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东海岸海底多处发现甲烷逸出
[内容预览]
| 2014/8/31 17:13:26图片说明:甲烷释放或有助于科学家了解未来全球变暖的影响。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报道,科学家们在一处意想不到的海底——美国东海岸大陆架与大西洋的交界处——发现了甲烷逸出产生的气泡。这些甲烷正从北卡罗莱纳州哈特拉斯角附近海底至少570个地点向外逸出。虽然甲烷的逸出点分布广泛,但研究人员估计,与全球每年释放的甲烷总量相比,这部分从海底释放出来的甲烷微不足道。包括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的亚当·斯嘉克(Ada[阅读全文]
-
鄱阳湖菰群落急剧扩张 专家称或将危及生态安全
[内容预览]
| 2014/8/29 9:17:17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第二次科学考察项目历时两年后近期完成。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28日发布的考察成果显示,鄱阳湖水生植物菰群落急剧扩张。专家认为,菰群落扩张或将影响鄱阳湖生态安全。 菰(茭草)是禾本科多年生宿根植物,根状茎发达,挺水生活,广泛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主要生长在浅水湖泊、池塘之中。菰在鄱阳湖分布的历史很长,是一自然分布的野生物种。 据课题组科考报告,2005年以前,菰仅作为[阅读全文]
-
冰岛冰下火山爆发 能否导致巨大灾害尚难确定
[内容预览]
| 2014/8/26 11:48:52巴达本加火山口的上方依然平静如初。图片来源:Halldór Bjornsson/冰岛气象局本报讯 冰岛气象局(IMO)于当地时间8月23日宣布,巴达本加(Bárearbunga)火山口附近的一座火山已经开始喷发。冰岛官方已经将该地区的航空颜色代码升级为红色,表示一场火山“爆发迫在眉睫或正在进行当中”。这次火山爆发发生于巴达本加火山口东北方向冰面下400米到150米的地方。在过去一周的时间里,岩浆从[阅读全文]
-
肠道寄生虫数量影响雄性瞪羚地位
[内容预览]
| 2014/8/26 11:42:29肠道寄生虫影响雄性瞪羚的地位。图片来源:M. SNIDER当提到追求雌性时,决定成败的不仅是雄性瞪羚鹿角的大小及其大胆冒险的性格,同样起作用的还有它怀揣的寄生虫的数量。所有葛氏瞪羚(Nanger granti)都携带肠道蠕虫,但根据近日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举行的动物行为学协会会议上发布的研究,那些能够保卫领地和吸引异性的雄性,体内的寄生虫数量相对较少。一头生活在肯尼亚热带草原的雄性瞪羚,只有当其[阅读全文]
-
鲸鱼数量反弹有益海洋生态系统
[内容预览]
| 2014/8/26 7:09:42大型鲸鱼数量的增加对保持海洋环境健康十分主要。一项新研究指出,须鲸和抹香鲸数量的回弹有助于强健全球海洋生物网。一直以来,人们对鲸鱼的生态角色和重回海洋可能对渔业产生的影响争论不休。科学家注意到,许多大型鲸鱼的种群数量开始增加。但很多人并不同意这会对海洋生态产生影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人员就曾认为,某些鲸鱼的减少将对磷虾存量有利。磷虾是须鲸和其他海洋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但该新研究显示,在鲸鱼锐减[阅读全文]
-
国际太空站外壳发现海洋浮游生物:原因不明
[内容预览]
| 2014/8/24 21:24:10香港《成报》网站8月20日援引俄媒的报道称,俄罗斯科学家发现,他们在对取自国际太空站窗户和墙壁的样本进行分析时发现,国际太空站的外壳上竟然发现海洋浮游生物。不过科学家称,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浮游生物如何进入太空的。 报道称,国际太空站俄罗斯任务组负责人拉基米尔 索洛夫耶夫称,近期的研究证明,一些生物能够在国际太空站的外壳上生存。索洛夫耶夫还表示,一些研究甚至认为,这些生物能够在真空、低温、辐射等恶劣[阅读全文]
-
人类影响已成为冰川融化最大驱动因素
[内容预览]
| 2014/8/22 22:11:45图:融化的阿根廷佩里托莫雷诺冰川。一项新的研究表示,过去20年,人类因素已成为冰川融化的最大驱动因素。(自盖帝图片)《科学》杂志近日发表一篇研究报告称,在过去的20年里,人类影响已经成为冰川融化的最大驱动因素。研究带头人、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博士本·巴泽恩(Ben Barzeion)说,从19世纪中叶“小冰期”结束开始,人类活动就开始影响冰川融化。不过,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叶,由人类活动对于大规[阅读全文]
