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称气候变暖对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影响更大
[内容预览]
| 2014/5/20 21:06:55本报讯(记者刘晓倩)近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黄建平课题组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吴召华团队合作研究发现:全球陆地整体自1900年至今在不断变暖,累积变暖最剧烈的区域是北半球中纬度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域,该区域近几十年增温速率达到了每10年0.4摄氏度。该项成果已在《自然—气候变化》发表。 今年初夏,连续降温让很多人感到“全球气候变暖”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阅读全文]
-
澳洲惊现40cm超大型金鱼 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
[内容预览]
| 2014/5/20 20:56:42澳大利亚珀斯南部惊现大型金鱼,引发众网友热议。 据韩国《亚洲经济》报道,最近,澳大利亚珀斯南部惊现大型金鱼,引发众网友热议。据悉,该金鱼长40cm,重2公斤,比一般的金鱼要大8倍,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周围的生态。 如鲤鱼般大小的金鱼,不仅蚕食当地鱼类,还可以生活在咸水之中,因此很有可能在整个澳大利亚泛滥成灾。最初,作为观赏用的金鱼被主人扔进江里,导致基因突变,身体变得如此巨大。 生态学教授表示:[阅读全文]
-
徳媒:南极冰川融化或减慢地球自转速度
[内容预览]
| 2014/5/18 17:34:25资料图片 【德国《明镜》周刊网站5月14日报道】题:GPS测绘:地球长出肿块。气候研究者早已对南极洲冰川融化将带来的严重后果发出警告。但他们未曾考虑到的是,南极冰雪消融使地球出现隆起,甚至改变了地球自转。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格雷丝·尼尔德领导的研究小组称,地壳正在以每年至少15毫米的速度隆起。分散在南极洲西部尖角沿岸的七处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站点监测数据表明了这一点。 一大片地区似乎受到隆[阅读全文]
-
天文学家发现太阳“失散多年的兄弟”
[内容预览]
| 2014/5/16 11:51:48腾讯科学讯(过客/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太阳的一颗兄弟恒星。研究人员称,这颗太阳兄弟恒星甚至有可能拥有存活生命的行星。但是,即使这个兄弟太阳系被证实是荒无人烟的,这一发现也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搜寻太阳其它的兄弟恒星,它们最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太阳如何形成。 德克萨斯大学的Ivan Ramirez教授称:“我们想要了解太阳出生自哪里?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太阳形成于银河系的哪一部分,我们就能[阅读全文]
-
英国灭绝68年瓦加地蜂神秘“复活”
[内容预览]
| 2014/5/16 11:47:05野生动物摄影师最新拍摄到一种罕见蜜蜂,专家称它已在英国境内灭绝68年,很可能是从法国飞越英吉利海峡来到这里的。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野生动物摄影师罗杰-蒂德曼(Roger Tidman)最新发现“灭绝”数十年的一种罕见蜜蜂——“瓦加地蜂”,之前科学家认为这种蜜蜂自1946年便从英国境内灭绝消失。 当时蒂德曼被这种灰毛蜜蜂的奇特色彩吸引时,并[阅读全文]
-
南极西侧冰盖坍塌 200年后低洼沿海城市或将消失
[内容预览]
| 2014/5/16 8:35:39南极西侧冰盖坍塌已“不可阻止” 200年后低洼沿海城市或将消失 新华社华盛顿5月12日电 (记者林小春)美国研究人员12日警告说,南极西侧的冰盖已经开始坍塌,而且这一过程“不可阻止”。受其影响,全球海平面可能会大幅上升,200年到1000年后,多个低洼沿海城市或将消失。 美国航天局与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地球物理通讯》杂志上报告说,通过分析1992年至2011年测得的卫星雷[阅读全文]
-
全球变暖导致河流大量滋生“岩石鼻涕”
[内容预览]
