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中国科学家发现已知最早的昆虫颜色

    [内容预览]

    | 2018/4/13 9:31:19
    新华社华盛顿4月11日电(记者周舟)中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从欧亚大陆中生代蛾类标本中发现了两亿年前昆虫结构色的确切证据,这是已知最早的昆虫颜色,为昆虫鳞片和颜色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结构色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颜色,包括鸟类身上的羽毛、甲虫等。不同于色素色,结构色是光照射在虫体表面复杂的微观结构上产生折射、衍射及干扰而形成的,具有种内性信号传导、警戒和保护等重要功能。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阅读全文]

  • 海葵毒液会随环境而变化

    [内容预览]

    | 2018/3/7 15:24:57
    新华社耶路撒冷3月6日电(记者陈文仙 杜震)记者近日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获悉,该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有毒动物海葵在一生中会多次调整其毒液的成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 该项研究的牵头人是希伯来大学的耶胡·莫兰博士。他表示,科学界长期以来都认为,动物毒液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但是对海葵的跟踪研究发现,海葵会根据生存环境来调整其毒液。 莫兰的团队发现,海葵在幼虫阶段会产生独特的强效毒液,

    [阅读全文]

  • 欧盟判定新烟碱类杀虫剂危害蜜蜂

    [内容预览]

    | 2018/3/5 11:00:55
    一只蜜蜂在一棵苹果树上采集花粉。图片来源:Solvin Zankl/NPL 本报讯 欧盟食品安全机构在一项期待已久的评估中得出结论,认为3种具有争议性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野蜂和蜜蜂构成了高度威胁。位于意大利帕尔马的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的调查结果表明,欧盟很有可能会很快采取行动,禁止在室外农作物中使用这些杀虫剂。 2013年,欧盟曾禁止在对蜜蜂有吸引力的农作物(例如向日葵、油籽油菜和玉米

    [阅读全文]

  • 科学家认为陆地植物或诞生于5亿年前

    [内容预览]

    | 2018/3/1 15:49:27
    植物科学家曾认为,苔类是最原始的现存植物。图片来源: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人类要感谢陆地植物提供了可以呼吸的氧气。现在,人们对于它们何时首次走向陆地有了更好的了解。虽然已知最古老的陆地植物化石拥有4.2亿年的历史,但研究人员如今断定,绿藻类层首次登上陆地的时间比这早近1亿年。 “该研究具有重要的全球影响,因为我们知道早期的植物令气候变冷并且增加了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并未参与此项研究的英

    [阅读全文]

  • 新观点:叶片是脱落酸合成的主要器官

    [内容预览]

    | 2018/2/1 22:28:02
    科技日报昆明1月29日电 (赵汉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9日发布消息称,该所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张石宝研究组提出脱落酸合成部位的新观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植物学期刊《实验植物学杂志》上。 据悉,脱落酸别名脱落素,是一种抑制生长的植物激素,因能促使叶子脱落而得名。它能调节植物对不同环境信号以及内源性信号的反应,影响植物的生理适应及生长发育过程,如水分胁迫、种子发育、休眠及其性别决定

    [阅读全文]

  • 人造光如何威胁自然界

    [内容预览]

    | 2018/2/1 22:26:16
    在荷兰的微型生态系统中,研究人员正在测试人造光的影响。 图片来源:Kamiel Spoelstra/NIOO-KNAW 夏夜,德国一个森林湖附近,一些怪异的事情正在发生。除了黑暗的湖水拍打着岸边,微弱的光芒从悬停在湖面上的光圈中散发出来。附近,正在摆动的手电筒发出的红光——可见光谱中干扰性最小的部分——“出卖了”呆在岸边的科学家。他们正在测试当海洋生物失去光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这项在柏林附近开

    [阅读全文]

  • 高原暖湿化加剧 青海湖水位13年升2米

    [内容预览]

    | 2018/1/26 16:45:48
    青海湖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孙睿 摄     中新社西宁1月25日电 (孙睿 戴升)记者25日从青海省气候中心获悉,受高原暖湿化加剧影响,导致青海湖水位持续上升,13年间上升了2.07米,水位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水平。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它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  

    [阅读全文]

  • 我国朱鹮种群数量增至2600只左右

    [内容预览]

    | 2018/1/23 10:28:00
    陕西洋县朱鹮生态园内的朱鹮(1月19日摄)。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二十世纪80年代,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陕西洋县境内被发现,从此朱鹮的命运开始被世人关注。 30多年来,陕西加强朱鹮救助和人工繁育研究,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同步发展,使朱鹮数量迅速增长,种群质量稳步提升,逐渐摆脱了濒危局面。目前,朱鹮种群不断发展壮大

    [阅读全文]

  • 新物种可高量积累三种类胡萝卜素

    [内容预览]

    | 2018/1/19 17:10:19
        科技日报昆明1月18日电 (赵汉斌)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消息,该所野生资源植物研发重点实验室黄俊潮研究组在食用小球藻合成和积累类胡萝卜素研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发现了一个高量积累三种类胡萝卜素的物种。系列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代谢工程生物技术》和《农业与食品科学杂志》等国际权威期刊上。     

    [阅读全文]

  • 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别让微塑料再“漂流”

    [内容预览]

    | 2018/1/19 10:28:15
    近日,在“向阳红01”船上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任务的科考队员在南极地区海水中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 这种被定义为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的微塑料,并不是第一次在南极被科学家发现。2016年,日本九州大学与东京海洋大学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南极海域漂浮着微塑料。当时,研究人员就呼吁扩大调查,并表示“在距离人类生活圈最远的南极海也发现了微塑料,可以认为它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这并

    [阅读全文]

