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数据突破十亿
[内容预览]
| 2018/7/17 16:43:31本报记者文雯北京报道 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主办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GBIF)“十亿数据”暨中国濒危物种(中华穿山甲、白鳍豚、大鸨)信息录入成果发布会日前在北京举办。 截至目前,GBIF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数据突破10亿条。10亿条真实可靠的大数据,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有效参考,并形成一个动态网络免费向全球用户开放,这将极大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助于推动联合国可持[阅读全文]
-
氮富集抵消海洋酸化对珊瑚藻的负面影响
[内容预览]
| 2018/7/13 11:26:09海洋酸化是指由于海洋吸收、释放大气中过量二氧化碳,使海水逐渐变酸。海水酸性的增加,改变了海水化学的种种平衡,使依赖于化学环境稳定性的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而珊瑚藻体内含高镁方解石,这与造礁珊瑚体内含有文石结构的碳酸钙结构不同,使得珊瑚藻对海洋酸化有较高的敏感度。 此次,美国史密森学会麦[阅读全文]
-
城市与森林的生态差异并非源于选择繁殖
[内容预览]
| 2018/7/13 11:23:30科学家曾做过详细的比较研究,表明生活在城市中的许多生物,在许多方面与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同种生物不同。这种差异通常被解释为由于城市环境中的新型选择压力所引起。 此次,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研究人员奥德·盖查格及其同事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上发表报告,试图探讨一个城市是否会产生新型的自然选择。他们通过比较两组[阅读全文]
-
航运激增威胁北极哺乳动物
[内容预览]
| 2018/7/9 16:37:58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的发现将促成破坏性更小的航线。图片来源:PNAS 对于鲸和北极熊来说,融化的海冰绝不仅仅意味着简单的栖息地丧失。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开放水域季节变长导致的北极航运量剧增,可能使在北极栖息的众多海洋哺乳动物处于危险境地。 随着夏季海冰覆盖量减少,诸如西北航道等航线在较温暖月份成为无冰区。这导致一些地区的海轮数量增加了3倍。一些预测表明,北极夏季海冰可能到2040年消[阅读全文]
-
基因帮考拉百毒不侵
[内容预览]
| 2018/7/9 16:36:45图片来源:ROB D/500PX 想象一下在嗅到或者舔吃一大块奶酪后就能马上知道它的营养价值。这是考拉在进食其独家食物时所做的事情。这种食物是毒性足以杀死大多数哺乳动物的桉树叶。如今,研究人员知道了哪些基因让这种可爱的澳大利亚标志性动物如此贪吃。 在对考拉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并且确定哪些基因活跃在心脏、肝脏和其他组织中后,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有袋类动物极大地扩展了尝到苦味的味蕾数量。他们在7月3日出[阅读全文]
-
研究称波罗的海海水氧气量减少
[内容预览]
| 2018/7/9 16:35:44中新网7月7日电 据外媒6日报道,德国和芬兰科学家表示,波罗的海中的缺氧地区迅速扩大,总面积已达7万平方米。 2017年11月3日,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民众在波罗的海海边收集琥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科学家对从群岛海(波罗的海的一部分,位于波的尼亚湾与芬兰湾之间)底部提取的两块四米沉积岩心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称,在过去一百年间,波罗的海的氧气损失速度显著提高。 &[阅读全文]
-
今春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次数偏多
[内容预览]
| 2018/6/26 15:43:18科技日报北京6月25日电 (记者马爱平)25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治沙办了解到,今春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次数、强度略高于2017年同期,但次数和强度均低于2001年至2017年同期均值和常年均值。 监测数据显示,3月1日至5月31日,我国北方地区共发生10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沙尘暴3次,扬沙[阅读全文]
-
濒危植物:踏上野外回归之路
[内容预览]
| 2018/6/7 10:47:53近日,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工作人员,在峨眉山野外海拔1050米至1460米的阔叶混交林,把160株世界极危植物峨眉拟单性木兰回归野外。至此,这种被称为“植物界大熊猫”的植物,野外回归的数量突破500株。 植物回归,是在迁地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人工繁殖把植物引入到其原来分布的自然或半自然的生境中,以建立具有足够的遗传资源来适应进化改变、可自[阅读全文]
-
植物比其他任何生命都更有“分量”
[内容预览]
| 2018/6/4 17:07:21图片来源:MICHAEL HANSON/AURORA PHOTOS 在地球上,植物王国比其他任何生命王国都更有“分量”,它们占据了生物体内储存的所有碳的80%。这只是针对地球上生物量进行的一项全面新调查的惊喜之一,该调查发现拥有最多数量物种的群体,如节肢动物,并不一定是质量最重的。 用碳含量来衡量(析出水等可变分量),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重约550亿吨。科学家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报告[阅读全文]
-
大堡礁3万年经历5次生死
[内容预览]
| 2018/6/4 17:02:26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正在艰难地应对海水温度升高。 图片来源:Frans Lanting/Science Source 本报讯 1.3万年前,随着末次冰河时期的结束,澳大利亚大堡礁几近消失。不断上升的海平面覆盖了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群,刚被淹没的陆地沉积物阻挡了珊瑚生长所需要的阳光。但珊瑚礁最终恢复了,尽管这一过程花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时间。根据一项揭示珊瑚礁随地质时间发生变化的新研究[阅读全文]
-
生态环境部和中科院联合发布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内容预览]
