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刊登中国科学家文章 季风带给唐朝的命运之争又有新解
[内容预览]
| 2007/11/19 15:03:10“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在公元700~900年间,严寒的冬季(即冬季风强)基本上伴随着多雨的夏季,否认唐朝灭亡于气候干旱的论断,也质疑德国科学家所谓在年-10年尺度上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强度变化呈‘反相关’的推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专家张德二研究员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 11月15日,《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质疑冬季风和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反相关”说》的文章,作者为中国气象局[阅读全文]
-
科研显示:西藏南迦巴瓦峰山区拥有丰富的昆虫资源
[内容预览]
| 2007/11/19 0:16:44位于藏东南、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一带山区,蕴藏丰富昆虫资源。这是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经过多年科研得出的结果。 南迦巴瓦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东端,周围地区主要包括墨脱、波密、林芝、米林四个县。科研结果显示,这个地区拥有20目206科1985种昆虫;昆虫科目主要集中在鳞翅目、同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占到总科数的56.31%[阅读全文]
-
遭遇“蓝藻事件”江苏重新检讨人湖关系
[内容预览]
| 2007/11/19 0:06:49新华社南京11月18日电(记者郭奔胜 江国成)浩瀚的太湖,6个月前,以蓝藻暴发的方式,表达了对环境污染的深度焦虑;6个月来,生活在太湖边的人们,以对“生态文明”的最新认识检讨着人与湖的关系。 江苏省早在2003年就制定了“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体系中包括了绿化水平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按照这个指标体系,苏州、无锡、常州以及9个县(市、区)已经达到了省定全[阅读全文]
-
中国最新植被恢复技术“高次团粒”正式通过鉴定
[内容预览]
| 2007/11/19 0:05:36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八日电(记者 王兆寰)中国最新植物恢复与环境生态性防护技术——“高次团粒”今天正式在京通过国家建设部组织的成果鉴定,并列为二OO七年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据介绍,此项新技术是针对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困难的地方,比如岩质和土质边坡、瘠薄地、酸碱性土壤、干旱地带、海岸堤坝等,采用经特殊生产工艺制成的客土材料,加入植物的种子,并添加许多必要的其他材料,通过专业设备制成最适于[阅读全文]
-
三友打造国内首个化工生态系统 水重复利用率100%
[内容预览]
| 2007/11/14 15:00:51新华网河北频道2007年11月14日报道 在唐山三友集团,笔者看到了一张循环经济示意图,透过这张图,三友实现了一个化工企业的奇迹:水重复利用率达到了100%,废水、废液实现了零排放;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作为国内纯碱、化纤行业排头兵企业,三友集团的这张循环经济图背后有什么奥秘?董事长么志义介绍说,这张[阅读全文]
-
森林和湿地结合区研究站落户大兴安岭
[内容预览]
| 2007/11/14 9:49:19本报大兴安岭11月13日电(记者朱伟光特约记者杨海娣)记者日前从大兴安岭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获悉,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嫩江源森林——湿地生态定位研究站已于日前建设完毕。该站与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生态监测站一起并入国家林业局生态监测网,构成全国最大国有林区完整监测体系,是我国气候过渡区唯一的研究站,也是森林和湿地结合区唯一的研究站。 研究站位于南瓮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以森林、湿地、冻土、岛状[阅读全文]
-
专家提出应加强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研究与推广
[内容预览]
| 2007/11/14 9:44:19本报讯 应用相对低成本的适应技术和措施,同样可以达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目的。在日前召开的中英气候变化合作项目适应技术集成及示范研讨会上,中外专家一致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中,适应技术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应用。这一点在“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宁夏示范项目”中有突出体现。 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林而达告诉记者,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阅读全文]
-
北京公交车将用清洁空气技术
[内容预览]
| 2007/11/13 12:59:08本报讯 (记者 郭薇)巴斯夫催化剂通过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为北京公交车提供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这些公交车将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首批符合欧Ⅳ排放标准的车辆。到2007年底,大约450辆配备这一技术装置的公交车将在北京的街头行驶,预计到2008年,将再增加600辆。SCR系统预计可使公交车的氮氧化物排放减少60%以上。 北京交通管理部门已宣布,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将淘汰数千辆旧柴油公交车[阅读全文]
-
我国藻类应用基础研究需加强
[内容预览]
| 2007/11/12 10:58:57本报讯 “人类21世纪生存和发展面临的资源缺乏、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对藻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新需求,给藻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与挑战。”11月7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秦松在以“藻类学的新前沿”为主题的第312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指出。 秦松是此次会议的执行主席,据他介绍,从淡水到海水、从极地到温泉、从陆地到海洋、藻类广泛分布且具多样性。许多藻类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等,是人[阅读全文]
-
阻燃剂研发:需在防火与环保之间寻找平衡点
[内容预览]