| 2014/5/15 17:34:30最新研究:受全球气候转暖影响,淡水河流中“岩石鼻涕”藻类数量增多。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 据国外媒体报道,河底石块上生长着一种叫做“岩石鼻涕”的淡水藻类,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岩石鼻涕”并非人类引入的入侵生物,而是一种本地化生物,已在世界各地存活数千年,可能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其大量滋生。 过去十年里,科学家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新西兰河流中发现这种淡水藻类,它的学名[阅读全文]
-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发现黑鹳群
[内容预览]
| 2014/5/15 8:16:42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在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栖息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黑鹳群 (科学网 高长安 姚伟强 杨林摄影报道) 日前,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布消息称,区内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群,数量达20多只。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西北张家口地区的蔚县和涿鹿两县境内,东与北京市门头沟区和保定地区的涞水县接壤。2014年初,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阅读全文]
-
东南极冰盖有坍塌“隐患”
[内容预览]
| 2014/5/14 9:24:41西南极冰盖常被认为不太稳定,不过德国一项研究发现,东南极冰盖也不稳定,有坍塌的“隐患”,进而引发海平面大幅上升。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日前发布报告说,东南极冰盖的威尔克斯冰下盆地就像一个倾斜的瓶子,一旦拔掉“冰塞子”,瓶中的冰就会大量流出,导致冰盖坍塌。 南极的冰主要以4种形式存在:冰盖、冰架、冰山、海冰。南极冰盖是直接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体,分为东南极冰盖和西南极冰盖。西[阅读全文]
-
人为碳排放使海洋生物面临灭顶之灾
[内容预览]
| 2014/5/12 16:21:39酸性海水会损伤蜗牛的贝壳。 海洋学家长期以来警告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上升使世界海洋酸性加重,同时也威胁着海洋生命。在广阔的海洋里,这些担忧绝大多数似乎是理论上的,直到近日,沿着美国海岸1500公里长的一片区域,研究人员发现酸化海水正在溶解小海螺的贝壳。科学家预测,至少一半的这种损害与人为排放有关。 该研究的负责人、西雅图市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生物海洋学家Nina B[阅读全文]
-
今年或出现较强厄尔尼诺现象
[内容预览]
| 2014/5/12 8:58:54气象学家近期称,太平洋海域目前正在形成一个高温海水区,且该水域正迅速地向太平洋东部移动,他们有理由推测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成为近几十年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表现为在太平洋的某个海域,海水表面温度比其它海域的同类温度更高,从而影响季风模式,给地球大陆上的不同区域带来洪水或者干旱天气,影响农业生产,导致食品供应短缺。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产业研究组织的气候专家蔡文举(Wenju Cai)博士基[阅读全文]
-
世界最小袋鼠体长15厘米 生存状况堪忧
[内容预览]
| 2014/5/9 14:09:56麝香袋鼠是世界上最小的袋鼠,体长仅15厘米。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 据国外媒体报道,麝香袋鼠是世界上最小的袋鼠,它们在热带雨林已生活2000多万年,科学家十分担心它们的生存,认为它们很容易遭受环境变化的影响。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麝香袋鼠骨骼化石,指出曾有多种麝香袋鼠存活着,虽然现今只有一支麝香袋鼠物种。麝香袋鼠从未因温度和环境变[阅读全文]
-
温室气体含量攀升 太平洋“酸海”溶解蜗牛
[内容预览]
| 2014/5/7 9:02:03研究人员从美国西海岸收集的翼足类动物(图片来源:NOAA) 太平洋日益酸化的海水正在溶解一种生活在北美西部海岸的海生蜗牛的壳。这一发现令一些研究人员震惊——它意味着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海洋生物已经受到了海水化学成分变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并未参与该研究的美国西雅图市华盛顿大学海洋酸化中心联合主任、海洋生物学家JanNewton说:“这一发现进一步说明,海水酸化已造成了显著影响。” 为了[阅读全文]