-
科学家发现北冰洋汞污染加剧
[内容预览]
| 2014/8/21 20:32:08记者昨天从中科院获悉,我国科考人员乘坐“雪龙”号在海洋边界层走航观测中发现夏季北冰洋大气汞循环的独特现象,经分析认为,夏季大气化学过程将导致北冰洋汞污染加剧。 中科院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谢周清课题组一直依托我国极地破冰船“雪龙”号,建立船基海洋大气环境化学观测平台,开展多次海洋边界层走航观测,发现北冰洋大气汞呈现西高东低以及中心海冰区与开阔水域显著不同等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进一步研[阅读全文]
-
中国将建海洋生物DNA数据库 涵盖2000个物种
[内容预览]
| 2014/8/19 10:41:25记者18日获悉: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部署了“我国近海海洋生物DNA条形码资源库构建”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海洋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形成一套海洋生物鉴定识别的标准体系。 据介绍,研究人员将首先选择我国近海原核生物、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鱼类等类群中常见的、关键的、有代表性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海洋生物物种,进行DNA条形码序列提取和数[阅读全文]
-
丝路行:守护自然生态大通道
[内容预览]
| 2014/8/18 9:04:38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内陆干旱区独特的生物基因宝库,近几年实施人工湿地恢复工程成效显著,吸引了大量鸟类栖息。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眼前是一片一人多高的芦苇地,只能依稀看到两道车辙,越野车艰难地行驶过去,芦苇秆和红柳枝密密地扑打着车身——这样的“路”,在新疆第一大盐湖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里很常见。徐伟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要骑摩托车穿行一遍,一趟下来百八十公里。 徐伟是该保护区管理局鸟岛[阅读全文]
-
世界首只“试管企鹅”在美国诞生
[内容预览]
| 2014/8/16 16:11:35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世界上首只“试管企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诞生。这只刚出生的母麦哲伦企鹅宝宝是由冷冻精子受孕而生,她暂时还没有名字,研究人员称她为“184”。研究人员希望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来增加企鹅的物种多样性。麦哲伦企鹅多分布于南美洲,是著名航海家麦哲伦于1519年最早发现的,后世科学界遂以他的名字命名该物种。[阅读全文]
-
科学家发现二亿年前的木化石
[内容预览]
| 2014/8/15 12:52:24这块玫瑰粉色的石头是有史以来发现的具有火焰灼痕的最古老木化石。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本周在美国生态学会的年度会议上称,一块有着2.1亿年历史的古老化石在一位核物理学家家中充当了近30年的门挡石之后,最终被确认为有史以来第一块具有火焰灼烧痕迹的木头化石。有证据表明森林大火在日期上早于恐龙,但是这一线索是来自于木炭,而非石化树木。研究的第一作者,一位自然资源顾问Bruce Byers称,[阅读全文]
-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滞留 导致酷夏及雨水增多
[内容预览]
| 2014/8/15 9:06:32据路透社报道,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8月11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本世纪以来,北半球已经越来越频繁地遭受夏季热浪和暴雨袭击,这显然是由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在一个地方滞留徘徊过久所致。 科学家们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在高纬度地带绕地球环行并产生的巨大蜿蜒波的急流受到扰乱,以及北极冰层融化形成的冷空气,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天气系统滞留的情况变多了。 他们表示:“夏季的极端天气——比如20[阅读全文]
