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我国科学家发现治理石漠化“先锋植物”

    [内容预览]

    | 2006/8/7 22:44:09
    新华网贵阳8月7日电(记者秦亚洲)我国科学家近来发现一批能够在严重缺乏土壤和水分的石漠化地区生长的植物。这些植物由于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被科学家称为“先锋植物”。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熊康宁说,这些“先锋植物”具有三大特点:喜钙性。石漠化地区的土壤自然肥力低、对植物营养元素供应不足,土壤以富钙和偏碱性为特征,喜钙植物可以茁壮成长;旱生性。植物长期在干旱的环境下生存,植物的生理特征发生了适应干旱环

    [阅读全文]

  • 130多位专家建议书:呼吁对我国湖泊湿地加大保护和治理

    [内容预览]

    | 2006/8/7 22:42:03
        新华社西宁8月7日专电(记者马勇)来自全国政协、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和21个省市区政协的130多位专家7日在西宁共同提出建议书,呼吁进一步重视目前我国湖泊湿地面临的生态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大保护和治理力度。    建议书指出,目前我国现存的自然、半自然湖泊占湿地总面积的21.7%,其中只有约40%得到了有效保护,而其他

    [阅读全文]

  • 贵州发现三亿年前古珍稀生物“中国小鲵”

    [内容预览]

    | 2006/7/18 23:41:43
       新华网贵阳7月18日电(记者 李忠将)有关专家近日在贵州省贵定县境内发现1200多尾三亿年前古珍稀生物——中国小鲵。这一发现为研究动物进化及古生物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记者从贵定县水产站了解到,有关专家近日在贵定县岩下乡、都六乡等多个乡镇发现中国小鲵,这一珍稀物种与大量大鲵一起,生活在清澈的溪潭中。仅在岩下乡专家就发现 了上千尾中国小鲵。  据介绍,中国小鲵与三亿年前

    [阅读全文]

  • 穿行在大熊猫的村庄间

    [内容预览]

    | 2006/7/18 23:37:21
    ■高富华/文王永/图    2006年7月12日下午,一个消息从遥远的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传来:在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第一个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的保护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此时,我正行走在位于四川省宝兴县境内的夹金山上,那里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区之一。一百多年前,法国人阿尔芒·戴维就是在这里首先发现

    [阅读全文]

  • 昆明市环保局首次对外来入侵植物调查结果进行通报

    [内容预览]

    | 2006/7/17 0:11:32
    这是一组不容乐观的数字:紫茎泽兰分布及危害面积达271215公顷,占昆明市国土总面积的12.9%;水葫芦危害严重时,在滇池分布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而以往没有纳入视野的一些物种,现在也开始对我们的生态环境虎视眈眈。在历时一年多的调查结束后,昨日,昆明市环保局召开专题会议,首次对昆明地区外来入侵植物调查结果进行了通报。   据悉,去年年初,昆明市环保局委托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开展昆明地区外来入侵植物调

    [阅读全文]

  • 治疗癌症hiv和疟疾的植物被发现

    [内容预览]

    | 2006/7/14 9:11:14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4月27日发表报告说,人们已经在马来群岛的婆罗洲雨林中发现了具有治疗或治愈癌症、艾滋病以及疟疾功效的植物。  多种药用植物在婆罗洲被发现  这份报告指出,一个澳大利亚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在婆罗洲的一种灌木中发现了一种抗癌物质的存在;同时,一种看起来能够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的化学物质也在该地区一种树分泌的树液中被发现。  报道说,研究人员还在其他树的树皮里发现了一种以前不知道

    [阅读全文]

  • 南京 呵护隧道原生态

    [内容预览]

    | 2006/7/12 8:33:26
    本报讯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专家学者近日云集南京市,对南京老山隧道在建设过程中,以最大限度保护国家级森林自然生态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南京老山隧道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中宁淮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位于宁淮高速起点,与南京三桥北接线相接,是目前我国正在施工的最长一条双向六车道分离式隧道,全长3595米。  为最大限度保护老山的生态环境,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先后做了7个隧道线路的施工方案,专门成立环

    [阅读全文]

  • 中德两国政府出资保护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

    [内容预览]

    | 2006/6/27 8:59:33
    新华网海南频道6月27日电(记者颜昊 赵叶苹)中德两国政府资助的中国海南、湖南两省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项目,日前在海南省开始实施。   这一政府间农业合作旨在提高各级政府和农民共同管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德方将提供350万欧元的项目经费,海南、湖南两省政府也将各出资175万欧元进行配套。  计划实施4年的这一项目已经于6月下旬在海南省开始实施,目前中德两国农业专家正在海南开展农业生

    [阅读全文]

  • 海南加丁港海潮吞陆地

    [内容预览]

    | 2006/6/22 10:54:27
    本报讯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加丁港海蚀陆地现象严重。翁田镇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省人大环保世纪行检查组:“由于海防林被破坏,这里的最高海涨潮线向陆地侵蚀的最大距离有220米左右,将来情况更难以预料。”  检查组在现场看到,这里的最高海涨潮线就在高位养虾塘下面。为巩固虾塘,投资商正用胶布铺在涨潮线上,以防止海水破坏虾塘。据此前调研,这是投资开发商第三次加固,前两次是水泥防波堤和沙袋,都没能阻挡海水对陆地的侵

    [阅读全文]

  • 江西:婺源四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容预览]

    | 2006/6/10 21:50:34
    新华网南昌6月9日专电(记者李美娟、谢琳)在日前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最美的乡村”江西婺源有“四宝”徽剧、傩舞、歙砚制作技艺和徽州三雕名列其中。   婺源徽剧是一个富有特色、流传广泛、雅俗共赏的古老剧种。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舞蹈艺术研究难得的“活资料”。婺源歙砚制作历史悠久,有据可考的可追溯至1200余年前,它以雕刻艺术为中心,

