不但很干净,而且还可以喝呢!”10月26日,记者在参观由浙江金伯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污水处理工程时,高级工程师韩新弟当着记者的面,舀起一碗处理过的水直接往嘴巴里送,让在场的人大为惊讶。据介绍,浙江金伯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两项环保新技术能够让印染废水达到零排放。 浙江金伯[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