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伦古湖150万亩湿地成野生动物的天堂
[内容预览]
| 2006/9/9 17:30:56乌伦古湖150万亩湿地,近年来,经过有效地保护,湿地恢复明显,已成为各类水生野生动物的天堂。 曾几何时,由于乌伦古河上游大规模进行土地开发及水库的增加,致使乌伦古河流量减少,乌伦古湖水面缩小,湖区湿地面随之减少。加上乌伦古河上游农作物使用化肥、农药残留物,及农田排碱渠盐碱水的注入,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湖区湿地的生态环境。 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福海县将湿地保护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经济社会持[阅读全文]
-
专家在滨海发现三大片特色湿地
[内容预览]
| 2006/9/6 12:40:37近日,民盟天津市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滨海新区湿地保护和利用考察调研。参与调研的专家学者认为,近些年随着天津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滨海新区湿地环境开始向良性转变。专家发现,汉沽区双桥贝壳海滩、蓟运河河口芦苇湿地和大港区太平镇已形成三大片特色湿地。加上已有的北大港湿地、七里海湿地、东丽湖湿地等处,目前滨海新区陆域湿地总面积已达13万多公顷,占陆域总面积的52%。 考察发现,双桥贝壳海滩与浅海域湿[阅读全文]
-
昔日"城市之肾"如今已成旱田 长岭湖濒临消失
[内容预览]
| 2006/9/5 17:15:47东北网9月5日电 “高考”、“长岭湖”,两个本不相关的名词,由于上世纪90年代省招生办将高考录取办公点设在这里,而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避暑休闲胜地,长岭湖曾被人这样描述:“芦苇丛生,水波荡漾,此起彼伏,浩瀚无际,景色颇为壮观,极具江南水乡特色。整个景区水面清澈,放眼所及之处绿色苍茫……”时隔经年,如今的长岭湖已风光不再,湿地的命运岌岌可危。记者多次调查发现,现在的长岭湖同规[阅读全文]
-
国内最大水雉栖息地面临工业化威胁
[内容预览]
| 2006/9/5 12:44:48水雉有“凌波仙子”的美誉 记者 林桂炎 摄 世代与村民友好共存的国内最大水雉群落,如今开始面临工业化的威胁。记者在广东肇庆独家采访了中国水雉的大本营,一探“凌波仙子”生存现状。 在肇庆鼎湖的江溪村,透过高倍望远镜,在一片芡实湿地上很容易看到,与山鸡近似的一只只水雉在芡实、睡莲、菱角的浮叶上悠然漫步、觅食、鸣叫和孵蛋。水雉颈后“泛出”一道金黄色,纤长的脚爪,轻盈的身躯,让其有“[阅读全文]
-
全球变暖改变植物生长节奏
[内容预览]
| 2006/9/5 9:58:49本报华盛顿讯--按照常识,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时间成熟。这种自然现象减少了各种植物间对有限自然资源的竞争,实现了共生的目的。然而,美国生态学家在美国科学院学报的网站上报告说,有证据显示,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植物间这种精美的平衡。 目前,在美国生态分析和综合中心做博士后研究的埃尔莎?克莱兰德是该报告的第一作者,报告的内容为其斯坦福大学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克莱兰德说:“在自然界,物种经过进化将自己的生长[阅读全文]
-
"生态杀手"黄顶菊现身 津城"通缉"边查边治
[内容预览]
| 2006/9/3 14:03:25新华网天津频道9月3日电 “生态杀手”黄顶菊已经入侵天津市!日前,天津市植保站紧急召集全市12个有农区县植保站,在南开大学 召开“天津市应急查治黄顶菊现场会”。记者从会议上获悉,为防止黄顶菊对天津市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天津市植保站公布举报电话28031895进行全市“通缉”,呼吁人们共同行动起来“围剿”黄顶菊,决定今起五天内全市全面普查,实施[阅读全文]
-
冰川退缩泥沙增加威胁长江源
[内容预览]
| 2006/9/2 16:20:44长江源,一处神灵之所,神性,圣洁,孕育了华夏的文明。她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环抱于号称“亚洲屋脊”的昆仑山脉和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之 间。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那里很少有人触及,但她却是科学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所神往的地方。明天早晨,一行由科学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等60余人组成的“雪花啤酒勇闯天涯”探险队,将从青海省格尔木出发,一路向长江正源沱沱河挺进。本报记者将随团跟踪采访[阅读全文]
-
沧州黄骅首次发现来自澳大利亚的环志鸟
[内容预览]
| 2006/9/2 10:53:30本报讯(记者冬子)8月底,沧州师专生物系副教授孟德荣及其助手在黄骅港附近给鸟做环志时,连续发现9只佩戴有澳大利亚环志的红颈滨鹬。据了解,虽然以前在沧州也曾发现戴有国外环志的鸟类,但是来自澳大利亚的环志鸟还是首次发现。 沧州沿海有着大片的滩涂,是鸟儿迁徙的理想停歇地。此次被捕获的这9只鸟,分别戴有金属环志和塑料旗标。孟德荣介绍说,根据这些信息可以知道,这9只鸟的环志是由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涉禽研究组[阅读全文]
-
保护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人工繁殖厚颌鲂获得成功
[内容预览]
| 2006/9/2 9:12:38厚颌鲂子一代成鱼。(记者 陈勇 通讯员 张晓良 摄)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 陈勇 通讯员 王剑伟 谭德清)昨日,记者从中科院武汉水生所获悉:该所鱼类生态学与资源保护学科组成功地进行了两次厚颌鲂人工繁殖实验,共获得子二代鱼苗约6万尾,厚颌鲂成为黑尾近红鲌之后第二种完全人工繁殖的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厚颌鲂隶属鲤科、鲌亚科、鲂属,俗名乌鳊,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岷江等主要支流,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中个体[阅读全文]
-
高度警惕外来生物威胁我国生态安全
[内容预览]
| 2006/9/2 0:46:14新华网大连9月1日电(记者 闫平) 近来,因污染问题引发的生态危机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由于盲目引进、放生外来生物而导致的生态危机尽管时有发生,却没有像环保问题那样引起足够重视。 表现之一是多渠道引进,监管不力。一些地方政府对外来生物入侵形势的严峻性和防控的艰巨性认识不足,社会公众防范意识不强,尚[阅读全文]
-
草地已不是那片草地:"向大草原要良田"的后患?