  • 专家:阻击生物入侵是场持久战

    [内容预览]

    | 2018/1/18 11:55:25
    据报道,洞庭湖近日4个自然保护区清理了核心区内的全部欧美黑杨,累计清理79982亩,共197万株。“像洞庭湖这样大规模出现欧美黑杨,是人为引进的,绝非自然存在。”17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室首席科学家万方浩研究员表示,我国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外来有害生物非常难缠,是“多频次、多点位”地入侵,必须稳定、长期、持久地做阻击生物入侵的工作。

    [阅读全文]

  • 美渔业机构称常见杀虫剂威胁三文鱼

    [内容预览]

    | 2018/1/17 9:47:47
    银三文鱼在俄勒冈州西北部的鲑鱼河产卵。 图片来源:U.S.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Flickr (CC BY 2.0) 一份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国家海洋渔业服务处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3种常见且被广泛使用的农场杀虫剂会伤害濒临灭绝的三文鱼并且危及它们的生存。 该机构同时表示,这些杀虫剂——“毒死蜱”“马拉硫磷”和“二嗪农”——还会威胁到逆戟鲸,因为

    [阅读全文]

  • 开花植物“统治”植物界或因基因组瘦身

    [内容预览]

    | 2018/1/16 16:01:35
        科技日报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刘霞)据英国广播公司(BBC)14日报道,开花植物为什么会后来居上超越蕨类植物等,传遍世界各地并成为最主要的陆生植物?这一问题曾让达尔文困惑不已。现在,美国微生物学家表示,“基因组瘦身”或是开花植物遍布地球的“秘密武器”。     1898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

    [阅读全文]

  • 中华秋沙鸭飞抵婺源越冬

    [内容预览]

    | 2017/12/27 14:59:54
      12月25日,中华秋沙鸭在婺源县紫阳镇石枧村的星江河上飞翔。 受益于当地生态环境改善,江西省婺源县已成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的越冬目的地之一。据介绍,今年入冬以来,该县紫阳镇石枧村星江河上过冬的中华秋沙鸭超过20只。 新华社记者梅永存摄

    [阅读全文]

  • 亚马孙杂交鸟类因地理隔绝成独特物种

    [内容预览]

    | 2017/12/27 14:56:29
    科技日报北京12月26日电 (记者刘霞)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5日报道,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对在亚马孙热带雨林发现的迄今已知第一种杂交鸟类——金冠侏儒鸟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地理隔绝让其进化成独特物种,拥有独特属性。 金冠侏儒鸟的父母分别是拥有明亮雪白皇冠羽毛的雪白冠侏儒鸟,以及拥有绚丽彩虹色皇冠羽毛的猫眼石冠侏儒鸟,1957年在巴西首次发现,2002年再现。该研究资深作者杰森·威尔说:“脊椎动

    [阅读全文]

  • 南极微生物可依靠微量气体生存

    [内容预览]

    | 2017/12/13 10:39:25
    据新华社电 南极洲是地球上环境最严酷的地区之一,然而这里的微生物群落种类丰富,令科学家费解。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南极洲的一些微生物可在极端条件下依靠空气中微量的氢气、一氧化碳等气体存活。 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南极洲东部的威尔克斯地和伊丽莎白公主地两处无冰区采集了土壤样本,两地都是原始极地荒漠,不存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研究人员分析了在土壤表层生活

    [阅读全文]

  • 山火频发是气候变化“新常态”

    [内容预览]

    | 2017/12/11 12:13:25
    新华社电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杰里·布朗12月9日说,近期加州南部山火频发主要源自反常的干燥天气,而后者是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新常态”。 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多地近日发生多起山火。布朗和州应急部门官员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救灾情况。州消防部门主管肯·平洛特说,北至圣巴巴拉县,南至圣迭戈县,同时燃烧的6场大火已吞噬17.5万英亩土地(约708平方公里),摧毁建筑793幢。目前,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 平

    [阅读全文]

  • 地球引力场微弱变化可帮助预测海啸大小

    [内容预览]

    | 2017/12/6 18:18:30
    图片来源:Hideo Kurihara/Alamy Stock Photo   当一场巨大的地震在2011年袭击日本时,它产生了一场导致数千人死亡的海啸。但地震学家在几个小时内并未感知到地震的真实震级,而那时巨大的海浪已经淹没了很多区域(如图)。 现在,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一种方法,可以更快地监测一场大地震的震级,并基于此提供更快、更准确的海啸预警:通过监测大片地球地壳在几分钟内被移动数

    [阅读全文]

  • 北美最大驯鹿群面临生存威胁

    [内容预览]

    | 2017/11/23 20:23:11
    研究人员担忧石油开采将影响阿拉斯加北极保护区内的驯鹿群。图片来源:PETER MATHER 目前,美国国会议员试图启动阿拉斯加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石油钻探的活动,正在重新点燃一场激烈的、长达数十年的保护主义之战。双方争论的主要焦点是人类在海岸平原上钻探石油,可能会对北美最大、最健康的北美冻原驯鹿 群产生何种影响。因为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是该驯鹿群的主要栖息地。 11月中旬,参议院能源和自然

    [阅读全文]

  • “雪龙”号开展海洋微塑料调查

    [内容预览]

    | 2017/11/21 15:54:31
    新华社“雪龙”号11月19日电(记者白国龙)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19日在西太平洋海域进行海洋微塑料取样作业,这是科考队出征以来首次在航线上开展调查作业。 当日下午,为实施科考作业,科考队乘坐的“雪龙”号科考船航速降为每小时3海里。队员们冒着细雨,用船上后甲板的绞车和A型架等大型设备将微塑料采样器缓缓放入海中,约15分钟后拖网收回,成功完成取样。整个过程近1小时。 科考队员、中国国家海洋

    [阅读全文]

2353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