    [阅读全文]

  • 巴丹吉林自然与生态

    [内容预览]

    | 2006/6/10 21:47:49
    2002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月号以大篇幅全方位纪实巴丹吉林沙漠。其中,原著民对沙漠生活的感受是:l don’t understand the outside world. I know only eating, drinking, tending animals. This is what my parents did and their parents.”   英国科学界权威刊物《自然》20

    [阅读全文]

  • "生态源"一遭破坏不可逆转 青藏铁路破环保难题

    [内容预览]

    | 2006/5/29 19:54:25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生物种群丰富多彩,是我国和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有特有的、极具保护价值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是世界上仅有的独特的生态环境系统和世界山地生物物种一个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其原始生态环境在全球占有特殊的地位,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不可逆转,有的植被恢复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

    [阅读全文]

  • 气候变暖 北大西洋北极圈附近已无冰山

    [内容预览]

    | 2006/5/25 19:44:33
       国际在线消息:随着季节更替,每年春天和夏天的这段时间里,为了保证北大西洋行道的安全,国际观测冰山活动的最大组织国际冰情巡逻队都要定期用飞机在高空观察并记录北极圈附近冰山的活动路线,但是今年以来,该组织却首次在北大西洋北极圈附近找不到一座冰山!北极圈附近的这一异常变化再次向人们敲响警钟,气候变暖正在给我们的生存家园带来重大影响。  综合俄罗斯媒体5月23日报道,1912年,“泰坦尼克

    [阅读全文]

  •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

    [内容预览]

    | 2006/5/24 14:05:33
    新华社银川5月23日电 记者从正在银川市召开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获悉,尽管我国不断加大治理力度,作为世界上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东北平原黑土区的水土流失仍在发展中,面积不断扩大,黑土层变薄,土壤养分下降,影响到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目前东北黑土区水蚀面积不断增加,目前大约为2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大约有1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

    [阅读全文]

  • 过度砍伐将导致喜马拉雅森林无声消失

    [内容预览]

    | 2006/5/20 22:15:41
    新华社伦敦5月19日电(记者葛秋芳)印度德里大学研究人员调查认为,由于砍伐过于频繁,那些生长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区域——喜马拉雅山区的森林正在逐渐消失,估计到本世纪末,当地四分之一的动植物物种将会因此灭绝。   据《新科学家》网络版最新报道,德里大学研究小组分别对1972-1974年、1980-1983年、1999-2001年拍摄的高分辨率卫星图像进行了分析,并对图像中难以判别的地貌进行了实地考察。

    [阅读全文]

  • 三峡从容应对四大生态问题

    [内容预览]

    | 2006/5/19 8:01:58
    治理泥沙 非常乐观 三峡从容应对四大生态问题记者王成琛 邹汉青 刘钧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将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中国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书记潘大中说,所有问题在设计之初基本上预见到了,目前正在着力解决,有的解决得非常乐观。 四大问题潘大中介绍说,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此。一是水土保持的问题。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时,淹没耕地和园地36

    [阅读全文]

  • 新疆拟恢复国家级保护区赛里木湖自然风貌

    [内容预览]

    | 2006/5/15 15:35:28
    新华网乌鲁木齐5月15日电(蔡立鹏、毛咏)从正在新疆伊宁市召开的赛里木湖整治会议上了解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相关部门将通过3年多的集中治理,到2008年使赛里木湖核心景区恢复自然风貌,各种旅游设施退出核心景区,规划设立专门的旅游生活服务区。  长期以来,赛里木湖旅游设施分布零散,投资主体繁杂,建设规划参差不齐,有大量的违章建筑。从2004年起,伊犁州和博州开始对景区内的生产经营者

    [阅读全文]

  • 8国科研机构参与 青藏高原隆升之谜或指日可破

    [内容预览]

    | 2006/5/15 15:29:56
    中新社北京五月十四日电 由中、德、法、美等八国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柴达木达布逊盐湖环境资源科学钻探项目”选址工作日前基本完成,这一项目的实施将为揭示青藏高原隆升成因和环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论证负责人、中国地质科学院郑绵平院士介绍说,经现场调查和地质物探资料分析,现已初步确定了科学钻探的位置,近期中国地质科学院将邀请国外专家对钻探精确孔位作可行性论证,如果进展顺利,将在近一两年内开

    [阅读全文]

  • 50年来青海湖每年缩减一个杭州西湖的面积

    [内容预览]

    | 2006/5/15 9:48:15
    新华网西宁5月15日电 (记者 任晓刚) 近50年来,青海湖的面积以每年消失一个杭州西湖的速度不断缩减。这是气象部门根据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   “上世纪五十年代,青海湖湖水面积为4568多平方公里,而现在只有4256.04多平方公里了,50年间缩减了311.96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就要消失一个杭州西湖的面积。”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国庆对青海湖湖水面积不断缩小的状况充满忧虑。  青海

    [阅读全文]

  •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近500年来6种鸟类绝种

    [内容预览]

    | 2006/5/10 17:54:08
    六种绝种鸟类(图片来源:香港大公报)   最近,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指出,近五百年来,相继绝种的十二种动物中有六种是鸟类。它们是渡渡鸟、象鸟、北美候鸽、卡罗莱那长尾鹦鹉、恐鸟和北极大海鸟。这些鸟类都是美丽可爱的大自然精灵,可惜如今已不再复见。  渡渡鸟:它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一种动物,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运动的标

    [阅读全文]

2353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