| 2018/5/23 11:15:51本报记者吕望舒5月22日北京报道 为全面掌握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008年,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编制工作,并于2013年9月、2015年5月先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8年5月22日,在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专题宣传活动上,生态环境[阅读全文]
-
研究表明长颈鹿更喜欢“小团体”生活
[内容预览]
| 2018/5/22 9:50:17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一般来说,野生动物群体规模越大,就会有越多“人手”轮换站岗放哨,越有助于减少被捕食的风险。不过,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长颈鹿的行为方式比较特别,它们更喜欢“小团体”生活,群体规模也不会因为捕食者的威胁而改变。 研究人员以生活在非洲东部地区的部分长颈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对其群体规模产生影响的不同因素,其中包括被捕食风险、栖息地类型和个体特征等。 结果发现,[阅读全文]
-
中国科学家历时十年发现娃娃鱼的“秘密”
[内容预览]
| 2018/5/22 9:46:14本报记者 丁佳 后腿有五个脚趾,酷似婴儿的小手,来自侏罗纪时代的中国大鲵,又称“娃娃鱼”,是网络上流行的“萌物”,同时也是一些商家的“摇钱树”。 但科学家更加关心的则是中国大鲵的命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的一支研究队伍联合国外合作者,经过10年的野外追踪和考察,发现了娃娃鱼一个隐藏了数百万年的秘密。相关成果5月22日凌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发表。 保[阅读全文]
-
研究称森林资源变化率与人类发展水平成正比
[内容预览]
| 2018/5/21 14:45:40新华社布鲁塞尔5月20日电(记者王子辰)由芬兰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森林资源变化率与人类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人类发展指数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从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人均收入三个基础变量入手,衡量各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水平。 近日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在人类发展指数高的国家,森林蓄积量呈增长趋势;而在人类发展指数较低的非洲地区,森林蓄积量则在减少。 数据显示[阅读全文]
-
干旱半干旱区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储量
[内容预览]
| 2018/5/5 23:05:05科技日报讯 (梁乐 记者朱彤)你信吗?在干旱半干旱区荒地植树造林,0到30厘米的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在造林后分别显著提升了131%和88%,荒地造林后土壤碳、氮储量的增幅要显著大于农田造林和草地造林。 5月3日,一项来自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得出这一结果。该所科研团队通过数据整合分析对此进行了评估,相关研究近期发表在《总体环境科学》杂志。 这一研究结果可以为新疆在内的干旱半干旱[阅读全文]
-
给水生生物撑一把“保护伞”
[内容预览]
| 2018/5/2 14:53:32在我国,白鱀豚、白鲟和鲥鱼已经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中华鲟成为了极危物种……水生物种离开我们的速度超出了想象。 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加剧,水生物种资源严重衰退,已成为影响我国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为此,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三部门日前联合发布了《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当前,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备受瞩目,该如何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方案》的实[阅读全文]
-
帝企鹅创潜水时长新纪录 长达到32.2分钟
[内容预览]
| 2018/5/1 22:23:34新西兰一个研究小组追踪到一只帝企鹅在南极洲罗斯海潜水时长达到32.2分钟,比先前纪录27.6分钟长将近5分钟。 小组成员、国家水事和大气研究所金·戈茨说,27.6分钟对帝企鹅而言长得“令人赞叹”,因为以它们的生理结构,令它们觉得舒适的潜水时长最多8分钟,超过以后会因为耗尽氧气而启动厌氧系统,使身体承受沉重压力,需要更长恢复时间。 英国《卫报》26日援引戈茨的话报道,他们不知道企鹅刷新潜水时长纪录[阅读全文]
-
国际组织称一些常见鸟类也面临灭绝威胁
[内容预览]
| 2018/5/1 22:20:28新华社伦敦4月29日电 国际鸟类联盟日前发布《2018全球鸟类状况报告》称,在全世界已知的约1.1万种鸟类中,40%的鸟类数量正在减少,平均每8种鸟类中就有一种面临灭绝威胁,其中不乏常见种群。 这份最新报告指出,在数量锐减的鸟类中,不仅有珍稀品种,更包括不少常见种群。例如,在欧亚大陆分布范围极广的欧斑鸠,近20年来数量已减少25%。大西洋海雀、非洲灰鹦鹉、北极地区的雪鸮等人们熟悉的鸟类数量也在不[阅读全文]
-
麦哲伦海山生物将“落户”中国最大标本馆
[内容预览]
| 2018/4/18 9:44:18新华社“科学”号4月17日电(记者张建松)中国“科学”号科考船正在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开展综合调查。此次采集到的海山生物标本将“落户”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该馆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亚洲馆藏量最多的标本馆。 正随船采集海山生物标本的中科院海洋生物标本馆负责人王少青介绍,海洋生物标本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最新采集到的麦哲伦海山生物标本会先在船上接受拍照和初分保存,待下船后再经登记、专家鉴定等环[阅读全文]
-
红薯记录波利尼西亚和美洲间的早期接触
[内容预览]
| 2018/4/16 12:02:454月12日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证据表明,在有人类开始食用前,红薯就出现了。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没有人类帮助的情况下,红薯就从美洲到波利尼西亚。这一发现让人们猜测波利尼西亚和美洲大陆之间是否在前哥伦布时期就已开始接触。 红薯是世界上被广泛食用的作物之一,也是维生素A前体的重要来源。英国牛津大学的Robert Scotland说:“除了确定它的祖先之外,我们还发现,红薯早在80[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