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打造野生生物的“诺亚方舟”

    [内容预览]

    | 2017/11/20 10:18:01
    有这么一个重大科学工程,从概念形成到竣工历时8年,三万多种植物以及丰富的动物种质资源在这里得以“多世同堂”。这就是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建成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下称种质资源库)。在日前在京举行的“十八大以来中科院创新成果展”中, 种质资源库也在此展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种质资源库不仅保存植物种子,也是我国抢救性收集和保存野生植物离体材料、DNA、动物细胞和微生物菌株等遗传材料的重要装

    [阅读全文]

  • 城市树木生长速度比农村快

    [内容预览]

    | 2017/11/17 15:00:25
    图片来源:iStock.com/OldCatPhoto 乡村也许更具田园风味,但树木在城市里却生长得更快。这是一项新研究的结论,研究人员分析了法国巴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和日本札幌等10个城市的约1400棵树的生长情况。 通过提取树心样本,用树轮推测树木的年龄和生长情况,研究人员得出了约150年来树木生长的一种趋势。 气候变化普遍被证明对树木有益,因为气候变暖促进了光合作

    [阅读全文]

  • 厄尔尼诺成为影响青藏高原质量平衡第二大因素

    [内容预览]

    | 2017/11/16 14:56:41
    新华社武汉11月15日电(记者谭元斌)我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已成为影响青藏高原地区质量平衡的第二大因素。这是记者15日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得的消息。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利用复主成分分析及小波振周谱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质量平衡变化。 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随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加强,其对青藏高原地区质量

    [阅读全文]

  • 海豚也能办“身份证”

    [内容预览]

    | 2017/11/13 11:32:49
    海豚研究人员或许也能以脸辨豚。图片来源:iStock.com/rohojamagic   这看上去可能不像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但对海豚却十分重要。 海洋生物学家刚刚提出一项声明,这可能改变海豚在科学研究中被识别的方式:人类可以通过简单地看它们的脸,就能可靠地识别这些海洋哺乳动物,就像我们识别彼此一样。 但这个想法从来没有被测试过,因为科学家几乎总是依靠海豚的鳍来区分这些动物。但这这种

    [阅读全文]

  • 首份地球微生物多样性数据集出炉

    [内容预览]

    | 2017/11/2 17:04:09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10月31日发表了一篇微生物学重要论文:科学家通过分析2.7万份来自全球范围内不同环境所得的微生物样本,对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解读。该元分析属于地球微生物组计划(EMP)第一期的一部分,该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表征地球上所有的微生物。 微生物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确定微生物群落是如何形成和散布以及它们是如何互动的。但在全球

    [阅读全文]

  • 澜沧江首次发现外来鱼类

    [内容预览]

    | 2017/11/1 22:47:08
     科研人员采集浮游生物 为执行农业财政专项“西藏重点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江所)科研人员于2017年9月赴澜沧江西藏段开展秋季野外调查工作。经过22天的艰苦奋战,项目组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的调查任务,并首次在澜沧江西藏段发现了两种外来鱼类,同时采集到一尾目前有记录的最大规格细尾高原鳅。 长江所鱼类生物学与保护工程学科组承担了西藏专项中的“

    [阅读全文]

  • 研究发现大量生物趋同现象

    [内容预览]

    | 2017/10/12 16:01:57
    所有看上去不同的物种实际上过着非常相似的生活。这种趋同表明,也许有朝一日,预测多少物种生活在特定的栖息地内将成为可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博物学家》杂志。 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态学家倾向于将生态作用,或者说生态位描述为单个物种的属性。例如,伏击昆虫的树栖蜥蜴——变色龙会伪装,而以蚂蚁为食且长有保护刺的角蜥是生活在地上的沙漠动物。这种多样性似乎是压倒性的。 不过,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进化生态学家Er

    [阅读全文]

  • 云南发现盲高原鳅新种 丰富中国洞穴鱼类

    [内容预览]

    | 2017/9/29 17:11:50
    图为西畴高原鳅 钟欣 摄 中新网昆明9月27日电 (陈静)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西洒镇发现了一个眼盲的高原鳅新种,经过系统研究后以其采集地命名为西畴高原鳅(Triplophysa xichouensis),丰富了中国洞穴鱼类记录。 西畴高原鳅的主要鉴别特征如下:眼睛高度退化为一个细小的眼点,背鳍起点前于腹鳍起点,背鳍起点距离吻端的距离近于

    [阅读全文]

  • 濒危植物保护之路在何方 植物园大有可为

    [内容预览]

    | 2017/9/29 17:07:13
    从伦敦的基尤植物园到新加坡植物园,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植物园已成为全球至少三分之一已知植物种的家园。最新研究显示,在防止植物灭绝、保持植物多样性方面,植物园大有可为。 汤森路透基金会26日报道,研究人员收集了1116种植物样本,通过调查得出结论,世界上五分之一的植物都面临生长威胁。但如果加以干预,没有任何一种植物注定灭绝。在研究人员看来,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植物园应该在保护濒危植物方面发挥作用。 “遍布

    [阅读全文]

  • 箱形水母或将摧毁未来海洋

    [内容预览]

    | 2017/9/11 19:46:33
    图片来源:Nature Production / NaturePL 随着海洋变得愈发酸化,箱形水母可能开始吃更多东西。而它们贪婪的食欲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论文链接) 人类排放的一些二氧化碳正在海洋中溶解,并且变成碳酸,从而使海洋变得碱性更小、酸性更大。科学家正在努力辨别哪些物种将最受影响。他们尤其担心在海洋食物网中扮演关键作用的生物体,因为

    [阅读全文]

