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新科研项目为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支撑

    [内容预览]

    | 2008/12/2 13:05:30
    新华网西宁12月2日电(记者王雁霖)记者日前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了解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青海湖流域生态和环境治理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已启动,将对青海湖流域生态恶化现象开展系统研究。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各种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总体出现明显的恶化趋势,主要表现为湖水水位持续下降、天然草场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趋势加剧、湿地面积萎缩、河谷滩地灌丛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阅读全文]

  • 抗癌红豆杉有望进世博园区

    [内容预览]

    | 2008/12/2 12:47:57
        晚报讯 记者近日从构筑健康生态宜居环境学术论坛上获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的人工培育技术已成熟,有望进入本市的绿地和世博园区。    这种植物有 “植物大熊猫”、“长寿树”等美誉,不但珍稀,还含有抗癌化合物紫杉醇,是乳腺癌、胰腺癌药物的生物之源,并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市景观学会秘书长顾勤表示,红豆杉适宜在沪种植,为上海增添一道

    [阅读全文]

  • 江城部分超市的袋上无标志

    [内容预览]

    | 2008/12/2 12:44:27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见习记者许洋 实习生熊晓冬)昨日,市民张先生向本报反映,国家规定从10月1日起,超市的手撕袋必须印上“食品用”字样和QS标志,但他发现一些超市并未这样做。  昨日下午,记者在家乐福洪山广场店看到,装生、熟食品的手撕袋上均无“食品用”字样及QS标志。在东亭一路的中百仓储,也未发现印有标志的手撕袋。在采访中,大多数市民表示,对于无标志的手撕袋必须在9月30日前退市的说法,

    [阅读全文]

  • 不合格超薄塑料袋仍在用 限塑令难敌消费者漠不关心

    [内容预览]

    | 2008/12/2 12:40:13
    12月1日,“限塑令”开始实施已有半年,“限塑”效果如何呢?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以及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有关人员在11月19日至24日期间,对10家连锁超市、10个集贸市场以及100个塑料袋使用经销户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市塑料购物袋收费执行得较好,但集贸市场真正执行“限塑令”的却寥寥无几,一些集贸市场还在继续使用不合格超薄塑料袋。  在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北京的各大连锁超市都能够做到对

    [阅读全文]

  • 力破富营养化水污染治理难题

    [内容预览]

    | 2008/12/2 10:34:50
    水体的富营养化及由此引起的水污染治理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由留日归国博士秦泽荣创新并领衔开展的“水生态短板修复”研究,正在尝试采取新的生物方法破解这一顽症。  受上游各类排污及周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与瑞典皮划艇水上训练基地———北京延庆妫水西湖5000亩水域面积,水质呈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每到夏季高温时节,蓝藻水华就频频暴发。今年6月底,秦泽荣和他率领的北京普仁生态技术有限

    [阅读全文]

  • 纸包装正朝着多功能性的几个方向发展

    [内容预览]

    | 2008/12/1 19:04:38
    在人们对环保健康意识增强的今天,对包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纸包装适应绿色包装的发展需要,也解决了包装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的问题。能承担多种食品包装任务,今后将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地的食品包装有着持续增长的良好势态。纸包装正朝着多功能性的几个方向发展:  防湿:在纸的表面浸喷防水材料,使其成膜附于纸的单面或双面,使食品包装纸材具备防湿性能。这种纸同时具有良好的印刷、折叠、黏合等特性,可以像普通

    [阅读全文]

  •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遥感卫星四号"

    [内容预览]

    | 2008/12/1 15:39:16
        北京时间一日十二时四十二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四号”成功送入太空。    这次发射升空的“遥感卫星四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将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n

    [阅读全文]

  • “玉米塑料”薄膜有望开拓包装材料新纪元

    [内容预览]

    | 2008/11/29 11:57:00
    在国家颁布“禁塑令”及石油价格飞涨的今天,可完全降解、来源于非石油基的“玉米塑料”作为聚乳酸的代名词,已被人们所熟悉。为了避免对粮食的消耗,今天聚乳酸的生产原料已从食用玉米向转基因玉米、玉米芯、玉米秆、纤维方向发展。然而,由于脆性和价格问题,这种玉米塑料制品与人们的生活尚有较大距离。  根据国家大力发展环境材料的要求,原为材料学教授的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委副主任杲云提出了利用聚乳酸在可完全降解塑料中高

    [阅读全文]

  • 我国首座测风塔安装完成 全国建400座测风塔

    [内容预览]

    | 2008/11/28 9:35:14
    据新华网报道:日前,位于天津市塘沽区的风能资源观测塔完成了安装调试,该塔是全国风能资源观测网项目第一个完成的测风塔,其观测数据的成功收集标志着我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对于加快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步伐有重要意义。据天津市气象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由于风电开发所需的风能资源和其他资源不太一样,需要非常准确地测风,才能保证一定的经济回报率,因此我国将在风能丰富、具有风电开发潜

    [阅读全文]

  • 科学家发现荒漠盐碱土大量吸收二氧化碳

    [内容预览]

    | 2008/11/28 9:33:27
    本报乌鲁木齐11月27日电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专家在对准噶尔荒漠——绿洲土壤研究中发现,荒漠盐碱土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从而破解了困扰世界科学界多年的“碳黑洞”难题。   多年来,科学家们在进行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中发现,有近20%的二氧化碳排放去向不明,这就是全球变化与碳循环领域熟知的“二氧化碳失汇”问题,即“碳黑洞”问题。十几年来,科学家们针对此问题相继研究了海洋、森林、草地、农田、湿

