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傅伯杰研究员《科学》发表文章论述中国环境战略

    [内容预览]

    | 2008/8/3 20:41:13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员在2008年8月1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Blue Skies for China”的文章,讨论中国的环境挑战与战略。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有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环境挑战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退化。2007年,40%的城市生活

    [阅读全文]

  • 863研发成果大规模应用 奥运中心区交通"零排放"

    [内容预览]

    | 2008/7/31 21:39:16
        新华网北京7月31日奥运专电(记者邹声文)随着以国家863计划研发成果为基础的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大规模驶入运行,奥林匹克中心区域目前已成功实现交通“零排放”。     科技部部长万钢31日到奥林匹克中心区域实地了解了这些车辆的运行情况。他表示,奥运期间这些车辆将为践行“绿色奥运”理念做

    [阅读全文]

  • 我国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取得重大突破

    [内容预览]

    | 2008/7/31 12:00:30
    一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太阳能热水器,由上海光福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成功,在本月举行的上海国际节能减排博览会上,赢得观众们的极大兴趣和青睐。   这是一种分体壁挂平板承压式太阳能热水器,与以往直接水循环热水器的最大区别是其采取了一种特殊的介质,介质流经集热器吸收大量热量后,循环至储热水箱加热水箱中的水。由于这种介质的吸热散热性能极佳,加上介质并不与水流直接接触,因而其集热效率非常高,能效比超过

    [阅读全文]

  • 我国设立首个南极特别保护区

    [内容预览]

    | 2008/7/30 10:53:22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31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我国提出的格罗夫山哈丁山南极特别保护区管理计划获得会议批准,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南极特别保护区。 在南极领土主权要求被冻结后,对南极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南极的环境管理和资源管理方面。而在环境管理中,特别保护区和特别管理区的建设和成效既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南极科学研究的水准,同时也凸显了该国履行南极环境管理与保护义务的能力,对提升其在国际南极事

    [阅读全文]

  • “鸟巢”之下水清清

    [内容预览]

    | 2008/7/29 9:53:22
    2008北京奥运会即将召开,人们不由得关心起期间的气象状况。据《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及第十三届残奥会气象服务手册》介绍,奥运会期间出现降雨的概率为37%%,即平均3天就会有一次降雨。   那么,“鸟巢”如何充分利用雨季带来的大量雨水资源,在保证奥运期间场馆和景观用水的同时,又实现环保节水呢?   采用雨洪综合利用系统   国家体育场雨洪利用项目总设计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工程中心副总工

    [阅读全文]

  • 环境一号A/B星通过出厂审定

    [内容预览]

    | 2008/7/20 17:24:11
    本报北京7月19日电 记者吕贤如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今天环境一号A/B星及长征二号丙火箭在京通过出厂审定。环境一号A/B星是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光学卫星,将采取“一箭双星”的形式,由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两颗小卫星入轨。建立该星座在我国还是首次。   国家航天局局长、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孙来燕介绍,面对我国复杂的自然环境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亟须

    [阅读全文]

  • 我科学家人工触发闪电获得成功

    [内容预览]

    | 2008/7/20 17:19:25
    新华社兰州7月18日电(记者  宋常青)  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了解到,我国科学家近日在山东滨州地区实现了在强雷暴中人工触发闪电。这是我国科学家在强雷暴中首次人工触发闪电获得成功。   科研人员于今年6月29日在山东滨州地区进行人工触发闪电实验和多站高精度GPS时钟同步的雷暴及闪电多参量综合观测时,首次在国内获得了空中触发闪电的电流资料,较接近地模拟了

    [阅读全文]

  • 多部门会商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内容预览]

    | 2008/7/18 9:04:27
    本报北京7月17日电(记者赵婧)《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课题鉴定报告会今天在京召开。由中国科学院、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境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国家气象总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院等科研机构和部委的院士、教授和领导20余人组成的课题鉴定委员会,对该课题进行了评审鉴定。   《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是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承担的青海省人民政府委托课题

    [阅读全文]

  • 我燃煤发电领域二氧化碳减排技术首度应用

    [内容预览]

    | 2008/7/18 8:52:43
    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7月16日,华能北京热电厂运行部脱硫项目负责人张林在操作充车泵阀门。   本报讯(记者  张强)  7月16日,国内首座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华能北京热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在京建成投产。该工程已成功捕集出纯度为99.99%的二氧化碳,达到设计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在燃煤发电领域,二氧化碳气体减排

    [阅读全文]

  • 早熟高产棉:让耕地利用率翻一番

    [内容预览]

    | 2008/7/17 8:10:36
    记者:李禾 课题描述:国家棉花早熟研究点评专家:喻树迅(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博导)范术丽(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   “上世纪80年代,由于棉花生长时间长,我国北方只能种一季棉花,而剩余的时间不够种植小麦,加上人多地少,棉粮争地矛盾突出。”喻树迅告诉记者,相对而言,植物的生长期和光合作用时间越长,产量越高、品质越好,如何才能做到早熟又高产呢?这成为摆在我国农业科研人员

    [阅读全文]

  • 我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尚未形成国家战略体系

    [内容预览]

    | 2008/7/17 8:08:15
    本报北京7月16日电(记者  游雪晴)  刚刚结束的G8峰会上,西方国家宣称将在2050年减少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一声明又将人们的关注再次聚焦在全球变化问题上。巧合的是,在G8峰会召开的同时,第325次香山科学会议也把议题定格在全球变化上。这次以“全球变化:观测、模拟、人类活动及经济学问题”为主题的会议,吸引了国内外40多位学者。专家认为,虽然我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已经形成