[内容预览]
| 2006/8/31 14:36:45这样的美景会消失吗? 四川省红原县月亮湾一景(7月21日摄)。每到夏日,众多游客来到这里欣赏秀美的高原风光和壮丽的大雪山,参观红军长征遗迹。目前,旅游收入已经成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重要的经济支柱。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n[阅读全文]
-
中国目前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个
[内容预览]
| 2006/8/30 20:51:17新华网成都8月30日电(记者钱春弦)目前,中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个,总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1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在此间举行的“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上说,这些保护区中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个。国家森林公园627个。国家地质公园138个。各类保护区网络的建立,使全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物种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30[阅读全文]
-
成都规划八大湿地让气候更"滋润"
[内容预览]
| 2006/8/30 10:29:45昨日,记者从成都市水务局获悉,成都将在主城区内规划八大生态湿地。届时八大湿地相互配合,既可净化成都水质调节城市气候,起到“城市之肾”的作用,又能给市民提供舒适的休闲空间。预计到2010年,主城区内将可能建设1.5平方公里湿地,2020年将建设2.9平方公里湿地。成都将重现当年湖泊众多的盛景。 湿地占地万余亩 据了解,成都市拟将规划的八大生态湿地分别是:清水河生态湿地、江安河生态湿地、三圣乡[阅读全文]
-
“植物杀手”蔓延东洞庭 豚草除灭战在岳阳打响
[内容预览]
| 2006/8/28 23:08:09湖南日报8月27日讯 号称“植物杀手”的国际恶性杂草———豚草,在东洞庭湖畔蔓延,湿地明珠受到威胁。省农业环保专家唐建初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除灭豚草已刻不容缓。 豚草与假高粱、紫茎泽兰同属世界三大恶性杂草,是各国重点检疫对象。1987年,省杂草专家在岳阳县火车站最早发现豚草。过去的20年中,豚草在岳阳、临湘、汨罗、岳阳楼、云溪、君山等县(市、区)蔓延,已危及东洞庭湿地的生态多样性。 据专[阅读全文]
-
25万公顷湿地生机盎然 宁夏“绿肾”功能逐步显现
[内容预览]
| 2006/8/25 10:53:58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宁夏的“绿肾”功能到底怎么样?记者近日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目前宁夏的湿地面积达25.6万公顷,在构筑本地区生态安全体系、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宁夏湿地分布在引黄灌区与南部山区各河流及湖泊、水库之中,具有类型丰富多样、集中连片等特点,其中有植物202种,野生动物180种,鸟类200多种。20世纪以来,部分湿地发展成工业[阅读全文]
-
福寿螺在广西泛滥成灾敲响防外来生物入侵警钟
[内容预览]
| 2006/8/22 17:58:50“从来没见田里有过这么多福寿螺!幸亏农业服务中心及时指导使用茶麸灭螺,你看,这一堆堆的都死了!”在南宁市郊区的田埂上,西乡塘区石埠办事处和安村四队的农民梁彬把记者领到了自家的农田。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密密麻麻的死螺让人看了心里直发麻。 福寿螺,这个20多年前被引进到中国的外来物种,正越来越严重地危害着我国南方地区的水稻生产。今年几次洪灾过后,广西全区福寿螺发生面积达250万亩,南宁、崇左、钦州、[阅读全文]
-
12只灰鹤嬉戏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泉子水库
[内容预览]
| 2006/8/20 16:00:21新华网内蒙古频道8月20日电(包秀文、吉雅)连日来,12只灰鹤不知从何处翩然降临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牛曼德拉苏木泉子水库,在水中落落大方地展示优美的舞姿和高超的捕食技能。当地牧民说,灰鹤群体迁徙到这里,几十年来还是第一次。 近年来,曼德拉苏木制定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发展方略,认真贯彻落实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不断扩大人工生态造林面积,进一步加强林木的抚育管理和[阅读全文]
-
全球“最大植树造林工程”28年造林2500万公顷
[内容预览]
| 2006/8/16 11:11:44记者从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获悉,从1978年启动至今的约28年间,三北防护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积2500多万公顷,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基本控制,从总体上缓解了中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重点治理区生态质量明显好转。 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西部简称为“三北”,区域内干旱少雨,沙漠戈壁广布,林草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交替为患。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阅读全文]
-
东北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好转
[内容预览]
| 2006/8/13 23:41:26新华网沈阳8月13日电(记者徐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气象局最近联合形成的《2005年东北地区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报告》显示,这个地区湿地萎缩和退化现象得到初步遏制,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有了明显改善。 湿地是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全地区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有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辽宁盘锦双台河口湿地,有5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8个为国 家重点湿地自然保护区。但由于气候变[阅读全文]
-
中国今年将投入5亿元保护湿地和建设自然保护区
[内容预览]
| 2006/8/9 16:49:59新华网西宁8月9日电(记者 马勇) 记者9日从中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了解到,中国正将湿地生态保护置于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来对待,今年将投入5亿资金致力于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基本建设。 中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兼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印红说,联合国千年生态评估数据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退化和减少比其他生态系统快得多,以湿地为栖息地的生物物种数量正在[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