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考发现3个苔藓植物中国新记录种
[内容预览]
| 2014/1/16 12:00:22植被稀疏、表面光秃的贺兰山也蕴藏着相当宝贵的动植物资源。日前完成的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为此提供了大量佐证,许多新物种的发现尤其值得关注。 横亘在银川平原西部的贺兰山,是宁夏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不仅如此,贺兰山还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具有宝贵的生物资源。因此,对贺兰山的综合考察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983年,有关科研人员曾对它进行过科学考察。2007[阅读全文]
-
气候变化冲击深海生态系 海底生物面临威胁
[内容预览]
| 2014/1/15 8:30:51深海鱼群(资料图片)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国家海洋学中心日前在《全球变化生物学》发表研究称,即便是深海生态系统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冲击。到下个世纪,受海洋表面动植物减少的影响,北大西洋地区海底生物数量将减少38%,全球海底生物数量将减少超过5%。 据环境新闻网报道,该研究采用了气候模型,对未来全球海洋食品供应的变化进行了量化预测。通过应用食物供应量和海洋生物蓄积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阅读全文]
-
印尼火山喷发蓝色火焰壮美似星云
[内容预览]
| 2014/1/13 22:11:47英国《每日邮报》1月11日展示了往日印尼火山熔岩喷发而出时难得一见的精彩瞬间。照片中,月光和燃烧的熔融硫磺蓝色的火焰交融在一起。这一壮观的景象乍一看还让人认为是宇宙中某些不为人知的星云,事实上这是燃烧的硫磺从火山侧面倾泻而出的景象。 英国《每日邮报》1月11日展示了往日印尼火山熔岩喷发而出时难得一见的精彩瞬间。照片中,月光和燃烧的熔融硫磺蓝色的火焰交融在一起。这一[阅读全文]
-
我国湿地面积比十年前减少339.63万公顷
[内容预览]
| 2014/1/13 11:04:21新华网北京1月13日电(记者 底东娜)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介绍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的情况。张永利介绍,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与第一次调查比较,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 张永利介绍,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是2003年完成的。为进一步摸清“家底”,掌握湿地资源动态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强化湿地保护政策,我们从2009[阅读全文]
-
俄专家称非正常暖冬可能造成动植物死亡
[内容预览]
| 2014/1/13 8:12:49世界自然基金会俄罗斯气候项目专家科科林1月10日在莫斯科说,俄罗斯欧洲部分的非正常暖冬对自然界弊大于利,有可能造成一些动植物死亡。 科科林说,过高的温度会造成植物提前发芽甚至长出新叶,打乱植物生长节奏,如果之后春天并未来临,一些植物可能死亡。由于气温升高,这个冬季莫斯科有很多候鸟没有飞走越冬,而暖冬之后突然降临的寒潮会对动植物造成巨大威胁。 俄罗斯中部地区2013年底平均气温比[阅读全文]
-
青藏高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20年增长近10%
[内容预览]
| 2014/1/9 17:57:09位于中国青海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监测表明,青藏高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年平均值已由1994年的360ppm(ppm:一百万个空气分子有一个二氧化碳)上升至2013年的395ppm,增加了9.5%。 “直接影响是气温升高,这将对青藏高原生态退化与水资源减少产生一定影响。”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特种观测员刘鹏说。 据监测,青藏高原二氧化碳浓度一般在四五月达到高值,七八月为最低点,九月份又有所升高,[阅读全文]
-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700万吨
[内容预览]
| 2014/1/8 21:08:31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记者近日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学家在红树林研究中,估算出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量为700万吨。相关研究发表在《环境管理杂志》上。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重要的生态系统,在防风固浪、全球碳循环及涵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全球尚缺乏较精确的国家尺度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量及固碳潜力研究。 华南植物园植被[阅读全文]
-
马达加斯加濒危鱼类又现生机
[内容预览]
| 2014/1/8 11:22:38研究人员在马达加斯加发现了丽鱼科曼加拉哈拉慈鲷。图片来源:《科学》 本报讯 研究人员在马达加斯加重新发现了丽鱼科曼加拉哈拉慈鲷,从而让人们有一天可能为英国伦敦动物园的那只雄鱼提供伴侣。 这种色彩斑斓的鱼被认为已经在野生环境中消失了,仅有的两条也是处于生育期波谷的雄鱼。然而,伦敦动物学会(ZSL)宣布,由于一系列偶然事件,研究人员去年11月在马达加斯加发现了这种鱼的一个小群体。&[阅读全文]
-
全球气候变化或致森林生态系统改变
[内容预览]
| 2014/1/7 10:40:53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学家对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对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和氮沉降的响应研究获进展。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上。 据介绍,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和开顶式气室法(OTC)已证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可以促进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而这种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的氮素[阅读全文]
-
泰晤士河塑料垃圾恐威胁海洋生物
[内容预览]