| 2007/11/9 13:59:35中国化工网2007年11月9日报道 在防火与环保之间寻找平衡点,是未来阻燃产品发展的重要节点。阻燃剂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随着欧洲一系列环保政策出台,其发展应用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限制。如何在保障人员和财产免受火灾威胁的同时,又能使阻燃剂对人体和环境存在的潜在危害降到最低,是国内阻燃剂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及下游电子电气、建材、交通及家具等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阅读全文]
-
上海废混凝土循环利用获成功
[内容预览]
| 2007/11/8 13:06:40本报讯 上海市政工程局以再生混凝土为水泥稳定碎石骨料,作为高等级公路沥青面层下的主要承重层的中试,最近在沪太路改造工程现场进行。试验获得的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这项城市废物循环利用的技术,将可以进行更大范围的应用推广。 城市建设中因更新道路,毁拆旧房等产生的废混凝土体积大,分量重,破碎难,占用宝贵土地资源。上海2006年产生渣土约3000万吨,据估算,这些渣土中有约15%是各种废混凝土。[阅读全文]
-
两农村节能减排产品通过鉴定
[内容预览]
| 2007/11/7 13:50:18本报讯近日,重庆市科委组织国内的专家对重庆市良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一体式生物质半气化炉”、“高效节能锅”两个农村节能减排项目进行了市级重点新产品鉴定。鉴定委员会由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重庆大学、重庆市农机鉴定站等11家国内有关单位的专家组成。专家组通过现场考察,走访农村用户,听取了公司研制报告,并审查相关资料,进行质询后,一致同意两项产品通过重庆市市级重点新产品鉴定。[阅读全文]
-
减少“无功电能”上海电力科技创新促节能减排
[内容预览]
| 2007/11/7 9:44:17人民网上海11月6日电 (记者励漪)上海电力公司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正在推出一批新型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 据介绍,在交流电中,电动机和变压器等具有电感性的电器设备,之所以能转动或变压,是靠交变磁场的作用,而这一设备运动需要的能量不能转换成其他形式被传送出去做功,因此这种能量被称为“无功功率”。用户使用的变压器、电动机、压缩机等都要消耗无功电能,电网线路和设备也有这种损耗。为了减少无功电能,上海[阅读全文]
-
橡胶种植影响气候变化研究获新进展
[内容预览]
| 2007/11/6 11:05:44科学时报2007年11月6日讯 最近,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李庆军等与英国、西班牙科学家合作,对西双版纳橡胶种植园的生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排放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第一次证实了橡胶具有强烈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排放能力,并预测这种大气VOC排放格局的改变将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巨大影[阅读全文]
-
我国滨海盐碱地有望通过新技术变成大片良田
[内容预览]
| 2007/11/4 23:50:13中国胜利油田利用荷兰技术在黄河口附近将10万亩盐碱地改造为良田。权威专家在北京对这项技术进行鉴定后认为,如果它能够得到推广,中国东部滨海地区的大片盐碱荒地将有望变成宝贵的耕地。 胜利油田2000年引进荷兰“暗管改碱”技术,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北侧实施了孤东十万亩盐碱地改良项目。7年后,这片昔日寸草不生的荒碱地已变成优良的[阅读全文]
-
中钢武汉安环院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填补国内空白
[内容预览]
| 2007/11/3 0:31:38日前,由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完成的“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质量监督检测系统”成果鉴定会在武汉召开。 由科技部、解放军总装防化研究院以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该项目成果在充分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测试技术基础上,对过滤效率和泄漏性检测装置及方法实现了再创新,各项技术指标和参数完全符合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阅读全文]
-
30万吨/年节能新型煤低温干馏兰炭生产示范线在陕西建成
[内容预览]
| 2007/11/2 14:34:45据《科学时报》2007年11月2日报道: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洁净兰炭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成套技术及装备”近日通过成果验收和鉴定。专家认为,该技术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一期30万吨/年节能新型煤低温干馏兰炭生产示范线的建成和投产,对我国兰炭行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兰炭是利用神府煤田盛产[阅读全文]
-
寻找遗失的碳汇 中科院专家提出新方向
[内容预览]
| 2007/11/2 14:30:59中科院2007年11月2日消息:据地球化学研究所报道,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排放的CO2(源)显著改变了全球碳循环。由于缺少对离开大气的CO2去向(汇)的充分考虑,因此不同排放情况导致的对大气未来CO2变化的预测也不能确定。这又反过来削弱了能源政策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 全球碳循环的源汇不平衡是当前世界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阅读全文]
-
奇思妙想设计绿色生活
[内容预览]
| 2007/11/1 21:48:54“杜邦杯”青少年创意设计新星奖大赛作品选登(一)——— 由北京市科协青少部 、《北京科技报》社和北京校外教育协会等单位主办,世界500强企业杜邦公司全程赞助的“杜邦杯”青少年创意设计新星奖大赛,自启动以来反响热烈。 来自中小学校的广大科技爱好者已经将自己的参赛作品向主办方提交,不少作品想法独到,所涉及的科技知识相当广泛。 本次大赛以“我们未来的绿色生活”为主题,广泛征集广大青少年[阅读全文]
-
植物保护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内容预览]
| 2007/11/1 11:30:38本报讯(记者赵英淑)2007年10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暨邱式邦院士从事植物保护科学研究七十年庆典在京举行。据了解,50年来,植物保护研究所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多项国内外重要科学研究项目;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为国家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发[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