    [阅读全文]

  • 引领创新的奥运范本——“科技奥运”向世界报告之三

    [内容预览]

    | 2008/7/16 8:31:18
    新华社记者杜华举摄   北京工人体育场内景(摄于5月19日)。改造后的工人体育场,总建筑面积达80000平方米,可以容纳62000名观众,场内设施完全满足奥运会足球比赛技术标准要求。  看着桌上一页页翻过的日历,福田汽车北京公司技术部副主任刘继红有种特别的期待。   7月10日,他们和清华大学一起研制生产的三辆氢燃料电池大客车将正式交付奥组委,为即将到来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提供服务。“奥运给我们提

    [阅读全文]

  • 中国将发射"引雷火箭" 有望收集自然界雷电能源

    [内容预览]

    | 2008/7/14 10:42:44
        据《金陵晚报》报道:记者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了解到,中国最新的专用引雷火箭已经成功通过验收,有望收集自然界发生的雷电能源。    地球上每天会有数百万次以上的雷电发生,一次闪电,云和大地间的电压可达1亿伏,功率可达100亿千瓦,是我国葛洲坝水电站发电功率的几千倍。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验收专家介绍,中国的引雷

    [阅读全文]

  • 我国在湿法电解技术领域获新进展

    [内容预览]

    | 2008/7/9 11:42:54
    近日,由贵州省新材料研究开发基地针对我国资源状况和环境要求研制的湿法电积铜用特大型变质Pb-Ca-Sn合金阳极项目通过了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 湿法电解是近年以来有色金属生产中采用的既环保又有效、可实现资源回收的技术和方法之一。我国铜资源较少,传统铜业生产的方法均采用火法冶炼,资源回收不彻底,同时还有大气污染的问题。铜湿法冶炼经过数十年的技术进步,能从含铜浓度很低的浸出液中把铜萃取分离

    [阅读全文]

  • 基础研究不断创新 沪高校成节能减排"科技引擎"

    [内容预览]

    | 2008/7/7 16:43:25
        昨天,20辆第四代燃料电池动力车从上海直发北京,这批“节能样板车”将作为贵宾接待车和马拉松比赛先导车,在奥运赛场上一展身手。由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上汽集团等提供动力系统,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负责制造的这一氢燃料电池车,最大输出功率高达60千瓦,燃料消耗仅为每百公里1.2公斤氢气,大约相当于4升93号汽油,车载储气罐加满氢气可连

    [阅读全文]

  • 柴达木西部科学深钻发现地下盐矿和饱和卤水矿

    [内容预览]

    | 2008/7/7 13:45:45
    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研究员和德国图宾根大学E•Appel教授领导的中德柴达木西部千米深钻自2008年5月31日开钻以来,目前已经顺利钻进到306米,并取得重要发现。目前,整个岩芯采取率在95%以上,整个钻孔岩芯由灰黑色、绿灰色泥岩和白色盐层的交互层组成,泥盐比大致在3:1,盐层已达100多层,一般单层0.6—0.7米厚,最厚可达3米。6月16日18时,在钻进到203—206

    [阅读全文]

  • 中国与希腊植物嫁接技术领域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内容预览]

    | 2008/7/7 11:15:41
        近日,东北师范大学与希腊国家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同合作的“RNA移动在嫁接植物中对接穗质量性状影响研究”项目通过了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目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嫁接技术是农业生产尤其是果树、蔬菜生产上的一项重要实用技术,中国和希腊科研人员将传统嫁接技术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研究

    [阅读全文]

  • 我国强雷暴中人工触发闪电首次获成功

    [内容预览]

    | 2008/7/4 17:30:19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于今年6月在山东滨州地区进行人工触发闪电实验和多站高精度GPS时钟同步的雷暴及闪电多参量综合观测时,首次在国内获得了空中触发闪电的电流资料,较接近的模拟了自然闪电下行先导过程,获得了精确的闪电的电流和光、电、磁的同步观测数据以及雷暴中云地闪高分辨率三维时空演变过程的图像,为雷电机理研究、雷暴监测预警及雷电防护技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中国科学院寒区

    [阅读全文]

  • 秸秆土坯太阳能打造生态房

    [内容预览]

    | 2008/7/4 9:06:56
      墙体由掺秸秆的土坯填充,窗户用低辐射玻璃,取暖发电靠太阳能集热器,照明采用绿色半导体新技术……近日,在临沂市河东区沂自庄村,记者见识了由中科院蒋民华院士牵头设计的生态节能住宅。  记者在该村看到,三栋二层小楼设计新颖、充满现代气息。一栋楼房正在施工,内部材料清晰可见,H形钢做梁和承重柱,钢制龙骨横竖交叉,秸秆土坯砌块做填充物形成墙体,几位工人正在焊接钢梁。  这是我省在临沂市率先实施

    [阅读全文]

  • 水体污染规律有望揭秘

    [内容预览]

    | 2008/7/4 8:56:43
    本报讯(实习生郭新超张立记者任荃)近年来,基因组技术飞速发展,有望为水体污染治理提供突破性的技术和知识支撑。昨天,在主题为“淡水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生物监测和修复”的第113次东方科技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利用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和“元基因组学”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为治理淡水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提供支撑,开展了研讨。  为了控制水体污染、清除蓝藻水华,人们采用了化学、物理和生态控制等方法。但是,虽然有所进步

    [阅读全文]

203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