| 2014/1/7 10:03:23泰晤士河底清理出的塑料垃圾。据英国《卫报》报道,最新研究报告表明,沿泰晤士河流入北海的塑料垃圾将对海洋生物产生长期严重的影响。2012年年末,来自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科学家们沿泰晤士河口上游的河床进行调查研究,对7处地点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塑料垃圾采样研究。研究团队共捕捞到8490件垃圾,其中包括香烟塑料包装、食品包装和塑料杯等,超过20%的垃圾废物都是卫生用品,大多数可能是[阅读全文]
-
NASA公布最新太阳耀斑高清图像
[内容预览]
| 2014/1/5 21:30:33美国宇航局网站公布2013年末,2014年初捕获的最新耀斑高清影像。这是2014年1月1日被捕获的太阳耀斑图像。 美国宇航局网站公布2013年末,2014年初捕获的最新耀斑高清影像。这是2014年1月2日被捕获的太阳表面图像。 美国宇航局网站公布2013年末,2014年初捕获的最新耀斑高清[阅读全文]
-
《濒危物种法案》四人谈
[内容预览]
| 2013/12/30 21:39:28美国里程碑式法律实施40周年之际,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什么需要改变?图片来源:AFLO/NATUREPL.COM 为了防止商业贸易对野生动植物种的过度利用导致物种灭绝的危险,1973年3月3日,21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签署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各国立法者逐渐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濒危物种是当务之急,根据CITES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国内法。受CITES[阅读全文]
-
我国近32年首次未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
[内容预览]
| 2013/12/28 14:04:09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以及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救治监测中心12月27日下午结束了联合监测活动。结果显示,2013年仍未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迹象,这是近32年来首次未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 “我们从10月31日起就开始进入中华鲟核心保护区中华鲟产卵地附近进行监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工程师刘志刚表示,监测范围为葛洲坝水电站坝下15公里[阅读全文]
-
日火山喷发形成新岛 与其他岛相连
[内容预览]
| 2013/12/28 14:02:20小笠原诸岛西之岛(后方)附近因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新岛”已与其相连。图片由共同社飞机拍摄。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飞机12月26日确认,小笠原诸岛的西之岛附近因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新岛”已与西之岛相连。因“新岛”流出的火山熔岩面积逐渐扩大,“新岛”从岛屿变成了西之岛陆地的一部分。 日本海上保安厅称,火山口涌出的熔岩使“新岛”向西之岛所在的北方逐渐扩大。26日上午确认,“新岛”向北伸出的宽[阅读全文]
-
DNA条形码:为濒危植物撑起“保护伞”
[内容预览]
| 2013/12/26 9:35:12本报记者 丁佳 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聚集了来自国家农业、林业、环保、医药、检验检疫、进出口等部门的人士,他们一起见证了《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的问世和“中国珍稀濒危植物DNA条形码鉴定平台”的开通。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件盼望了10年的大事。 “中国濒危植物数量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是北半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一个国家。根据文献记载,中国拥有高[阅读全文]
-
科学家在五公里地下发现数十亿年前微生物
[内容预览]
| 2013/12/26 8:14:35这种蛇纹岩能够自然产生氢气,在一定压力下,当水与橄榄石矿物质发生反应,岩石吸收水中氧原子转变橄榄石为蛇纹石,复杂的龟裂结构为地下微生物种群提供栖息地。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对地球地下深层环境研究显示,地球生命可能起源于地下深处,而不是地球表面。 研究人员发现微生物在地下5公里处存活并繁殖,从而提供了地球生命35亿年前起源的重要线索。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地下隔绝的[阅读全文]
-
寒冷气候让高山变“矮子”
[内容预览]
| 2013/12/25 15:30:27图片来源:Dirk Beyer 每年,数十亿吨岩石和土壤从地球表面消失——或是在山脉或平原上被腐蚀,或是被风、雨等其他外力一扫而空。根据一项新研究,这种强烈 “再塑造”的罪魁祸首是气候。当全球气温下降时,侵蚀作用将变得更强。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争论是什么引发了侵蚀作用:主要是气候,还是造山运动等构造活动的结果?大多数先前的研究关注到,在某处积聚了一定量的沉积物通常被“移”至[阅读全文]
-
阿尔卑斯山冰层加速融化
[内容预览]
| 2013/12/25 15:04:04意大利阿尔卑斯山梅拉诺沃尔塞尼亚莱斯(Val Senales)滑雪场。据《卫报》报道,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脉奥特莱斯山上,冰川科学家们从一组由深约80米的冰层下钻取的冰核中发现了一片针叶树叶。经碳定年法鉴定,这是2600年前从欧洲落叶松树枝上面吹下来的树叶。事实上,就在距离发现这片树叶地点约30公里处,1991年曾发现了一具伊青铜时代木乃伊尸体——冰人奥茨。这具木乃伊是由于冰川融化而被发现的。这两个[阅读全文]
-
80万年前坠落地球陨石中发现有机物质
[内容预览]
| 2013/12/23 20:51:41科学家在数十万年前的玻璃球状陨石中发现了有机物质,这一证据暗示生命或起源于太空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了各个时期的陨石残骸,并在其中发现了多种奇怪的物质,比如在大约80万年以前,一颗大小接近100至160英尺,大约为30至50米的大陨石击中了西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撞击发生后温度达到1700摄氏度,约为3100华氏度,科学家在这些遗留的陨石碎片中发现了有机物质[阅读全文]
-
卫星显示北极海冰总量猛增变厚
[内容预览]
| 2013/12/20 15:47:56欧洲空间局CryoSat任务卫星平台观测发现北极海冰总量大幅增加,达9000立方千米,科学家认为其原因在于有些海冰在夏季没有融化 据国外媒体报道,全球变暖似乎已经成了公认的“趋势”,有些研究人员也预言北极冰层将在本世纪内消失,未来将出现北极洋,位于北极圈附近的国家都在积极争夺未来的“北极领土”,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欧洲空间局的卫星发现北极冰层在一年内增加了50%之多,出[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