-
东南极冰盖也存引发海平面上升的“隐患”
[内容预览]
| 2014/5/7 9:01:06西南极冰盖常被认为不太稳定,不过德国一项研究发现,东南极冰盖也不稳定,有坍塌的“隐患”,进而引发海平面大幅上升。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日前发布报告说,东南极冰盖的威尔克斯冰下盆地就像一个倾斜的瓶子,一旦拔掉“冰塞子”,瓶中的冰就会大量流出,导致冰盖坍塌。 南极的冰主要以4种形式存在:冰盖、冰架、冰山、海冰。南极冰盖是直接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体,分为东南极冰盖和西南极冰盖。西南极冰盖是海[阅读全文]
-
海豹潜水揭示一氧化碳保护作用
[内容预览]
| 2014/5/7 8:53:33本报讯 海豹通常在海洋表面以下500米处潜水,一次可以在水下停留25分钟,两次潜水之间仅在水面停留几分钟。近日,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召开的2014年实验生物学会议上,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布研究结果称,海豹血液中高浓度的一氧化碳有保护作用。之前的实验室研究曾发现,一氧化碳有消炎作用,可以使器官移植后的效果更好。 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比较生理学家Michael Tift在分析来自加州[阅读全文]
-
研究发现全球变暖不均 部分区域升温部分降温
[内容预览]
| 2014/5/6 15:02:24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详细查看了全球地表变暖在过去100年里的动态,发现全球变暖在世界各地是不均匀的,有些区域升温,而有些却在降温。该研究成果刊登在5月4日《自然·气候变化》上。 研究表明,全球温度的确逐渐回暖。但历史记录显示,其没有以同样的速度在各地发生。而新的信息,甚至令研究人员都感到惊讶。该大学气象助理教授吴兆华(音译)说:“全球变暖并非我们之前的理解。” 这个气候研究团[阅读全文]
-
像重视繁殖地保护一样重视越冬地和停歇地
[内容预览]
| 2014/5/5 13:54:5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巴里坤草原是蓑羽鹤迁徙路径中的停息地之一,每年4月都会有大批蓑羽鹤途经此地迁往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等地栖息繁衍。 中国日报图片网供图 中国环境报记者赵娜 千里迢迢,历经重重艰险,只为寻找一个温暖的家。 每年春、秋两季,候鸟都会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有规律地大规模迁徙。它们成群结队,克服严峻的自然考验、长途飞行距离等困难,谋求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然而,令人痛[阅读全文]
-
海冰消失致北极熊以鸟蛋为食
[内容预览]
| 2014/5/4 16:38:25众所周知, 北极熊一点也不挑食,人类丢下的垃圾、驯鹿及浆果都是它们的食物。但在加拿大北极群岛的低纬度地区,北极熊主要以环斑海豹为食,即从海面浮冰上猎获环斑海豹。 然而,在过去30年间,由于气候变化,该地区的海上浮冰加速融化,北极熊目前面临栖息地“无冰”长达两个月的境况。科学家发现,没有环斑海豹作为食物,越来越多的北极熊将目光转向陆地,绒鸭蛋和海鸦蛋成为它们的“新宠”。&nbs[阅读全文]
-
动物摄影师非洲近距离实拍萌物狐獴
[内容预览]
| 2014/5/4 10:23:36在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萌物狐獴在一座漂流的岛上遍地生存,它们白天在陆地上嬉耍,夜晚就会到树上与派争抢地盘,引得观众的注意。狐獴是一种小型昼行性动物,居住在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主要包括安哥拉、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野生动物摄影师Will Burrard-Lucas花了六天时间在博茨瓦纳Makadikgadi地区拍摄狐獴,英国《每日电讯报》近日就刊登了他的这组作品。[阅读全文]
-
美洲小虫成“最快”生物
[内容预览]
| 2014/4/30 9:41:10一项新研究表明,美国南加州一种芝麻大小的小虫的行动速度比地球上任何动物都快。在实验室和实地拍摄的高速录像中,这种食肉小虫Paratarsotomus macropalpis在1秒内前进的距离相当于322个身体长度。Paratarsotomus macropalpis是一种很少被研究的沙漠物种,对它的第一次描述出现在近一个世纪前。这一过程中的峰值速度,以及每秒192个身体长度的平均速度使[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