  • 南冰洋海床变暖会对整个海洋产生巨大影响

    [内容预览]

    | 2017/9/4 13:35:36
    研究揭示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比之前预计的要大。图片来源:细胞出版集团 南冰洋海床变暖1~2°C,会对整个海洋产生巨大影响。这个被研究人员称为“迄今为止最现实的海洋变暖实验”的研究显示,未来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可能远超人们预期。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当代生物学》期刊。 “我非常惊讶。”英国南极考察局和史密森尼环境研究中心的Gail Ashton说,“我没有想到,南极地区只有1°C的升温,就会出现如此显

    [阅读全文]

  • 熊猫宝宝有了新家园 大熊猫国家公园有何看点

    [内容预览]

    | 2017/9/4 13:31:23
    新华社成都9月3日电(记者吕庆福 杨进)今年8月,《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获得国家正式批复。记者近日从四川省林业厅获悉,方案将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合计80多个大熊猫保护地有机整合划入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有何特点?建立国家公园如何保护好大熊猫?记者近日采访了四川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 大熊猫国家公园与一般公园有何不同? “大熊猫国家公园与一般公园最大的不同在于建立目标和指导思想不同。”尧斯

    [阅读全文]

  • 善待野生动物,才是真正温暖的城市

    [内容预览]

    | 2017/9/1 16:42:20
    ■艾林 不久前,有媒体以《北京雨燕为何濒临消失》为题报道了北京雨燕在北京城的生存状况,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文章中提到,今年7月初,北京地区的雨燕数量仅约为4000只。而半个世纪前,北京城的雨燕还是漫天飞舞,随处可见。北京雨燕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北京的城楼、庙宇、古塔等建筑所剩无几,雨燕无法找到适宜的巢址。同时,出于文物保护目的,在古建筑斗拱的空隙前安装的防雀网进一步压缩了北京

    [阅读全文]

  • 神山圣湖孕育精灵“情侣”

    [内容预览]

    | 2017/8/29 8:58:59
      8月25日在西藏阿里地区拍摄的一对展翅飞翔的斑头雁。 西藏阿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目前正在这里进行。七夕之际,科考队专家、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连新明讲述了青藏高原精灵“情侣”们的“爱情”故事。 新华社记者刘东君摄

    [阅读全文]

  • 罕见!第一次看到全圆形的彩虹:如此壮观

    [内容预览]

    | 2017/8/22 21:13:47
    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25日报道,日前,俄罗斯一名建筑工人在1515英尺(约于462米)高的摩天大楼上空拍摄到了罕见的全圆形彩虹,令人惊叹。 想要看到“全圆形彩虹”是非常难得的,必须具备“天时地利”的条件,所以通常只有飞行员能见证这种自然奇观。尽管如此,它的形成却并非如此难得。 科学证明,所有的彩虹都是全圆形的,只是我们平时无法从地面上看到。 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是很有必要的。

    [阅读全文]

  • 守望萤火虫:留住萤火 点亮夏夜

    [内容预览]

    | 2017/8/17 14:57:56
    图①:桥口村大耒山,这里有22平方公里的萤火虫培养保护基地。付新华摄/光明图片 图②:夜幕降临大耒山,萤火虫漫天飞舞。付新华摄/光明图片   每年的5月到10月,是商业放飞萤火虫的“旺季”。不过,最近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付新华心情不错:“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这个小小的生命。”   让付新华感到欣慰的是,日前江西省宁

    [阅读全文]

  • 1.6亿年前哺乳动物演化出滑翔功能

    [内容预览]

    | 2017/8/10 10:53:29
        科技日报北京8月10日电 (记者许茜)记者从北京自然博物馆了解到,该馆孟庆金研究员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罗哲西教授领导的团队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动物化石,比现存最早的滑翔类哺乳动物化石早了1.1亿年。北京时间10日凌晨,相关成果的两篇论文同时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这些化石告诉我们,

    [阅读全文]

  • 可可西里藏羚羊大规模回迁 谜团至今未解

    [内容预览]

    | 2017/8/9 9:24:00
    中新社西宁8月7日电 (孙睿)7日早9时许,约有20余只藏羚羊在可可西里管理局工作人员的保护下,顺利通过青藏公路,开启回迁之路。 一批藏羚羊五月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内觅食。(2005年5月23日摄)中新社记者 武仲林 摄 据了解,今年藏羚羊回迁从1日开始,每天约有200多只藏羚羊通过青藏公路。 可可西里管理局五道梁保护站副站长孟克说:“现在我们每天工作的重点就是堵住青藏公路来往的车辆,保护藏羚羊

    [阅读全文]

  • 研究发现蜜蜂理解零的概念

    [内容预览]

    | 2017/8/7 14:03:28
      蜜蜂似乎理解零的概念——这是第一种被证实能这样做的无脊椎动物。当蜜蜂受到鼓励向一个拥有较少形状的平台飞去时,它们明显意识到“没有形状”是一个比“拥有一些形状”更小的数值。 为弄清楚蜜蜂能否理解零,来自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的Scarlett Howard和同事首先训练蜜蜂区分两个数字。他们设置两个平台,每个上面有1~4种形状。在一个平台上,蜜蜂可获得甜的蔗糖溶液;另一个平台上

    [阅读全文]

  • 寒流迫使蜥蜴快速进化

    [内容预览]

    | 2017/8/7 14:01:55
      在经历不期而至的寒流后,绿色安乐蜥发生了快速进化。 图片来源:PiccoloNamek/Wikimedia Commons   人们或许会抱怨冰冷的温度,但大多数寒流不会带来什么损伤。不过,对于一种生活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与墨西哥边境的常见蜥蜴来说,事实并非如此。为应对寒冷的天气,它们仅在几个月的时间段内便会经历急剧的遗传转化。事实上,最新研究表明,在迄今关于快速进化的最

    [阅读全文]

237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4 5 6 7 8 9 10 11 12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