    [阅读全文]

  • 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在京落幕

    [内容预览]

    | 2008/11/27 14:10:04
    历时3年之后,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11月20日在京落下帷幕。 在当日举行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总结暨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虽然每个小组都获得15分钟的总结发言机会,但参与此次科考的28位院士、223位教授和研究员对于中国水土流失现状的理解,可以用科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孙鸿烈院士的一句话总结,那就是——“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程度的判定依据,同时,是生态进

    [阅读全文]

  • 南极考察遇前所未有严重冰情 一天仅行60米

    [内容预览]

    | 2008/11/26 11:05:29
    当地时间11月25日下午,狂风暴雪中,雪龙船又向前挪动数米,纬度显示在南纬68度59.738分,离“及格线”附近的南纬69度只差0.262分,约470米。由于遭遇南极考察从未遇见的乱冰区严重冰情,数日来雪龙船前进的距离只能以米计算,24日一天破冰前行距离仅60米。 乱冰交错 遭遇前所未有严重冰情 从当地时间11月18日下午到达距离中山站31海里冰区开始实施破冰,到11月25日抵

    [阅读全文]

  • 吴建锋小组以废治废新工艺解世界环保难题

    [内容预览]

    | 2008/11/26 10:58:16
    石油、石化行业含油废水的处理是一个世界性的环保难题。传统废水处理多采用核桃壳、石英砂、无烟煤和纤维素作为过滤介质。武汉理工大学科研人员独辟蹊径,采用氧化铝工业的废弃物赤泥制成多孔陶瓷滤料,利用其亲油性和疏油性,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日前,参与鉴定的专家们认为,该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项名为“基于陶瓷滤料的高效含油污水处理组合新工艺的研究”始于2003年10月,由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吴

    [阅读全文]

  • 中、欧科学家研讨气候变化与水循环的科学关系

    [内容预览]

    | 2008/11/25 13:46:03
        70多位来自中国和欧洲的科学家、学者24日在北京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区域及全球水资源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英国研究理事会、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计划、欧盟水循环与气候变化项目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了“气候变化与全球水循环”国际研讨会,旨在加强中、欧科学家之间的合作,进一步交流气

    [阅读全文]

  • 专家破解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难题

    [内容预览]

    | 2008/11/25 9:14:41
    在日前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和云南省红河州委、州政府在京主办的“资源型城市锡都·个旧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云南省副省长高峰、红河州委副书记杨立华、个旧市委书记赵刚等与中科院院士赵鹏大、工程院院士丘定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等著名专家和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等有关领导交流与对话,深入探讨资源枯竭城市怎样在当

    [阅读全文]

  • 生物技术:中国“智”造走向世界

    [内容预览]

    | 2008/11/25 8:56:10
    这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可是这里却不安静。   解放军总医院病房外的喧闹依然可以清晰地传进来,病房里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脚步声、护士的叮咛声、翻书声……   但病房的孩子们听不到,他们亮晶晶的眼睛里有期望、有失落……这些情绪他们也无法说出口。   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主任戴朴教授告诉记者,我国每年新增听障儿童达6万多人。在所有致聋原因中,遗传因素是导致聋儿出生的主要原因,比例高达60%%。   “

    [阅读全文]

  • 从废水中寻找磷短缺的出路

    [内容预览]

    | 2008/11/24 9:15:51
    日前,德国卡尔斯鲁厄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结晶技术,该技术可用于从废水中回收磷原料,从而为生态环保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如果像关注全球水供应那样去关注全球的磷供应,人们的担忧就会陡然加重宋永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基地城市水环境研究室首席专家,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体和废水营养物污染控制、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综合管理。 石油危机,水危机……

    [阅读全文]

  • 香山科学会议“会诊”国产碳纤维发展瓶颈

    [内容预览]

    | 2008/11/22 15:31:09
    本报讯 “目前,我国以碳纤维为代表的高性能纤维材料长期依赖进口,采用核心技术大都被国外专利覆盖,缺乏创新和集成,应用领域亟待开拓,严重制约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工业的发展。”在11日至13日召开的主题为“高性能聚丙烯腈碳纤维(PAN)制备的基础科学问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两院院士师昌绪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碳纤维的发展瓶颈。   近20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美国、欧

    [阅读全文]

  • 集成技术应用可解黑土地力恢复难题

    [内容预览]

    | 2008/11/21 12:10:42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最新研究表明,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可迅速提高严重侵蚀退化黑土的地力,该所科研人员在松嫩平原海伦试区开展的攻关实验中,集成应用耕作、栽培、施肥等先进技术,当年就获得使严重侵蚀退化的低产田提升为中高产田的良好效果。 黑土侵蚀退化是影响我国东北黑土区粮食生产的突出限制因子。“十五”的一项调查显示,东北黑土区近20年黑土有机质含量仍以年平均5‰的速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阅读全文]

  •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国际考察发现多项“世界之最”

    [内容预览]

    | 2008/11/21 12:00:59
    中国南方峰丛地貌与天坑喀斯特国际考察,日前在广西桂林市结束。该考察在中国南方的重庆、广西等省区发现了多处喀斯特地形、岩溶地貌的“世界之最”。 来自海内外的多名专家考察后确定:在重庆市武隆县龙水峡中段1.5公里的峡谷中形成的三座喀斯特天生桥,其桥面的高度、厚度、宽度等指标目前居世界首位,为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喀斯特天生桥群。 专家们还确认了其他多项“世界之最”:重庆市奉节县小寨天坑是

    [阅读全文]

203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