-
墨政府关注鼠海豚濒危状况
[内容预览]
| 2014/8/6 9:55:32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表示,一种仅生活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的鼠海豚正在快速走向灭绝,应禁止该海豚生活区域周围的所有渔业活动。这个由墨西哥政府召集的研究小组警告称,2012年以来,这种鼠海豚的数量已经下降了一半,仅剩200头左右。现在这些鼠海豚可能只剩下97头。据估计,其中仅有25头是处于成熟期的具有繁育能力的雌性海豚。这种鼠海豚在当地有一个流行的名字——“小牛”,由于当地渔民在加利福尼亚湾非法刺网捕捞[阅读全文]
-
受气候变暖影响世界第三大冰川退缩明显
[内容预览]
| 2014/7/29 9:06:08普若岗日冰原位于西藏那曲地区双湖县,是世界第三大冰川,按照冰川学界的划分,被归为“冰原”。冰原面积400多平方公里。冰原所处的青藏高原作为全球中纬度地区海拔最高的地域,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明显。在过去30余年间,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米高度范围内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8℃,远高于全国平均值。与此同时,普若岗日冰原已向上收缩约50米。新华社记者唐召明摄[阅读全文]
-
气候变化影响南极海狗生存
[内容预览]
| 2014/7/29 9:00:53据新华社电英国新一期《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长期跟踪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已经切实影响到南极海狗的生存,后果包括海狗总体数量下降、新生海狗体积变小、生育期推迟乃至基因改变等。 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和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通过英国设在南极地区的监测站对南极海狗进行了长期监测,包括它们的总数量、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性等。结果发现,在过去30余年中,雌性海狗的生育年龄[阅读全文]
-
研究称撒哈拉沙尘或横跨大西洋 形成巴哈马群岛
[内容预览]
| 2014/7/28 14:52:37据香港《文汇报》报道,位于中美洲的巴哈马群岛,竟是来自大西洋的另一端?美国科学家最近研究指出,巴哈马群岛地下土壤含丰富铁质沙尘,相信是风将8000公里外的非洲撒哈拉沙漠沙尘,带到大西洋西部,经过1亿年沉积,最终形成海中心岛屿;更断言没有撒哈拉,就没有巴哈马。 迈阿密大学研究员从巴哈马4.5公里深的海床抽取270个土壤样本,分析当中大气尘的铁和锰两种微量元素的浓度,发现从西面的安德罗斯岛所得样本浓[阅读全文]
-
太阳活动高峰期黑子消失 科学家困惑
[内容预览]
| 2014/7/22 20:12:38中新网7月22日电 据外媒报道,近日,科学家在研究时发现,处在活动高峰期的太阳上,太阳黑子全都消失了,这引发了他们的困惑。研究人员发现,处于11年周期中最为活跃时间的太阳却显得异常的安静,这让他们非常不解。几个星期之前,太阳还充满了太阳黑子,但一连几天,科学家们甚至连一个太阳黑子都没有发现。菲利普是研究太阳活动的专家,他表示:“这很奇怪,但也不是非常奇怪。在高峰期一个黑子都没发现是很奇怪的。不过我[阅读全文]
-
新模型揭秘亚马逊河倒灌原因
[内容预览]
| 2014/7/18 11:56:39发生于地球表面的侵蚀和其他地质过程有助解释亚马逊河倒灌的原因。图片来源:NASA数百万年前,向西流动的河水在穿越今天巴西北部时出现逆转,进而向着大西洋奔流而去,于是亚马逊流域诞生。之前有研究认为,深埋于南美大陆地下的火热黏性岩流的逐渐变化触发了水流逆转。但新计算机模型显示,河水“大转弯”可能是发生在地表更常见的地质过程“惹的祸”——尤其是沉积物持续侵蚀、活动和沉积消磨了不断发展的安第斯[阅读全文]
-
我国科学家发现约5千万年前亚洲大陆琥珀生物群
[内容预览]
| 2014/7/15 20:43:11新华网南京7月14日电(王珏玢、肖琼琼)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4日向媒体发布,由该所研究员张海春领衔的科研团队认定抚顺琥珀是目前世界上种类最丰富的琥珀生物群之一,此项研究填补了始新世时期(约5千万年前)亚洲大陆琥珀生物群的空白,也表明5千万年前欧亚大陆两端已经存在广泛的生物交流。张海春介绍,通过20余年的野外考察和收集,研究团队共采集获得2000多块抚顺琥珀原料。研究发现,抚顺琥珀中昆虫最为[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